国审棉花新品种
——新石K21
2018-01-14杨永林万英李豪许鸿越秦江鸿李伟
杨永林 ,万英 ,李豪 ,许鸿越 ,秦江鸿 *,李伟
(1.新疆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新疆石河子832000;2.第八师121团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石河子832000)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新石K21是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非转基因早熟陆地棉常规种。该品种是从自育早熟陆地棉品种新陆早46号[1]中选择优良变异单株,历经株行比较、品系鉴定、品比试验、多点试验选育而成。2013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预备试验,2014―2015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区域试验,2016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生产试验。2017年4月通过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定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70009)。新石K21在保留新陆早46号优良性状的基础上,生育期提早8 d,综合性状优良,适合作为北疆早熟棉区机采棉品种种植。
2 特征特性
2.1 生物学特性
新石K21生育期118 d,霜前花率98.5%。植株塔形,II式果枝,株型较紧凑,植株茸毛较多,茎秆坚韧不倒伏。株高71.8 cm,果枝始节位5.5节;叶片中等大小,厚度中等,叶色深绿,叶裂较深;单株结铃6.4个,铃短卵圆形,铃嘴微凸,铃面较粗糙,铃重5.6 g,衣分42.9%,籽指9.7 g。早熟,吐絮畅而集中,含絮力适中。
2.2 产量表现
新石K21于2014―2015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区域试验,2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 5 211.0 kg·hm-2,2 237.3 kg·hm-2和2 202.0 kg·hm-2,分别较对照新陆早 36 号[2]增产6.1%,9.7%和9.2%。2016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生产试验,新石K21的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 5 214.0 kg·hm-2,2 221.5 kg·hm-2和 2 125.5 kg·hm-2, 分别较对照新陆早 36号增产10.4%,14.5%和14.6%。
2.3 纤维品质
2014―2015年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区域试验棉花样品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HVICC校准),新石K21 2年结果平均为: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8 mm,断裂比强度30.1 cN·tex-1,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7%,反射率80.4%,黄色深度7.5,长度整齐度指数85.1%,纺纱均匀性指数156。
2.4 抗病性
西北内陆棉区区域试验抗性鉴定 (发病高峰期)结果:新石K21的枯萎病病指为3.8,高抗枯萎病;黄萎病病指为47.6,轻感黄萎病。
3 适宜种植区域
适于北疆早熟植棉区黄萎病无病或轻病田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期播种
北疆植棉区适播期为4月10―20日。
4.2 合理密植
中等肥力棉田保苗21.0万~22.5万株·hm-2。
4.3 合理灌溉
滴灌条件下,6月上旬滴头水,8月下旬停水,全生育期共滴水8~10次,每公顷总滴水量为3 450~4 200 m3。
4.4 科学施肥
要求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氮、磷、钾比例适当(N∶P2O5∶K2O 质量比为 1∶0.3∶0.25),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一般用100%有机肥、70%~80%磷肥和20%氮肥作基肥深施,其余肥料在蕾期和花铃期随水滴施,并酌情喷施叶面肥和硼、锌等微肥。
4.5 全程化调
化调时间和用量要因时因地因长势灵活掌握,坚持早、轻、勤的原则。通常化调4次,每公顷缩节胺用量分别为显行后45 g、2至3叶期45 g、头水前60 g、打顶后8~10 d 90~120 g,新石 K21苗期长势较强,在化调剂量上要较其他常规品种有所增加,以免形成高脚苗影响中、后期栽培管理。
4.6 适时打顶
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7月1日前结束打顶,每株留果枝7~8个,株高控制在75 cm左右。
4.7 病虫害防治
坚持病虫害“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病虫调查监测,合理利用天敌,尽量使用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
参考文献:
[1]秦江鸿,高波,黄顶元,等.新陆早46号简介[J].中国棉花,2010,37(10):24.
[2]杨永林,秦江鸿,艾尼江,等.早熟高产陆地棉新陆早36号选育与推广[J].种子,2012,31(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