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川崎病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

2018-01-14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病患者

梁 莹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3450)

现阶段川崎病的患者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病情的恶化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及心理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1]。川崎病患者主要集中于儿童群体,属于原因不明且自限性全身性的血管炎症疾病,患病过程中会累及冠状动脉,造成患者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形成动脉瘤,而冠状动脉瘤会造成患者心肌梗塞、缺血,甚至猝死,当前已经成为超过风湿性心脏病成为儿童群体获得性心脏病的首位[2-3]。临床诊断川崎病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但是因为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及发病原因不完全,很容易被漏诊而耽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损害了患者的冠状动脉[4]。本研究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川崎病患者90例,实验组为4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对照组为45例典型川崎病患者,对两组患者的发热时间、白细胞升高、淋巴结肿大、冠状动脉损害情况进行给予与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90例,实验组为4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对照组为45例典型川崎病患者,其中实验组中女性患者为21例,男性患者为24例,年龄在2~15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9.31±3.41)岁;对照组中女性患者为23例,男性患者为22例,年龄在2~14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9.28±3.1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本研究得到患者、家属的许可及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第一,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收集整理,包含患者年龄、性别、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等。第二,进行患者辅助检查结果的收集,包含了超声心电图以及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指标,详细检查患者病情,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准确全面的临床诊断。第三,不典型川崎病治疗方法如下: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剂量为2.00 g/(kg·d),滴注必须在是一小时内给予完成,患者若在滴注后两小时内未退热,需再次进行丙种球蛋白的静脉滴注治疗,剂量为1.00 g/(kg·d)。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早期临床诊断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主要依据患者的超声心电图以及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临床治疗情况根据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及两小时内的退热情况予以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发热时间、白细胞升高人数、淋巴结肿大人数、冠状动脉损害人数分别为(11.34±2.17)d、38例(73.21%)、16例(32.14%)、35例(67.86%),对照组患者患者发热时间、白细胞升高人数、淋巴结肿大人数、冠状动脉损害人数分别为(8.22±2.16)d、30例(57.14%)、47例(89.29%)、17例(33.93%),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病变及发热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冠状动脉病变及发热人数分别为19例(41.07%)、17例(33.93%),治疗后前冠状动脉病变及发热人数分别为4例(7.14%)、1例(1.79%),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及发热情况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诊断川崎病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川崎病的急性期临床症状与病毒感染性皮疹、毒素介导疾病、多种其他血管炎以及其他炎性疾病具有一定相似的表现[5]。川崎病的临床诊断中需要排除药物过敏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EB病毒感染、Stevens-Johnson综合征以及腺病毒感染等[6]。不完全川崎病并不具有完全的临床表现,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早期临床诊断的难度。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不完全川崎病患者时常集中于大于五岁或者小于一岁的儿童群体,占据了川崎病总体发病率的四分之一,不完全川崎病患者与完全川崎病患者在年龄上并没有显著差异[7]。因为不完全川崎病大多数不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在早期诊断过程中只能通过患者当前的临床表现给予判断,极其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等多种情况,一旦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治疗中及时准确的做出诊断,并选择最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8]。本研究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川崎病患者90例,实验组为4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对照组为45例典型川崎病患者,实验组患者发热时间、白细胞升高率、淋巴结肿大率、冠状动脉损害率与对照组相比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及发热情况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实验室化验结果等检查能够对不完全川崎病进行有效诊断,结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能够显著缓解患者发热情况,降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综上所述,在川崎病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与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及实验室化验结果等相结合进行诊断,并且同时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能够促进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对冠状动脉病变产生良好的预后作用。

[1] 林 瑶,李晓惠,石 琳,杜军保.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09):641-648.

[2] 袁迎第,孙 军,李鹏飞,魏春雷,于艳辉.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于川崎病IVIG敏感性的预测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04):410-413.

[3] 闵 锋,朱少元,李娇春.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01):50-53.

[4] 邓永超,王 勋,唐喜春,黄彩芝,杨 娟,莫丽亚.儿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09):927-931.

[5] 彭 茜,陈昌辉,吴 青,杨 元.CASP3基因一个新的功能性SNP rs72689236与川崎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06):477-483.

[6] 张春雨,刘丽丽,廖 莹,杜军保,金红芳.血浆前白蛋白联合C-反应蛋白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02):207-210.

[7] 杨 军,李成荣,李永柏,李若馨,孙来保,黄惠君,王国兵.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川崎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3(08):42-46.

[8] 徐灵敏,朱艳玲,王 军,贾丽婷,张 展,栾 斌.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0):953-955.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病患者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