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理论在英译改写中的应用
2018-01-14宋彬彬
宋彬彬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等合作倡议的实施,中外经济、技术、文化交往日趋频繁。翻译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对300多家外贸企业所需的外包语言服务进行的调查,有77%的企业需要笔译服务,可见笔译未来的市场需求量甚大;但其中69%的企业认为目前翻译质量尤其是英译质量不高。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中文英译时需要进行改写,以使得译文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翻译具有跨学科性,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语言层面,还应考虑语言背后的文化和社会等因素。框架语义理论是一种综合考虑了语境、原型、感知、个体经历等的意义理论,因此,对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1]不仅如此,框架语义在翻译实践中也得到了应用,如词义的选择[2-3]、涉及文化因素的翻译和幽默翻译[4]以及隐喻的翻译[5]。然而,目前鲜有将框架理论与英译改写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为此,本文将探讨框架理论在英译改写中的应用。
一、框架与英译改写
“框架”是人们大脑中概念存在和形成的结构。任何框架概念结构都由一系列框架概念元素组成。对框架中任何概念元素的理解,都必须依赖整个框架的概念关系。例如,要理解某一框架概念元素,首先需将该概念元素放入一个合适的概念框架结构中。[6]在该框架结构中,有一系列与该概念相关的概念,任何一个概念元素的激活,都会触及该框架中的其他概念元素。例如,Fillmore对buy一词所作的框架解释如下:buy可置于Commercial Transaction Frame(商品交易框架)中,该框架情景为:to get something by paying money,四个基本的概念元素为:buyer, seller, goods, price;其他属于此框架的词汇有动词buy, sell, spend, cost, charge等表示“交易的行为”,名词book, bike, house等表示“交易的商品”,以及介词from, for等表示“交易的方式或目的等”。当我们提及该框架中的某一个概念元素如sell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激活seller, buy, buyer, charge,cost, money, book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
英译改写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使国外受众毫无障碍地通过译文摄取原文信息,避免或减少由文化、社会背景、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理解困难,而对原文进行的合理删减、增添、调整、重构等。[7]本文将要讨论的英译改写现象包括词义的选择、原文信息的删减与增添、原文语序的调整以及语篇的重构。下面将逐一探讨框架语义在上述几方面英译改写中的应用。
二、框架在英译改写中的应用
(一)框架与词义的选词
框架理论认为,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元素可以形成一个框架,在该框架中,任何一个概念的激活都可触及其他概念。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汉语中某些词汇的意义需要放入反映汉语语言和思维习惯的框架中加以理解,而英语中词或短语的选择则反映西方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在英译过程中,若一个概念的呈现不能激活框架中的其他相关概念,那么该概念(即语言表达)的字面意义则不属于该框架,故而必须根据整个框架改写出其实际意义,使两种语言框架中的概念元素意义对应,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英文表达。请看下例:
2011年12月9日至11日,我们相聚南京,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湖泊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交流研究成果,展开深入探究,凝聚集体智慧,达成广泛共识,共同发表《首届中国湖泊论坛南京宣言》。
上例选自《首届中国湖泊论坛南京宣言》,其英译的目的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在治理湖泊方面所做的努力。因此,译文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十分重要。该句中划线部分是四个动宾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英译时,若将“展开深入探究”译成“make a thorough inquiry/probe into the issue”,则会让老外摸不着头脑——难道开会时还要去实地考察?为此,我们不妨利用框架理论来理解并翻译该短语。由于该句话是对首届中国湖泊论坛的描述,因此,可将其置于“湖泊会议”框架中,该框架可进一步分为“作报告”“小组讨论”“会议总结”“发表宣言”等诸多次框架。很明显,“展开深入探究”最有可能属于“小组讨论”次框架,其概念元素有“环保专家、湖泊保护、观点、交流、措施、主持人、发言人… ”。查字典可知,“探究”的字面含义是“对某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常识,开会或小组讨论时一般不会外出进行实地考察。因此,“探究”并不属于该框架,即该词的字面意义并非作者想传递的实际意义,故而在英译时,需要改写原文。由于代表来开会是为了进行深入讨论,达成共识的,而不是来对某事进行调查探究的,因此,此处的“探究”概念实则为“交流讨论”概念。据此,袁晓宁教授将其译为hold in-depth discussions实在是恰如其分。[8]
该句中的“凝聚集体智慧”也不能译成“condense collective wisdom”,因为在西方人的概念结构中,condense对应的框架中的概念元素有“气体、液体、信息量、压缩”等,并没有“智慧”这一元素。原文想表达的意思是“在集体智慧之下达成了共同认识”,而与框架“集体智慧”相关的概念元素有“智慧、合作、协商、力量、集中、发现、挖掘、体现、利用”等,也不会出现“浓缩(condense)”这一元素,因此,可将该短语理解为“充分利用集体智慧”,英译为make the most of collective wisdom较为准确。[8]
此外,还有不少中译英例子中的选词都可以用框架理论加以解释,如“应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的“允许”应译成“encourage”而不是“allow”;“亚洲四小龙”应译为“Four Asian Tigers”而不是“Four Asian Dragons”等。以上例证表明,恰当地利用框架理论可以解决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选词困难问题,使译文更加准确。
(二)框架与原文信息的删减
英语力求简洁明快,汉语有时较为迂回繁琐,因此,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为避免译文的重复累赘,需要删去原文中一些重复甚至前后矛盾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框架理论,先将某一语段置于一个合适的框架中,然后通过分析框架元素的关系,排除不合适的元素。例如:
青年创业是未来国家经济活力的来源,创业者的成功不但会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大家的生活,从长远来看,对于国家更是一件好事,创业者正是让中国经济升级换代的力量。(选自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3读写教程(第三版)》,2015:16)
该语段可置于“创业好处”框架中,与“好处”相关的概念元素有“国家经济活力的来源、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改善生活、中国经济升级换代的力量”。而“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改善生活”又是“国家经济活力的来源”的具体体现。因此,大的好处概括起来有二:国家经济活力的来源和经济升级换代的力量。这两者对国家发展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事,因此,不需要用一句没有实在内容的“对于国家更是一件好事”的话来赘述原文中已经出现的“好事”。同时,该句话与整个语段也自相矛盾:难道从长远看是一件好事,短期的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大家的生活就不是好事?因此,在翻译该句时,不妨省去“对于国家更是一件好事”,可译为“Young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source of national economic vitality in the future for the success of entrepreneurs can create fortune, increase job opportunities, and improve people’s life. And in the long term,entrepreneurs are a driving force in upgrading China’s economy”。
(三)框架与原文信息的增添
汉语是一种隐性的语言,有些表达比较含糊;英语是一种显性的语言,语言表达具体、明确。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有时为了使译文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便于读者理解,我们需要增加一些信息。框架理论通过将某一概念置于合适的框架,从而激活人们对同一框架中其他概念元素的认知,有利于丰富语言表达,使译文的意思更加明确。在英译过程中,不妨将某一句子或语段凝练为一个合适的框架,通过对框架元素的全面激活,来解决原文部分表达语义不明的问题。
例如,在翻译“农村是艰苦的”一句话时,可将其置于“农村”框架中,其概念元素有“农民、农村设施、农村环境、农村交通、农村生活、朴素、艰苦”等。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艰苦”这一形容词与其他任何概念元素直接搭配都不具体、明确,读者看不出到底是哪一方面的艰苦。其实,该句想表达的意思是“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因此,增加“life”一词,译为“The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is rather hard”,可使译文意思更为明确。若直译为“The countryside is rather hard”则搭配不当,产生令人费解的语义——“农村是困难的”,不符合国外读者的框架认知。
又如,“他们走后,六弟夫妇并未住来,桂母白天仍在外转悠”。该句中的“六弟夫妇”可置于“亲属关系——兄弟姐妹”框架之中,其框架元素有“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嫂子、弟媳、姐夫、妹夫”等。众所周知,中西方对兄弟姐妹的称呼存在差异: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兄弟姐妹时,西方人习惯用This is my elder/younger brother/sister加上name的方式,如“This is my elder brother Jason”。一般除了最年长或最年幼(This is my eldest/ youngest brother)之外,不太强调排序。但是,中国人惯用兄弟姐妹的排序来称呼如二哥、四妹等,且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存在不同的排序方式,如有的地方会将男女按性别分开排序,有的地方则将男女放在一起排序。以第一种情况为例,假如李某有六个兄弟姐妹,其排行第三(两个哥哥、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那么李某则可以称呼他们为:大哥、二哥、四妹、五妹、六弟。因此,在英译“六弟夫妇”一词时,我们需要增添一些信息使得原文的意思更加明确,故而将其译为“my younger brother (the sixth of all my siblings)”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四)框架与原文的调整与重构
汉语结构较为松散、语义关系往往需要依靠上下文加以推断;英语结构紧凑,语义关系清晰。此外,汉语语言华丽,往往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说理;英语语言朴实,说话直奔主题。因此,在英译过程中,需借助框架原理对汉语语篇进行调整与重构,然后再进行翻译。
例如,袁晓宁教授在翻译“湖泊……与人类发展唇齿相依、休戚与共”时,就对原文进行了调整。由于在“保护湖泊”框架中,“人类、湖泊、依赖”三个元素的关系是人类依赖湖泊而并非湖泊依赖人类,因此,是单向而非双向的关系,故而原文改写为“人类发展紧紧依靠湖泊”,英译为“Human development depends heavily on lakes”。[8]又如 :
我公司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已经陆续在海外建立了一批独资、合资企业和代表机构,在原有海外销售渠道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强化这些海外企业的职能和为公司向国际化经营发展创造条件,公司已着手在亚洲、欧洲、美洲地区组建三个独立的跨国集团公司,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选自李明,《商务英语翻译(汉译英)》,2007:102)
该语段从结构上看,“在原有海外销售渠道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强化这些海外企业的职能和为公司向国际化经营发展创造条件”是后面内容的条件和目的状语,故而可以作为状语成分后置或保留原来的位置。但仔细分析该语段的意思,可以看出,作者想表明的意思有两层:第一层是该公司过去和现在已经做了什么——建立独资、合资企业和代表机构,第二层是未来将要做什么——强化海外企业的职能,建立跨国集团。根据框架原理,“强化海外企业职能”和“建立跨国集团”是两个平行的概念元素,不存在上下义或主次关系。公司的发展也应遵循:销售机构——机构职能强大——跨国集团的发展过程。因此,该句子英译时要处理成两个语义明确、结构相近的独立句子,译成“In the late 1970s, we established a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offices, joint ventures and wholly-owned subsidiaries overseas. We will strengthen the offices so as to use the existing sales channels for internationalizing our activities, and we are planning to create thre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entirely independent units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profits and losses—in Asia, Europe and America”(改自李明,2007)。如此一来,语段层次和意义都更为明确和清楚。
不同语言所代表的民族对同一框架中的概念元素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学校简介”框架中,中国人能联想到的框架元素往往包括“学校名称、成立时间、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学校的总体特征(如重点还是普通、综合类还是非综合类、办学规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和师资力量”等,而西方人联想到的框架元素中还会包括“学校的社会责任、学校的交通、校园生活(住宿、食堂、医疗、俱乐部等)”等。此外,西方人对学校进行总体特征描述时,常常忽略“学校历史”这一概念而将其置于单独的次框架中,例如康奈尔大学的学校简介为:
Cornell is a privately endowed research university and a partner of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s the federal land-grant institution in New York State,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unique within the Ivy League—to make contributions in all fields of knowledge in a manner that prioritizes public engagement to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our state, the nation, the world.
该简介中出现的重要信息为划线部分的学校的名称、定位、地理位置和社会责任等,在总体特征描述时并未出现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办学时间等框架元素。又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简介为:
The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encourages students to create a more beautiful, just, and coherent world through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该简介中也未出现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办学时间等框架元素,而是将该信息链接到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三个专业的专业描述之下。
相比之下,我国大学或学院简介细化不够,缺乏次标题,很多信息柔和在一下,总体特征描述时往往囊括了所有分目标的信息,显得较为冗长、不易于阅读。因此在英译学校简介时,要善于遵循西方人的框架思维习惯,将最核心的框架元素(如学校名称、办学定位等)放在最前面,省去一些次要的框架元素信息,化繁为简。例如: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83 年,现隶属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于2001 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为国家批准的具有甲级资质的集设计、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台性建筑设计研究单位,同时具有建材行业(水泥工程)乙级资质、文物及文化保护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并被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认定为江苏省第一批节能评估机构。
上述简介中出现的框架元素有:学院名称、成立时间、隶属关系、学校历史、学校定位和目标、政府认证等信息。该段信息显得较为冗长。另外,若按原来的语序直接翻译,也不符合西方人开门见山介绍学校办学定位的框架认知习惯。综合分析,应舍去前面两个括号中的历史背景信息这一框架元素,同时,对后面的语序进行调整,以使得译为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符合西方人的框架认知习惯。因此,建议译为:Established in 1983,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 authoriz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as a Class A comprehensiv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incorporating desig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 Class-B institute of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cement project) and historic relics and culture protection design. It has also been recognized by Jiangsu Economy and Trade Committee as one of the first Jiangsu energy conservation assessment organizations.
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英译时需要进行词义的选择、原文信息的增添与删减、结构的调整与重构等一系列的改写,以使得译文更好地为西方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框架语义理论为英译改写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利用框架原理,将原文信息置于合适的框架中加以分析,并通过选择对应的英文框架,可以使译文最大程度地满足西方读者的信息需求,亦可使对中文的改写有据可依。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验证框架理论在英译改写以及在其他方面翻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