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都市农业旅游开发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2018-01-13肖羽
肖羽
摘 要 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分析了国内外都市农业旅游开发研究的现状,并对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应进一步纵向深化都市农业旅游的理论研究,进一步优化升级都市农业旅游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开发;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2.022
在20世纪60年代前就有人提出“都市农业”这一概念,主要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都市农业的范围在大都市近郊区、周边间隙地带和城市经济圈以内,是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需要而兴起的现代农业形式。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扩大化的高度发展,导致城市环境压力加大,人口密度增加。城市的过度集中、建筑群“单一化”使都市居民越来越崇尚健康、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怀念绿色田园乡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不再为了温饱求生存,提升生活品质的需要日益增强,这为发展都市农業旅游提供了基本动力,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都市农业旅游属于休闲农业的范畴,它通过衍生、开发城市与近郊的都市农业的各种功能而日益发展壮大,表现出旅游和农业的双重属性,丰富了城市旅游开发的种类和形式,也为农业拓展了发展空间。都市农业旅游利用绿色生态的农业资源、多样化人工和自然田园景观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品尝、娱乐、购物等,目前其已成为旅游业与农业研究的热点。
1 国外都市农业旅游开发与研究现状
1.1 理论研究
早在19世纪末,最早的都市农业理论的萌芽——“田园城市思想”由英国学者Howard提出,他认为人类未来理想的居住地应该是“城市-乡村”,即以城市为中心,周边由广袤的农村包围着。据资料调查显示,1930年的《大坂府农业报》第一次提出“都市农业旅游”这个概念。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直到1935年才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提到,但当时的日本乃至亚洲并未重视这一研究领域。从1950年起,美国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对都市农业着手研究,对它的起先表述是“城市农业生产方式”或“城市农业区域”。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Allen Kneese在《日本农业模式》一文中正式提到“城市农业”概念,使美国对这一类新型农业重新关注并赋予新的理论发展,并得到各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Derek认为农业旅游是农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旅游地农村形象和社会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作用。Fleischer对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进行了区分,认为农业旅游的重要特征就是保持农场生产的模式及生活方式,并以此实现招徕游客并实现盈利的方式,他指出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够提高农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McGehee认为乡村多样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农业旅游发展,并提出农业家庭开展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1.2 模式研究
因为农场是西方国家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所以在国外农业旅游概念中大多指的是农场旅游(Farm Tourism),也被称作乡村旅游,是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二战后,受到1980—1990年农业政策的支持,欧洲开始出现正式的、组织化的农场旅游。西方国家的农业旅游距今有40~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起步、发展和相对成熟的转变过程。
1.2.1 英国
在发达国家中,英国的农场平均规模最大,大农场的比例最高,所以田园农场旅游模式是英国都市农业旅游的主要开发模式,有近1/4的农场能为游客提供乡村生活体验,开展农业旅游。有的农场会展示剪羊毛、挤羊奶、赶羊入圈和驯养牧羊犬等,让游客参与动物家禽喂养、果实采摘、播种耕耘、收割脱粒、捕鱼加工、买卖农产品,甚至城市居民可以直接在农场租种田地,类似现实版“开心农场”。大部分农场还设有农业展览馆,并配套相应的农业导游来进行专业讲解。
1.2.2 德国
农业旅游起源于19 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德国形成了3种典型的农业旅游类型,以突出社会功能为目的,包括市民农园、休闲农庄、乡村博物馆,其中又以市民农园最具德国代表性。1919年,德国最早颁布实施了《市民公园法》,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1]。市民公园最早流行于德国贵族,是供他们进行日常娱乐、休闲、消遣的场所。后来,它发展成为由县、乡地方政府直接划分小块公用土地或向农民租地,出租给没有农地的城市市民用于种植花草、瓜果或经营农业园艺。市民公园把农业的生产性功能、城市绿化的生态性功能、体验农耕文化的生活性功能融合于一体,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环境规划的良好借鉴模式,还兼顾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1.2.3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农业旅游在葡萄资源传统优势的基础开发之上又加入了其独特的创新性,像葡萄酒农庄旅游、庄园休闲旅游、特色文化旅游等。截止到2013年6月,澳大利亚共有2 400家葡萄酿酒厂,大都与农业旅游相结合[2]。政府从立法、资金扶持、酒文化宣传推广等方面极大推动了澳大利亚葡萄酒庄园旅游。游客可以到葡萄产地欣赏美丽幽静的田园风光,参观葡萄酒厂的生产工艺,以及体验葡萄酒特色休闲活动,例如:亲手采摘葡萄,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酿造葡萄酒,了解与葡萄酒相关的饮食及品牌历史、酒文化等。
1.2.4 美国
美国农业旅游是美国旅游业的重要部分,也是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重要部分。从二战后开始,在各地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旅游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同时,美国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所以,美国农业旅游是通过“政府+法律+企业+协会+农户”的联动发展起来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相对完整,为美国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美国农业旅游将地方差异性的农业产品及文化结合在一起开展农业节庆旅游,丰富和完善农业旅游模式,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例如,在旧金山南部半月湾每年举办的疯狂的南瓜艺术节;在阿拉巴马州、加利福尼亚州举办的美食爱好者的草莓节;在加利福尼亚州吉洛伊每年举办的大蒜节等。这种“美国传统节庆+创新主题节庆”的双轮驱动典型模式,有效拓展了农业旅游市场。
2 国内都市农业旅游开发与研究现状
国内都市农业旅游研究比国外稍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关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内涵研究
周晓芳、张盈率蓓等学者都对“都市农业旅游”的内容与内涵作了概括和表述,指出都市农业旅游属于农业旅游的高级阶段,将农业生产和现代旅游相结合,是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新型旅游方式。同时,都市农业旅游的地理特殊性,加强了城乡一体化的融合程度和发展速度。
2.2 模式研究
林源源[3]从国内外的都市农业旅游丰富的旅游内容、有效的组织保障、充足的财政支持、宽松的土地管制和集群式的经营模式5个方面进行充分地概括并提出国内可借鉴的措施。张蓓等提出按低碳绿色生活涌现的方式把都市农业旅游分低碳技术研发、低碳科普演示、低碳农业参观、低碳生活体验等若干发展模式,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农村产业化水平、当地农俗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义小玲等根据农林牧植渔生产对象的不同,总结出国内的观光农业旅游现有观光生态农业、观光林业、观光种植业、观光渔业以及观光牧业等5类模式,并通过SWOT分析了湖南省观光农业的模式。杨佳[4]基于上海農业旅游开发模式现状调研,判别了上海7大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分析了旅游强度和旅游形式的规律。
2.3 案例研究
轩亚辉以武汉市蔡甸区索河镇为例,分析了我国都市农业视角下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体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策略。刘贝贝等调研分析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优势及问题,总结了延安的农业旅游模式,并提出该市发展都市农业旅游应合理设计空间格局、树立品牌、延长经济链等策略。吴玲玲对都江堰茶溪谷家庭农场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可以在利用当地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乡土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产品为核心的发展路径。
3 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开发前景展望
从国内外都市农业旅游开发研究现状来看,虽然有相关方面的探索,但还存在很多空白和不足,还需要从以下2个方面努力。
3.1 进一步纵向深化都市农业旅游的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与我国都市农业旅游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相比,当前的理论研究相对于实践的快速发展还有所滞后。要注重深入总结当前运行机制及模式,发现都市农业旅游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在开发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新模式。
3.2 进一步优化升级都市农业旅游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都市农业旅游与传统的以吃喝玩乐为主的休闲农业不同,是未来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17年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田园综合体”的新模式,它以蓬勃发展态势正在全国兴起和发展,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四位一体相融合,这即将是都市农业旅游的前瞻性发展模式,值得进一步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燕玉霞.德国农业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91):52-56.
[2] 周波.澳大利亚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6):28-30.
[3] 林源源.国外农业旅游的运行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9,30(12):101-103.
[4] 杨佳.都市型乡村旅游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