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2018-01-13高明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适应人格

高明

摘 要: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差别,将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家庭亲密度和适应、大学生适应、感觉寻求进行相关研究和回归分析以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有关影响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依赖 人格 家庭亲密度 适应

手机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类生活提供便捷,另一方面给人们造成困惑。随着4G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出现了“三高”现象:普及率高、使用率高和花费高。相关数据表明98.9%的学生拥有手机,学生在形容自己与手机的关系时经常用到一个词——“依赖”,突然忘带手机时,40%的人觉得很不舒服,37%的人觉得无法忍受且一定要取回。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课堂上高频率地使用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手机QQ聊天、发微信等,或完全不听课,或边听课边玩手机。手机使用与大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过多使用手机的青年人群会有较明显的抑郁症状,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已明显影响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对手机的使用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本课题组认定的手机依赖是指一种成瘾,是由于对手机的过多使用而产生的依赖,伴随着这种依赖个体会出现强烈的心理体验(感觉时刻不能离开手机等)和某些行为的不适(幻听手机铃声、过量发送信息等)。本研究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特点,深度挖掘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以期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湖南省长沙市选取有代表性的本科、高职院校各2所,每所学校各年级随机抽取50名学生,本科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6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2%,高职院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656份有效问卷中,男生301人,女生355人,平均年龄为20.51±0.63岁,农村样本421人,城市样本235人。

1.2测量工具

1.2.1一般资料问卷

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专业、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生源地、学习成绩等。

1.2.2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

本研究采用熊婕(2010)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该量表共有16个条目、4个因子,包括戒断症状、突显性、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维度。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4个因素的α系数在0.55~0.80,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1,4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在0.75~0.85。

1.2.3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

本研究采用了王孟成等人编制的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该问卷40个条目,采用6点计分,分为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五个维度,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4(宜人性)~0.814(神经质),平均0.793。

1.2.4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II-CV)

本研究采用Olson等人于1982年编制、费立鹏等人修订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该问卷共有30個条目,包含亲密度与适应性2个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和0.73。

1.2.5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

该量表由方晓义等编制,共有60个项目,分7个维度。信度检验结果a系数在0.65~0.93,重测信度在0.96~1.00,其效度达到测量学的指标。

1.2.6中国版大学生感觉寻求问卷

该问卷由赵闪等人于2004年编制,问卷由36个条目、2个因素构成,每个因素18个条目,2个因素分别为兴奋与冒险寻求(TAS)和去抑制(Dis)。问卷所有的信度指标都在0.8以上,拥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校标效度。

1.3数据处理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假设,用SPSS 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平均数的差异性检验(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结果

2.1量表的得分基本情况

2.1.1大学生手机依赖高分组与低分组的比较

本研究将手机依赖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大学生的大五人格、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大学适应、感觉寻求进行对比研究(见表1),结果表明,手机依赖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学生在大五人格、家庭亲密度、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和去抑制维度差异极显著。

2.1.2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比较

为了明确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大学生手机依赖是否存在差别,本研究按照大学生的学校类别(高职、本科)、性别、年级、独生、生源地、专业进行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见表2),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在学校类别、性别、专业、是否独生、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年级上差异显著。

2.2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家庭关系、大学适应、感觉寻求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人格、家庭关系、大学适应、感觉寻求与大学生手机依赖显著相关,本研究将对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见表4):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中的各维度与人格、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大学生适应、感觉寻求部分维度呈显著相关。

2.3手机依赖问卷各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

本研究将大五人格、家庭亲密度和适应、大学生适应、感觉寻求的所有因子分别对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戒断症状、突显性、社交抚慰、心境改变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试图以大五人格、家庭亲密和适应、大学生适应、感觉寻求来预测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各维度,建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见表5):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预测戒断症状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共有3个,多元相关系数为0.659,其联合解释变量为0.404,按照它们对戒断症状的作用大小排列分别是神经质可以解释32.7%的变异量、外向性可以解释5.6%的变异量、学习适应可以解释2.1%的变异量,3个变量中神经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戒断症状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预测力最大,外向性和学习适应则具有负向预测作用。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突显性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共有4个,多元相关系数为0.654,其联合解释变量为0.401,按照它们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突显性水平的作用大小排列,分别是神经质可以解释32.5%的变异量、外向性可以解释3.1%的变异量、自我适应可以解释2.8%的变异量、去抑制可以解释1.7%的变异量,其中神经质和去抑制对手机依赖突显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外向性和自我适应则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仍然是神经质的预测作用最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社交抚慰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4个,外向性、家庭亲密度、人际关系适应、自我适应,多元相关系数为0.579,其联合解释变量为0.382,按照作用大小排列,分别是外向性可以解释28.1%的变异量、家庭亲密度可以解释5.1%的变异量、人际关系适应可以解释2.9%的变异量、自我适应可以解释2.1%的变异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预测心境改变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3个,神经质、人际关系适应、去抑制,多元相关系数为0.528,其联合解释变量为0.283,按照作用大小排列,分别是神经质可以解释19.8%的变异量、人际关系适应可以解释6.3%的变异量、去抑制可以解释2.2%的变异量。

3.讨论

手机使用导致的负面行为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但由于该领域研究历史较短,对手机依赖的概念,国内外研究者的定义并不统一,存在多个术语混用的情况,包括“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手机问题性使用”(mobile phone problem usage)、“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等。国内,对手机依赖的界定分为两种,一种将手机依赖看作正常的社会现象,并非属于心理问题,如宫佳奇等人的研究观点,另一种对手机依赖的界定与国外相当,认为手机依赖以行为成瘾为基础,如屠斌斌、章俊龙等人的观点。本研究界定的大学生手机依赖是一種成瘾行为,通过调查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和特点,深度挖掘其与大五人格、家庭亲密度和适应、大学生适应、感觉寻求之间的相关性,以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有关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大五人格、家庭亲密度、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和去抑制维度差异极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有研究显示,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较非依赖组的神经质与开放性得分更高[1]。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高分组较低分组神经质与开放性得分更高,严谨性、宜人性和外向性则得分更低。高神经质的人容易情绪化和冲动,具有焦虑、依赖性强和逃避现实的特点[2]。这种人更容易选择手机进行人际交往。高开放性的个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智能手机的巨大信息量和娱乐模式,恰巧迎合了他们的心理。另外,低外向性的人,不太愿意在生活中表露自己,往往通过手机的一些功能刺激自我,低宜人性的个体则对他人抱有防备和敌意,因为缺少稳定健康的人际交往,往往感觉到孤独而依赖手机,低严谨性的人,自制力差,散漫而随心所欲,在手机的使用上则更容易出现失控和沉迷其中。

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在学校类别、性别、专业、是否独生、生源地上差异并不显著,但不论是本科生还是高职生,不同年级的学生戒断症状、突显性和社交抚慰却差异显著,特别是大一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比高年级的学生要严重,这大约与高考后的放松宣泄和进入大一后的适应期及孤独有关,然而,也许是测量工具的不一样,本研究结果与黄海等人的研究不太一致[1,3]。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中的各维度与人格、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大学生适应、感觉寻求部分维度呈显著相关,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神经质、外向性、学习适应可以较好地预测手机依赖的戒断症状,神经质、外向性、自我适应、去抑制可以较好地预测突显性,外向性、家庭亲密度、人际关系适应可以较好地预测社交抚慰,神经质、人际关系适应、去抑制则可以较好地预测心境改变,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而神经质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影响最大。有研究显示,神经质人格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手机依赖作为一种成瘾行为,亦与其高度相关。在感觉寻求方面,去抑制因子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较为密切,有研究显示,感觉寻求与网络成瘾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去抑制分量表得分与网络成瘾总分呈显著正相关[5]。去抑制分量表测试的是被试是否存在一些不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该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忽视社会准则、不考虑他人、放纵欲望强。大学生出于维护个人形象,往往掩饰自己有悖于社会准则和社会风气的一些行为,大学生较少地进行真实的自我展示,具有虚拟性和掩饰性的智能手机,恰恰可以毫无顾忌地张扬自我。另外,有研究显示,亲密的家庭情感联结可以为个体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安全的情感基地,这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健康成长,从而降低对外物产生依赖的可能性,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这个研究结论在本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且本研究无例外地提示,良好的大学适应将促进学生向外发展,心理活动指向外界,从而减少闭塞的物质依赖。

参考文献:

[1]黄海,余莉,郭诗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4):414-419.

[2]周晖,钮丽丽,邹泓.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1):48-56.

[3]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4]雷雳,杨洋,柳铭心.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38(3):375-381.

[5]郭莲荣,梅松丽,张明.大学生感觉寻求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J].教育科学.2009,6(3):57-61.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学研究项目14C0629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社会因素与防治策略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适应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论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养成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