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儿童人性的解放

2018-01-13王亚莉梅松竹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卢梭

王亚莉+梅松竹

摘 要: 尊重人的主体性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应试教育下灌输式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儿童的天性,挫伤了儿童主动探知未知世界的积极性。基于此,通过对卢梭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内涵、目的、特征的解析与探讨,给当代青少年儿童教育教学活动以启示,从而促进青少年儿童人性的真正解放和本原回归。

关键词: 青少年儿童 个性解放 卢梭 主体性教育思想

人的主体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发展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重视人的主体性[1]。

一、概念界定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具体来说,主体性教育通过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体[2]。

二、主体性教育的特征

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要求教育者重视儿童天性,鼓励儿童自由发展,注重激发儿童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让儿童率性地自由发展,从而促进儿童的自我实现。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把他们放在中心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一)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完全变坏了”;“人人秉有善良的天性,若能顺从天性的发展,人类就可以进入黄金时代”[3]。在《爱弥儿》中,卢梭提出性善论思想,肯定了自由是天赐的权利,是人天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为的束缚,不少人忘记了自由的天性。对儿童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这种来自家庭和学校对他们的束缚。

卢梭强调要遵循自然法则,让儿童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成长。他认为,儿童们看似在大自然中毫无目的地玩耍,但他们能在玩耍的过程中思考并接受大自然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学会用感官了解事物,为以后慢慢探索事物表象之后的本质规律奠定了真实的感官经验。在卢梭看来,受到约束的儿童不仅不会服从成人的意志,反而会因为渴望自由而想办法摆脱束缚。比如当孩子被逼写作业而不能自由活动的时候,有些孩子明明没有完成作业,却撒谎说已经完成了。基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认为主体性教育必须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让他们通过自由的活动提高体能和智力。

(二)把儿童培养成主动的人

在哲学层面上,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能够主动地实现自己的愿望。卢梭主体性教育着重强调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主动性。传统教育不顾儿童特点,以教师为中心,让儿童被动地接受知识,儿童把教师的言论当作权威。然而,卢梭认为儿童应该有独立想法,做自己的主人。成人在儿童的成长中不能强迫儿童学习,更不应该把自己的某些意愿强加于儿童,某些外部诱因并不能长久地激发儿童主动发展,只有激发儿童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才能让儿童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同时,卢梭主张利用儿童的好奇心进行教学,借助实际有趣的事物引导儿童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奥妙。如果儿童在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和乐趣,就会拥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将是儿童持续主动学习的源泉和动力。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当儿童问“为什么”的时候,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回答,就会说:“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只需要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渐渐地,孩子们失去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失去了吸引力,在主动探求世界的道路上停止了脚步,他们再也没有兴趣多问几个为什么。主体性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的主动发展,让儿童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成为一个个被动的、只会服从别人而没有独立思考的儿童。

(三)把儿童培养成全面的人

“自然人”是卢梭的培养目标,但他强调“自然人”并不仅指能够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而且要身心和谐,也就是不仅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而且要有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行动力。他们必须独立生活在社会上,并且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他们既能行动又能思考,因而能够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卢梭认为,要把儿童培养成全面的人,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智力,而且要促进儿童情感能力的发展,而这些的前提是保证儿童拥有健康的体魄。他强调,要注重儿童体能的锻炼,并不介意让儿童在大自然的活动中受点小挫折甚至伤痛。他反而将这些当作大自然对儿童的馈赠,这些挫折会让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如何躲避伤害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坚韧的性格。

反观现实生活,不少儿童被当作温室里的花朵,然而生活中的一点风雨会让他们惊慌失措、大哭大鬧。在曾经热播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里时不时会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小朋友游戏失败了,选了不喜欢的房屋,他们哇哇地哭个不停,这可能是儿童本能的自然反应,但是也有小朋友遇见这样的情况依旧能保持镇定、淡然的状态。这说明有些儿童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或许他们在智力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很高,可是我们如果想把儿童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意识到这些阻碍他们成为全面的人的可控制因素。因此,把儿童培养成全面的人需要我们做出很大努力,该放手时放手,该指导时指导,绝不是一味地溺爱或打压。

三、主体性教育的目的

每一种教育思想都有其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基于卢梭的主体性教育特征,这里将重点解析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根据卢梭在其著作中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其主体性教育目的概括为:以发挥儿童主体性为基础,把儿童放在教育活动的中心,最终促使儿童形成独立的个性。

(一)使儿童拥有快乐

“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4]。使他们快乐地度过童年是卢梭着重强调的,在他看来,快乐是上帝赋予儿童的权利,因此童年应当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现在的成年人时常会怀念那段在田野里捉虫子玩泥巴的童年时代,我们之所以如此难忘,是因为那段孩童时代我们无忧无虑,开心快乐,虽然它永远地过去了,却依旧令我们念念不忘。卢梭强调不应该让儿童有痛苦多于快乐的童年,儿童自出生以来就受到成人的管制,成人认为那是在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做准备,而在卢梭看来,为了不可预知的未来而牺牲孩子们的快乐是不值当的。他还强调不能强迫儿童学习,而是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用实物教儿童知识,让儿童感到学习的快乐。如果学习使他们感到痛苦,他们还会愿意学习吗?

如今,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过早地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负担,在小学,体育、音乐这些课程已经成为课表上的虚设,取而代之的是永远也上不完的数学和英语课,快乐地玩耍和愉快地学习在孩子们那里成了奢望。有一次,邻居家的小侄女跑过来对我说:“你家的小狗有心事,整天都不快乐,下次我要给它买个玩具。”当时听完那句话有些许惊呆,在我们眼里并没有什么异常的小狗在孩子的眼里竟然是不快乐的。这简单的言语背后隐藏的难道不是小孩内心的忧郁吗?还有姐姐家的小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整日眉头紧锁,很少看见她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些真实的例子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现在的孩子真的快乐吗。或许这只是个别现象,但足以折射出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与孩童时代本该拥有的快乐渐行渐远。

(二)激发儿童自主性

在《爱弥儿》中,卢梭明确了他的自主性教育目的,要使儿童生活在社会中而不被欲念或偏见所影响。他主张使儿童说话忠于自己的思想,行为忠于自己的心意。但实际生活中,大人们通常无法全面地考虑孩子需要相对独立的空间发展自己。儿童从出生开始,在成长过程中会自主地学会如何感知这个世界。在学习方面,让儿童发现问题是卢梭强调的。这种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聪明的头脑,能够随机应变,使学生善于学习,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5]。总结起来,就是调动儿童的自主性,降低儿童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

儿童的自我实现是卢梭主体性教育的最终目的。自我实现是在儿童自由和自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当然,卢梭的主体性教育目标是一个复杂的、含有多种因素的目标,以上两点是结合现有时代教育问题为代表提出来的,目的是希望引起人们对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

四、当代启示

卢梭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位颇受争议的教育家,但是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对教育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倡导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推动近代教育从“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的巨大转变,继而使世界各国教育者开始思考儿童的教育问题[6]。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成为我国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然而从小学教育开始,教育者就让孩子们同坐在应试教育的列车上,沿着一条共同的通向重点中学的轨道,唱着同一首“冲进重点中学”的高歌,将本该美好的青少年时代用于分数与考试。年幼的孩子们至少有三种东西被剥夺:足够的睡眠、轻松的心态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而这三种东西恰恰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而育人就需要尊重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现在的孩子常常被无形的枷锁束缚,超长的课时、繁重的作业、残酷的考试和排名,以及各种培训补习班。下面从国家、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谈谈卢梭主体性教育对儿童主体性解放的启示。

从国家层面看,要尊重儿童天性,在教育体制改革中落实儿童的主体地位。随着政治经济文明发展的需求,国家倡导施行素质教育,真正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我们的一些教育行为却没有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天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儿童自由发展的天性[7]。因此,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只有真正落实儿童的主体地位,消除束缚儿童天性发展的条条框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童人性解放的问题。

在学校层面上,要为儿童创造自由、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模式把学校塑造成了一个用严格纪律标准约束儿童各种行为的场所[8]。渐渐地,儿童在学校生活里慢慢丧失独立自主的意志,某些稍稍有点“叛逆”的儿童也将在纪律和老师的控制下变得乖巧,失去创造性。因此,学校应该为儿童创造自由、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课堂上,老师不应该板着脸墨守成规地传授固定的知识和答案,而应该让孩子自由讨论,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引导孩子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当儿童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意识到自己参与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使学习变成一件快乐而轻松的事,从而促进儿童善性的进一步解放。

在家庭层面上,家长要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家庭变成了学校的分校,家长成了学校的编外老师,孩子们的放学只不过是从一个教室走进另一个“教室”。强大的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连孩子们最亲爱的父母都这样迫使孩子学习,儿童天性解放就难了。因此,家长们应该放松监管的步伐,发现孩子们真正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玩游戏的兴趣。

儿童的整体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实现儿童人性的解放,必须三方共同做出努力。尽管追求教育的完美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可是我们还是要付出该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海霞.主体性教育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13(33):164,175.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3][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于风梧.卢梭思想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5]王天一,方曉东.西方教育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296

[6]黎黎.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7]做“浇根式改善型”的教师研训[N].中国教育报,2015-03-25.

[8]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卢梭
人生的最高哲学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卢梭的三次弯腰
卢梭的臆想史学与自然权利——读《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学前儿童的超前教育新谈——以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为例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