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资源共享问题现状及解决途径

2018-01-13徐军义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教育资源资源

徐军义

摘 要: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更多地方高校承担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任务。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地方高校相应的优惠政策与资源补充,但因地方经济发展差异,高校扩招数量庞大,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紧张,为有效提高高校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资源共享已成为地方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资源共享 存在现状 问题解决

梳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史,可以看到自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总体走的是精英教育路线。国家将教育资源通过高校教育投资到少数大学生身上,在大学生人数不很多的情况下,大学生人均享受的教育资源丰富,学校的条件保障与内涵发展资源可以较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进入21世纪,高校扩招逐渐扩大,教育教学资源需求与满足之间的问题随之凸显,已成为制约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高校在1999年扩招后,进入高校就读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国民素质起到一定作用[1]。但随着大学生规模的扩大,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资源却不能随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现代教育需求的扩大而大幅得以开发,人均享有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大幅改善。因为我国高校数量大,在校大学生人数多,在国家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缩小与国际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只能让部分高校先行发展,国家遴选一批高校作为“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进行重点支持。这些高校数量不多,国家给予的教育经费、教育资源丰富,支持力度大,取得较好成绩,缩小了与先进国家高等教育的距离。这些高校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不存在较大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事实上,大学扩招后,“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在本科层次的招生数量上基本维持稳定,在研究生层次的招生有了部分扩大,但影响不大。相反,更多非“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承担了大量的扩招任务。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给了地方高校一定的优惠政策,并适度给予教育资源的补充,但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如东南沿海城市与内地西北、西南经济发展的差距非常大,给地方高校提供的教育资源有限。多数地方高校因扩招带来诸多问题,如教师资源短缺、经费分配不均、实验室与实验仪器不足,甚至教室、宿舍、餐厅等明显超负荷运转,凡此已成为制约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地方高校逐年扩招,学校资源需要和供给矛盾逐渐激化。在国家扩招背景下,学校须不断申请新专业,以满足扩招需要,但学校基本设施却滞后,师资力量不足、管理队伍缺失、管理水平滑坡等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虽有国家政策引导、地方政府支持,但某些地方高校仍表现出不良的发展態势。

与教育资源缺口形成对比的是教育资源的浪费。由于传统本位主义思想影响,地方本科高校在片面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发展思路下,做大但难以做精做强。其内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顶层设计不合理,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等,特别在学科专业布局、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表现比较突出,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低层次人才引进等相互作用,导致高校内部资源浪费严重[2]。如实验室资源运行效率低下,大型精密仪器开工率总体低下;不同学院在学科专业相近、相通的情况下,不能协调统一;课程设置重复,教师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已成为地方高校的普遍现象,它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变得更紧张。因此,高校资源共享应该成为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强调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等,给地方高校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共享发展已是推动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地方高校办学的实际,阻碍资源共享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共享意识单薄。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某些部门仅关心本部门资源是否配备到位,不愿进行资源共享。第二,一些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阻碍学校资源共享。地方高校办学主体主要是公立性质,已形成国家主导、省部主管、地方支持的办学格局。教育经费多为国家统一划拨,主管部门监督落实。在学校资源共享方面,同层次、同类型高校更易开展资源共享,相反,学科专业差异大,在不同层次上则不易形成共享。在高校内部,因学校发展布局差异,不同学院、专业间存在类似问题,凡此已成为阻碍高校资源共享的客观现实。第三,某些学校的运行机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地方公立高校运行机制多借鉴政府行政架构,根据政府部门组织机构,设置学校行政管理岗位,从科员、科级、处级到厅级,逐层管理。某个人或部门要进行资源共享,个人或部门须逐级递交申请,进行审批,特别是有些共享资源涉及多部门时,则需多头协商,部门越多,沟通协商越复杂,花费时间越长,极易挫伤资源共享的积极性。第四,某些学校各部门之间竞争意识相对较强,没有真正树立学校大局意识,不能从更广视野中审视资源共享是学校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竞争已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高校间竞争态势激烈,地方高校生存空间相对有限,如何更好地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是地方高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共享资源多是一般的、普通的、大众的,而那些能够代表学校特色的、品牌的、优势的教育资源多不会被其他部门共享。第五,学校资源共享存在资源成本计算,教育资源自然存在资源消耗,产生资源运转的成本等。有些地方高校对资源共享进行费用补贴,但其回报与付出多不成比例,容易形成对资源共享的抵触。第六,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之间的合作共享意识不强。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倡学校资源与校外资源的联合开发,实现我国“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培养模式变革等。因此,建构学校与政府、企业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可以看到,高校资源共享不仅涉及图书馆、教室、宿舍、餐厅资源、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实验室资源、后勤保障资源等,而且包括软性,如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更可延伸涉及政府、社会、企业等外部可共享资源等[3]。凡此共同构成高校资源共享的基本平台。

共享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破解地方高校发展难题的重要路径之一。地方高校资源共享困境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又与时代发展有关,是多因素合力的结果。总体看来,推进地方高校资源共享,需要从意识和观念转变入手,将学校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共享就意味着失去资源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共享即共赢的新观念,从高校办学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成本运算、资源重组、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着力研究高校资源共享的具体落实方式。

第一,地方高校首先要摸清家底,中国高教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有目的地进行资源整合,有重点地优化资源,并结合市场经济规律,优化管理体制,推动学校资源更好的运转,发挥有限资源的更大效益。第二,地方高校要对学校资源共享的运转成本进行合理计算,平衡不同资源划分过程中的利益均衡,优化资源,合理分配,实现资源成本的最优化,协调推进高校健康持续地发展。地方高校有必要可成立学校资源共享研究机构,有目的地组织人员分析研究学校资源的统筹、组织、协调和共享,指导不同部门间资源共享活动,实现资源共享的生态平衡。第三,学校还须对资源共享管理运行进行动态考核,及时调整与分配资源,使资源的分配、运行、监督以动态调整的方式达到优化组合。第四,高校要大力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在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组合中,尽可能节约资源,反对一切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的低水平管理等。地方高校资源共享研究对节约教育资源、优化教育配置、发展教育事业、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得到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政府需出台支持教育资源共享文件,加大对教育资源共享的投资力度。高校要将教育资源共享文件落到实处,积极探索教育资源共享路径、方法和模式,帮助教师、学生开展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教师与学生可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资源共享活动,从而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凌敏,俞鳴晖.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6(9):30-32.

[2]刘宇航,张宏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5):15-17.

[3]洪涛.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资源共享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7(3):156-158.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研究(JG201723)。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教育资源资源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