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研究

2018-01-13薛雨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一带一路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研究现状及“一带一路”倡议下外语人才的需求特点,发现当前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进而提出以语言输入为抓手、以语言输出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等培养路径,使高校人才培养需求与国家战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对接,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语言互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大部署。“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也为我国新一轮全面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语言先行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一种稀有战略资源呈现出新的特点。李宇明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有大批既懂得通用语言又精通当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目前精通非通用语种的人才欠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要求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式及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难以胜任新经济时代所创造的工作机遇,只有改变现行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才可改变目前的形势,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研究现状

复合型外语人才既精通对象国语言,又具备经贸、法律、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能够在国际之间的多边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中,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彼此合作,把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工具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用于解决专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復合型外语人才的类型、培养途径及策略等,李杨、徐飞、杨云升等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策略出发,认为高校及政府应站在国家战略、语言战略的高度出台相应政策,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通过外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及外语高等教育的“宽口径”发展,实现外语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外语人才,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大局[1][2][3]。丁光凝练出专业本科+外语本科双学位,专业本科+外语硕士学位,专业+辅修英语三种模式,以专业为基础,使外语作为技能、工具与专业相结合,开展教学改革[4],罗世平提出外语加专业知识、外语加专业方向、外语加辅修专业、外语加第二学位、其他本科专业加外语辅修等五种培养模式[5]。陆娟将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分为复合研究型、复合专业型、复合语种型、复合管理型、复合技能型五种,通过实行ESP教学,开展校内校外校际合作,强化实习训练等路径,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6]。相对而言,国外很少有结合国家战略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Spencer-Oatey和Franklin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构层面研究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及交往带来的心理需求[7][8]。美国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对外语人才能力的需要,教育界和外语界共同制定了《2l世纪外语学习目标》,规定外语课堂教学内容除语言与文化知识外,还应包括交际策略、其他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和现代科技。英国考虑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以专业知识课为主,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双主修专业通行,如Bristol大学德语专业中,实施德语+艺术史、德语+戏剧、德语+音乐、德语+哲学、德语+政治、德语+另一门外语,牛津大学则采用双学位制,如现代语言+现代史、现代语言+哲学、欧洲语言+中东语言、现代语言+语言学等。

据此,国内外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层面,缺少具体的实施方案、总体蓝图及实践效果,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无法使复合型外语人才改革落到实处。

二、地方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复合型外语人才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是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有机结合体。地方院校应该按照“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通过外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实现外语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改变我国外语教育普遍存在的“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等现象。

(一)以语言输入为抓手,做好顶层设计。

以某地方院校英语系为例,在“宽口径、厚基础、跨学科”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依照陕西构建丝路经济带五大中心蓝图,围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重心、培养方法等方面展开,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目标、多层次、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修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用英语在教育、外事、外贸、文化等领域从事教学、翻译、商务、研究等工作的外语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体现出此类课程,缺少纲领性文件指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传授相关课程知识。在修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体现出学校办学特色,师范类地方院校应体现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综合类地方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办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升级,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可为部分专业制订转型发展方案,强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跟进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使英语教学与国家战略实施密切对接。以翻转教学、微课教学为手段,旨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网上学习资源,展开多维度的外语人才培养,如讲授理论性较强的语法课程,教师可将语法教材中的语言实例转化为与地方经济、文化相关的语言案例,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操作能力,以期满足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以语言输出为目的,培养复合型人才。

实现复合研究型、复合专业型、复合语种型、复合管理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使其具有深广的语言+专业基础,较强的语言+学科问题处理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专业素质,以期输出“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一方面,深广的语言+专业基础要求语言使用者在语言入门之际,夯实语言基础,扩宽语言使用广度,深入研究自然语言实例,达到“一带一路”倡议对外语人才的最低要求。从课程设置看,第一学年至第二学年为学生提升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关键时期,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教师教授专业基础课应充分考虑能否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总体提升,在备课环节,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反复论证,掌握学情,因材施教,摸索出最佳教学模式。以基础英语为例,以录制英语小视频为载体,教师可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设置听、说、译等活动,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切实提高语言基础运用能力,拓宽语言的深度及广度,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互通。另一方面,较强的语言+学科问题处理能力与较高的人文+专业素养主要在第三学年至第四学年得到培养。经过语言基础知识系统学习,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应的人文追求,可认真研修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使其具有较强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授课教师可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辅修爱好专业和第二外语,如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俄语等专业,使英语成为学习知识必备的一种技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分布于内陆省份的地方高校可通过VSO项目聘请多个外教,平均分配至各专业,使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均可感受外教课堂,从课堂中汲取国外风俗及语言使用情况,切身体会到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及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性。分布于黑龙江、云南、广西等边境省份的地方高校,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与境外高校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联合培养外语人才,真正意义上实现通晓两国语言、文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模式。

当前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按照已有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特定需求和地方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确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一方面了解社会需求,制订外语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现状,加强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可与其他院系合作进行联合培养,有针对性地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种,培养复合多语种外语人才。扩宽语言学人才知识结构,除了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之外,还应学习其风土文化、法律法规、人文地理等,以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环境,满足复合专业型外语人才的发展要求。采用外语+管理课程双修的模式,培养外企、涉外机构、外贸公司等急需的技能熟练、外语精通、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以高校+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为培养基地,共同培养外交、翻译、国际贸易、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的研究人员。另一方面,优化外语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学校在突出外语特色的同时,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定向培养,实行语言导师+专业导师的双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创新学生实习模式,开拓海外实习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联合培养及交流学习机会,聘请经验丰富的国际组织与高等院校专家,逐步形成外语类与非外语类专家的融合,构建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师资队伍。语言的成功运用可充分凸显作品的话语权[9],而外语教学效果则集中体现在地方高校输出的毕业生是否在市场上占据充分的话语权,语言能力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外语学科专业的主要特点,促进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根据社会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担负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重大使命。

三、地方院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实施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已发生重大变革,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人才培養结构和质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迫切需要,又是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地方院校应积极服务于国家大局,抓住机遇,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所作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外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实现外语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办学水平,创新教育模式,明确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是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确定当前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新任务,除了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外,还应积极推动国家外语战略的转型,实现国家外语技能导向由“引入型”到“导出型”的转变,国家外语技能需求由“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转变,国家外语资源种类由“单一型”到“多样化”的转变,国家外语资源定位由“工具型”到“专业型”的转变[10]。同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创新招生选拔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在进行复合研究型、复合专业型、复合语种型、复合管理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大胆尝试,坚持国际视野,科教融合与开放办学,注重教师队伍的革新和建设,密切关注“一带一路”建设中地方企业迈出的步伐,围绕新涌现出来的各类现实问题,发挥自身优势,对教育教学方式及内容做出必要的改革,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使其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

参考文献:

[1]李杨,刘翠凤,吕维忠.“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分析[J].高教学刊,2015(11):22-23.

[2]徐飞.“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45-46.

[3]杨云升.“一带一路”建设与外语人才培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9):130-134.

[4]丁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谈非外语专业与外语专业交叉培养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1(3):54-56.

[5]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8-11.

[6]陆娟.“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2):101-104.

[7]Spencer-Oatey H. & Franklin P..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09.

[8]Franklin P..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ies for Busines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R].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Pre-conference Workshop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2009.

[9]薛雨.冲突话语背景下《秦腔》中的引生形象[J].商洛学院学报,2017,31(5):23-27.

[10]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9-13.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研究(SGH17H356),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专项科学研究计划:生态语言学视阈下陕西文学作品话语权构建研究——以贾平凹作品为例(17JK0234)。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一带一路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