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及时代意义

2018-01-13席彬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时代意义现状分析工匠精神

席彬

摘 要: 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重提工匠精神,给今天正在发展的设计学相关学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目标,特别是对设计教育的执行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工匠精神真正成为今后技能型人才的精神守则,设计学科的专业教育迫切需要转变教育理念。

关键词: 工匠精神 现状分析 时代意义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年3月1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表示,抓职业教育对培养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2016年3月17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再一次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重树“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成为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又一个崭新课题。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

1.工匠的内涵。

工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即传统意义上专指从事手工造物和劳作的匠人,如木匠、瓦匠、铁匠、皮匠等;在现代,广义的指包括传统匠人在内的所有从事劳作的专业人员和生产者。所谓“工”,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意识地设计、造物,“工”就开始了;“匠”,实际上就是一种职业性。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指出匠人代表着一种特殊的人的境况,那就是专注。由此,“工匠”,即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可称其为工匠。

2.工匠精神的解读。

(1)古代工匠精神。古代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工匠对技艺的执着追求。《诗经·卫风·淇奥》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道:“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些描述性的文字都体现了工匠在进行工艺产品制作时反复雕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中国古代工艺制品之所以享誉世界,正是因为无数工匠的造物生产和创造设计的不断革新和积累,经过长期不息的探索和积淀,形成了一种刻意求新求精的精神,这就是民族性的工匠精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方晓风教授指出,提倡工匠精神绝不是让大家重返手工藝;工匠精神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抽象的价值思考。

(2)当代“工匠精神”。当代“工匠精神”是在古代“工匠精神”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表现为精益求精的技术美学标准,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现代工匠是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继承了古代工匠们对技术及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现代工匠对产品的制作、数据的计算、工具的设计等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对技术美学有更高的追求境界。其次,根植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即所谓的“匠心”。传统的工匠是集设计、制作于一身的人物,直到现代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设计才变成一个专门的流程,“匠”恰恰就是设计创新,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再次,在于工匠的职业信誉和职业忠诚,工匠精神关乎产品,直指人品。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开百年,靠的不仅是职业技能上过得硬,或者说能守得住核心技艺,更靠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怎样树立行业形象和价值标准,是设计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总而言之,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的严谨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用精气神创品牌、升品质、求发展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坚守的是产品的高品质、高质量,是在表达高度个性化的审美观念,是在拓展使用功能之外的文化艺术价值。“工匠精神”不仅是工匠的精神,更是大众的精神和全社会的精神。

二、现状分析

1,国内现状分析。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有上万年的工艺美术发展史,既是一部在造物中不断追求精工、创造精致的历史,又是一部工匠精神的史诗。工匠精神的传承一直是支撑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精神支柱和主要文化理念。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精湛技艺凸显了中国古代手工匠人的工匠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优秀的手工匠人在器物创造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在现代设计进入中国社会的几十年间,现代设计取得的设计成果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开始引领国际设计潮流。尽管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由于在追求生产速度和效益时,某些产品日益粗率,产量上升,品质下降,从整体实力和设计品质等方面与各设计强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其中就包括整个设计文化氛围中对工匠精神的明确认知和推崇。

2.国外现状分析。

意大利在手工艺品、皮具、服装、汽车等领域拥有众多的世界知名奢侈品牌,意大利产品因为生产过程全身心投入的工匠精神,成了制作精致的代名词,被誉为“工匠精神造就的精致民族”。德国制造更是成为世界最高品质的代名词。全球三分之二的国际机械制造标准都来自德国,这一成就的形成与其民族文化性格当中深入骨髓的工匠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的工匠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日本拥有3000多家历史超过200年的企业居世界前列,这些企业中将近90%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中小型家族企业,在家族企业延续发展中工匠技艺得到良好的积累和传承,专注一门手艺的工匠精神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正是这样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使得日本工业产品跻身于世界工业领域高品质行列。

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已经多年,中国设计更迫切需要重振工匠精神,以发挥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性的巨大产能,真正与各设计强国分庭抗礼。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到今日,与这一业界的客观现实一样,处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设计观念、设计管理、设计生态等方面进行高度和深度研究,以取得根本性突破的阶段。重提工匠精神,给今天正在发展的设计学相关学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目标,特别是给设计教育的执行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工匠精神真正成为今后技能型人才内心深处的精神守则,设计学科的专业教育迫切需要转变教育理念。

三、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时代意义

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国家迫切需要人才的支撑。尤其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重要力量,是“中国制造2025”所急需的。

1.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艺术设计人才基础。

重提工匠精神,对各行各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设计也不例外。艺术设计需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需要工匠精神作为内在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在传统工匠的工作和产品上体现得较为充分和明显,无数光耀千秋的工艺美术品多是工匠们在工艺生产中追求精工精致精神的产物和结晶。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是具备时代发展急需的工匠精神,是高职校艺术人才社会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艺术人才设计能力与品质的需要。学校着力提升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仅能在设计教育的应用层面上增添鲜活动力,还将在广义的范围内大大增强未来中国设计人才旺盛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艺术设计人才基础。

2.工匠精神培养,是高校设计专业办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精神标杆。

当代“工匠精神”所具备的敬业、专业、耐心、坚持、创新、创造等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是职业院校必须把握和践行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将“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念践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然而在当前高校艺术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般都较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设计教育要借助重振工匠精神的契机,将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师德氛围等精神环境的创造融入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审时度势地研究、探索和梳理自身现有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平台,使之适应当今世界跨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势和时代潮流的需求,真正让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成为极具强劲动力的润滑剂和加速剂。职业院校承担着技术技能和新工艺传播的责任,需要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强化对于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理念对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质量要求,才有可能使中国从“制造大国”成为“智造大国”的美好愿望变为现实。

3.工匠精神培养促进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生涯发展。

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良好的职业精神,即“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成功开启自己职业生涯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工匠精神最佳传承者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学校教育时期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实现个人生涯发展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然而,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培养仍然存在困境,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职业素养缺乏、工匠精神缺失,无法完成现代意义上的高素质艺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此,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具备,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增强,是提高其就业质量、职业迁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确保每一位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个人生涯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应该成为社会的大众的整体觉悟,毛主席讲“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习近平总书记讲“人人皆可成才”,李克强总理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推进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对艺术设计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每一个职教人都需要思考的时代命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努力。

參考文献:

[1]胡洪江,田丰.“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07.

[2]王寿斌.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03-11(2).

[3]黄健.寻回并发扬“工匠精神”[N].北京日报,2016-03-21(14).

[4]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4-09(3).

[5]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6]薛永年.艺术家的“工匠精神”[J].艺术评论,2016(08).

[7]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05).

[8]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J].研究职教论坛,2016(16):21-26.

课题来源: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立项号:2017SJB2247。

猜你喜欢

时代意义现状分析工匠精神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