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2018-01-13康丽丽唐庆鹏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康丽丽+唐庆鹏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人民根本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高校学生应秉持的基本遵循。新时代,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行动。青年大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从理论学习、生活养成和制度保障三个层面深入推进。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大学生 思政教育 价值自觉 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开启的新征程中,价值领域建设是重中之重。具体到青年大学生群体,习近平明确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1]。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面临一些价值方面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追求正确的价值主导,无疑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价值多元与价值自发:青年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价值观念体系多元化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价值格局的突出特征。这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转向和价值观念的更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价值的多元化给高校教育主体(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大学生)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选择。因此,如何应对多元价值带来的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必须重视和关切的命题。

价值自发是由一种自发心态或本能决定的情感倾向。审视我国高校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领域的现状,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自发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出现世俗化、自我化、功利化。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生理和心理特定阶段。大学生基本上在18岁—24岁,正处于青年中期。研究资料显示,大学生在生理上已基本成熟,而思想上、心理上的成熟程度却滞后于生理成熟程度。他们在价值认知上,正处于价值自发向自觉过渡阶段。他们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仍居主导地位,往往从需要、欲望、兴趣、情感等心理形式上认识价值及其本质。此外,在当下价值纷繁复杂的背景下,某些大学生可能会出现困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的主导价值取向和行动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自觉的产物,代表着当前我国整个价值取向的总方向和总特征,当前应旗帜鲜明地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其主导地位决定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基本精神风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必定会形成与之相应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是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是一国人民共同认可、自觉践行的主导性价值观念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汇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所要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统一,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大方面。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政治性、民族感和时代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价值准则、思想追求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正确引导包括高校师生在内的全社会在思想政治上共同进步,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有利于我们清醒头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意志,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坚定理想和信念,努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法》第四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既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统领性的工作,又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一直以来都肩负着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首先,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高等教育既优化学校的小环境,又对整个社会大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当前高校教育应充分发挥作为教育机构主流文化教育的优势和我国精神文化体系与价值文化体系建设重要渠道的作用,努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建设做出贡献;其次,高等教育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涉及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问题。伴随着对人才素质和质量要求的提高而提高相应的要求,当前务必加大高校思政教育的力度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自觉地将其内化,从而用以导引自身的行动。

三、培育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循此指示,我们认为,新时代培育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至少包括理论学习、生活养成、制度保障三个层面。

(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

习近平指出: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入书本、进入课堂。对于高校而言,高校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思政教育的思想指南和重要内容。高校培育青年大學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成果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使学生充分认知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的重要性,从而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价值追求及过硬的政治素养。

(二)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日常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依靠强制灌输实现的,而是通过引领、教育、浸润等柔性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当前应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24字方针体现在学生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一切积极因素,通过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践基地教育及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视频音像、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在大學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锻炼成才。

(三)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是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制度是规范的刚性约束,对培育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校园建设的全过程。特别是2013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提出规范要求,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制度规范。在高校教育全过程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形成有利于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环境和制度支撑。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法治意识和明确的是非观,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才能鼓励其正确言行、遏止其错误意志、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进而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2][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常态下江苏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2016SJD 810005)、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微空间中的公共表达与政府回应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7 YJC81000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青年大学生群体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
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调查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