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2018-01-13董芬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董芬

摘 要: 文化自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今后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务必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创新,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终极目标,因为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校园文化 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跋涉前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自身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肯定与坚持。”①“文化自信是我们对理想、信念、学说、优秀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视,对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和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信奉、坚守和虔诚。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要在理念上和实际行动中同时提高文化自信。”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十八大讲话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

大学生是思想较为活跃的群体,也是较易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思想的群体。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轮番冲击大学生固有的思想体系。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为了解世界打开了新的窗口。另一方面,大学生涉世未深,对外来文化的渗透往往缺乏抵御性,其原有并不成熟的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容易受到冲击。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有机融合,这不仅是完善大学生个人道德的有效举措,而且是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有力保障,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不仅要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更要树立文化自信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崛起的百年强国之梦不仅要有绝对的经济硬实力作支撑,更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作为依托。如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讲话中就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非常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止一次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应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忠”、“孝”等道德观念不仅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而且受到某些内部文化精英的口诛笔伐。“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一直是批判多于继承,百年的文化断层造成了中国知识阶层的集体失忆”④。

如孙中山先生指出:“我们到现在说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以,说忠于民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所以古人讲忠字,推到极点便是一死。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现在没有皇帝便不讲忠字,以为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那便是大错。现在人人都说,到了民国什么道德都破坏了,根本原因就是在此。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⑤

新文化运动先驱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孝道做了矫枉过正的补救,如鲁迅曾对《二十四孝》大加挞伐,指责其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二十四孝图》)⑥。诚然,《二十四孝》中有关孝道的描摹过于做作以至于令人生厌,但作为人伦之始的孝道本身并无不妥之处,对此应该辩证看待。如孙中山先生曾指出:“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长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⑦

历代贤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都进行了认真的反思,2013年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特地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來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经济红利,某些国人在享受丰盛物质大餐的同时也面临道德层面的滑坡。

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也侵袭到纯净的象牙塔内,使极少数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误读。出现诚信不足、责任淡薄的不良思想倾向,这是文化自卑的一种表现。

这种疏离与误读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就个体层面而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艰苦奋斗精神被一些人弃置不顾,一些不良习气逐渐抬头。就宏观层面而言,这种误读与不良风气导致一些人缺少了应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⑧。但文化自信绝不是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盲目排外。中华传统文化自诞生之初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包容性,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众多文化体系,但这些文化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或支离破碎或湮灭无闻,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一枝独秀、灵光独存,历数千年而瓜瓞绵延,生生不息。对各种外来文化,必须采用拿来主义,坚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借鉴原则。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融国家、社会、个体的价值于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所孕育的菁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唯有中国文化历史经数千年,持续发展至今从未中断。”⑩在中华文明中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习总书记语)。相较于其他古老文明,中华文化可谓岿然灵光、一枝独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輥?輯?訛。这和西方文化有本质不同:“希腊人注意人与物的关系,中东地区则注意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人是注意人与人的关系,我们的文化的特点是更多地考虑社会问题,非常重视现实的人生。”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论:“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地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輥?輰?訛因此,“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文化准则具有浓厚的人学伦理色彩,不仅是个人修身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治国、平天下不可或缺的道德基石。

“修齐治平”是传统文人按部就班道德提升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理想人生规划。如《礼记·大学》所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輥?輱?訛《大学》所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习步骤为我们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应该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循序原则,由个体到社会到国家层面分步骤贯彻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细枝末节入手。

培养文化自信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务必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校园文化建设要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创新。首先,在高校中培养文化自信要渗透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开设相关必修、选修课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其次,培养文化自信要融入各种文化活动中,国学社、诗文社、汉服社等传统文化团体的发展要多加培植,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各种活动中文化自信得到潜移默化的增强。

对大学生而言,“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应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的伟大成就,努力工作,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宜妄自菲薄、自怨自艾。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要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遵循习总书记指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样才能在传承、融合、创新中不断强化文化自信。

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富强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高度自信。在今天大学文化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信条,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应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不仅能促进大学生道德品格的健康成长,而且能促使他们樹立文化自信,使优秀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有传承。

注释:

①云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4).

②董学文.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N].文艺报,2011-9-16(003).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52.

④张海波.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现代人格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⑤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18.

⑥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62.

⑦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3.

⑧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255-256.

⑨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OL].人民网,2014.5.4.

⑩王岗峰.培养对中华文化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Z].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12.9.

?輥?輯?訛?輥?輰?訛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篇·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7,140.

?輥?輱?訛王国轩,译注.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4.

基金项目: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南通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2017CNT020)。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