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老年康复现状调查分析
2018-01-13黄霞
黄霞
作者单位: 310013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近年来老龄化速度加快,对我国的医疗康复体系带来挑战,尤其是浙江省,自1987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2016年浙江省>60岁老年人口1036万人,占总人口的20.96%,>80岁高龄老人161.25万,失能半失能老人有76.81万人[1]。康复能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也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需求。为了解目前浙江省医疗机构老年康复现状及对康复治疗的需求,为更好开展老年康复服务,作者对浙江 省各医疗机构展开调查,以期为老年康复机构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借鉴。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浙江省开展康复较好、有代表性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民营医院和专业康复机构共9所。
1.2 方法 (1)设计调查问卷: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2-3],根据浙江省的具体情况,设计老年康复调查表,内容包括:医院康复床位数;有无专门的老年康复床位及老年康复床位数;人员配置情况(医师、治疗师、护士人数);从事老年康复医师、治疗师人数,年龄结构及学历、职称。医院接收的老年康复患者主要病种有哪些;有无心理治疗师,是在疾病的哪一阶段介入心理治疗;老年康复患者主要来源;老年康复床位的供需情况如何;老年康复患者出院后有无后续跟踪其康复状况;医院现有设备条件和人才队伍能否满足当前老年康复患者治疗的需求;医院在老年康复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目前浙江省老年康复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等方面进行调查。(2)调查方法:直接到9所医院康复科或康复中心发放调查表,并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该机构老年康复开展情况,及有哪些实际困难,并做好详细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9家医院中,有3家综合性医院为三级医院,均未设立老年康复病区,但在康复科中或留出一定数量的老年康复床位,或虽无老年康复病区但以收治老年人为主,床位均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有1家二级医院设有72张床位的老年康复科,供需基本平衡。1家为公立康复机构,虽未设立老年康复科,但留有老年康复床位。2家为专科医院,均设有老年康复科,老年康复床位达到580张,且均处于紧缺状态。还有2家民营医院未设立老年康复科,也未留出老年康复床位,但始终会有一定数量的老年病患者收治其中,康复床位均比较紧张。从统计结果来看,有3家医院设老年康复科(33.33%),有7家医院有老年康复病床(77.78%),专科康复医院级别不高,康复床位普遍紧缺。
2.2 医务人员结构 9家医院从事老年康复的康复医师人数共116人,年龄以<40岁为主,占80.17%,其中<三级医院占86.89%,表明从事老年康复医师以年轻人为主,尤其在基层医院更为突出。4家三级医院康复科医师本科35人,硕士25人,博士5人,高级职称11人;而5家<三级医院硕士6人,本科29人,专科26人,高级职称5人。表明在基层医院康复医师学历偏低,职称以住院医师为主(占65.57%),远不能满足医院发展需求。康复治疗师人数为170人,大部分均集中在20~30岁年龄段,占75.29%;学历以专科为主,占59.41%,其中<三级医院占77.41%,表明康复治疗师均是近年来各大院校新培养的学生,专业性比较强,但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均明显偏低。目前浙江省老年康复机构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在数量上偏少,老年康复医师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本科学历较多,>研究生学历明显偏少,较多康复医师尚未经过正规的康复培训,而从其他医学学科转至康复学科。
2.3 老年康复病源及病种构成 老年康复病源主要来自于综合性医院,也有来自老年公寓,少数自己前来门诊就医。主要病种有脑卒中后遗症、帕金森病、老年骨折患者及老年骨折术后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退行性关节炎、车祸外伤、阿尔兹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老年精神障碍、肿瘤晚期及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心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其他内科疾病。大多数医院患者出院尚无统一标准,少数几家医院有一定的出院评估,但未统一,出院后定期随访情况各家医院不一致。
2.4 康复机构存在的问题 9家医院现有的康复人才及设备均不能满足老年康复的需求。老年康复的有关制度尚不健全,如对康复宣传不到位,较多人还不知道康复治疗;纳入医保的康复项目太少,不能满足患者正常康复治疗的需求;能纳入医保的康复项目,又限定3个月/年,不合理;康复标准的统一性尚待完善等。老年康复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住院周期较长;对老年康复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管理基本延续内科管理模式,未进入老年康复管理模式;部分医院未成立老年康复科,老年康复人才设备匮乏;也有提出老年慢性疾病多,并发症多,易突发事故,陪护照顾困难及环境安全;康复治疗质量有待提高;治疗师职业素质有待提高;治疗师工作量如何考核量化等。
3 讨论
面对老龄化社会现实,未来对康复需求将日益强烈,对康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老年康复的专科康复医院级别不高,基层医院康复医师及康复治疗师学历普遍偏低,康复技术团队结构不够合理,多数综合性医院的康复医学科未设老年康复病区,仅限于身体结构康复,少有涉及精神心理层面的康复治疗,无统一康复出院标准,出院后无规范的追踪回访制度。
因此,面对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完善康复机构建设,努力构建社区康复网络。专业康复机构是老年康复的骨干力量,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能提供较高质量的康复服务。社区康复主要利用社区的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和家庭康复,主要提供病患恢复期及后期康复服务。社区康复具有方便、快捷、低价的优势,同时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势必在老龄化社会成为老年康复的主流,因此应积极发展社区康复,完善社区康复的软硬件建设和双向转诊体系,开展有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以家庭养老为核心,大力加强社区康复网络建设。
其次要加强健康老龄化的宣传力度,完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及各种社会救助制度[4]。新医改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对于患者,无论是急性期的救治和康复介入,还是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均应归属于基本医疗服务范畴。逐步建立、完善包括康复治疗在内的医疗保障体系,尤其是解决好老年人群养老问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最后要发展康复医学教育,加大康复人才培养力度[5]。老年人由于各系统器官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均随增龄而衰退,易导致多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和老年综合征,常涉及身体、精神、情感等诸多因素,使老年康复服务对象具有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因此,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康复基础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具备老年社会工作管理能力;具备爱心、耐心及责任心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老年康复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