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的研究进展

2018-01-13何洁键蔡丽萍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子午流穴位中药

何洁键 蔡丽萍

穴位贴敷是一种以中医基础理论为理论依据,根据中医的整体观、经络学说,应用腧穴独特的生理功能及双向调节作用,将中药药物敷贴于特定穴位,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的一种中医适宜技术[1-2]。皮肤给药是中药传统两大给药途径之一,因其无肝脏首关效应,能够使血药浓度维持恒定状态,可以延长作用时间,增强治疗效果[3-4]。应用时根据药物特性及期望达到的疗效采用合适的赋形剂如醋、酒、蜂蜜等调和,形成膏剂、丸剂、饼剂,贴敷于穴位之上,使其产生相应的作用。本文对中药穴位贴敷的临床操作应用研究展开综述。

1 操作前

1.1 药物的保存 不同的药物均有其不同的保存方法,保存不当,不但会使药材的效价降低,甚至发生霉变、生蛀[5]:如带粉性的组方因其所含成分多为淀粉、脂肪、蛋白质、糖类等,如容器封口不严,将易生蛀生虫;易挥发的溶媒需密封保存,以避免挥发引起效价降低甚至失效;如穴位贴敷中常用的冰片则是属于易融化的中药材,需要阴凉干燥处存放。此外,药材的有效期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何根祥[6]研究也认为在中药材的保存过程中,日光、氧气接触、温度、湿度、容器、保存时间等均会对中药材的色泽产生影响,而色泽是判断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故在平时药物的保存中需要严格按要求存放,定期检查。

1.2 药物的调配 目前临床上较多穴位贴敷的药丸、药膏、药饼多依赖于护士手工制作,不但程序繁琐,且对每剂药物的配比、取用多少的量多采用估计的方法,有可能造成药物的干湿度、大小不一致,从而影响用药疗效,甚至造成患者的医疗信任度、依从性下降。在药剂的干湿度方面,夏燕芳等[7]研究发现,相比药膏,药丸能更有效地刺激特定穴位,不仅能接近针灸的刺激效果,且比针灸刺激更长久。在制作方面,王媛等[8]应用不同型号注射器按需制作中药药膏,解决剂量不易控制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穴位贴敷的治疗质量,且成本低廉,此方法适用于科室少量穴位贴敷的制作。当需要大批量配制穴位贴敷,如三伏贴,或全院统一配制穴位贴药丸时,若上述装置无法满足需求,张小培等[9]发明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穴位贴敷配药器,该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搅拌方便,剂量易控制的配药器,不但能精确计算药粉与赋形剂的用量,搅拌均匀性好、搅拌效率高,而且剂量准确,形状稳定均匀,且利用电机带动机器操作。

1.3 调配好的药物保存时间及方法 郑蓉等[10]对肝阳上亢型眩晕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进行研究,在行常规降压治疗的同时均行穴位贴敷,结果显示现配现用或常温下保存10h内组的药物疗效优于冰箱冷藏24~34h组及冰箱冷藏48~58h组药物。梅莹等[11]研究认为药物调配10h内和10~24h的疗效优于保存时间>24~96h;而穴位贴敷药物调配后10h内使用与10~24h间使用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研究均表明穴位贴敷选用的已配置好的药物的存放时间能直接影响用药疗效,所用药物应现配现用或当日调配,常温密闭保存。

2 操作中

2.1 贴敷时间选择 廖光荣等[12]结合子午流注针法,按照时间护理原则,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征候、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指标评价疗效,结果表明午酉时穴位贴敷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时间贴敷。张洁文[13]对原发性肝癌并癌性疼痛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的疼痛缓解度和24h总睡眠时间来评价效果,认为按子午流注按时循经取穴贴敷,效果优于常规时间穴位贴敷。黄燕芳[14]等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从患者的临床效果、血压改善情况、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亦显示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进行穴位贴敷,临床效果和血压改善情况优于常规工作时间贴敷组,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常规工作时间贴敷组。沈灿[15]对哮喘患者夏天三伏期内穴位贴敷疗效的观察研究也表明,根据子午流注指导穴位贴敷相较其他时间贴敷,更能提高有效性。子午流注源于中医针灸,是古代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中医认为人体的十二经脉与十二时辰相对应,不同时辰不同经络穴位中的气血有盛衰变化,认为“寅时气血注入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血气应时而至为生,过时而去为衰。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选择相应的经络穴位贴敷来治疗疾病,相比常规穴位贴敷,可以使疗效更佳。

2.2 贴敷持续时间 吴福斌等[16]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进行研究,从治疗前后疗效(哮喘发作次数,每次平均发作时间)、不良反应、生活治疗等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穴位贴敷6h左右,相较于贴敷3h、9h,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郑蓉[17]的研究表明,贴敷4h与不贴敷降压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而贴敷6h、8h、10h降压效果好,且贴敷时间越短发生率越低,故贴敷时间为6h较为适宜。而对于小儿喘息性疾病的冬病夏治中,中药组方主要以“白芥子加减法”采用连日贴或间日贴,因白芥子含有的芥子苷水解后产生芥子油,对皮肤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可致皮肤充血、发疱,故多数文献报道持续时间较短,为2~4h,也有更短的报道[18-19]。临床护理工作中,为能够保证治疗效果,需要尽可能地减少操作中异常情况的发生和不良反应的产生,提高贴敷依从性,以免患者产生抗拒心理,穴位贴敷持续时间需要依据疗效与局部皮肤刺激决定,对皮肤刺激性大,易发疱的可选择2~4h,普通药物一般选择6h。

2.3 贴敷时局部温度对效果的影响 薛冰心[20]认为局部皮肤温度的升高对于药物的经皮吸收均有促进作用,局部温度每上升10℃,其通透性可提高1.4~3.0倍。刘红菊等[21]对肺炎患儿穴位贴敷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贴敷的同时在药贴的外层用热水袋热敷,总有效率优于不用热水袋组。秦慷等[22]对糖尿病合并便秘患者穴位贴敷进行研究,根据首次排便时间、便秘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判断疗效,结果亦显示取暖贴结合中药穴位贴敷能够明显增加中药穴位贴敷的疗效,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以上研究均表明,温度可以影响局部药物的吸收,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上,热疗不仅可以促进局部血管的扩张,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组织代谢,促进炎症吸收,还可以使局部穴位上的毛孔扩张,从而有利于药物在局部的渗透,使穴位贴敷中药的透皮吸收率增加,提高穴位贴敷的疗效。

3 操作后减少发生及处理并发症

中药穴位贴敷在贴敷后可能造成皮肤出现发红、发痒、皮疹或疼痛,甚至水疱破溃等并发症的发生,还可能发生中药药渍污染衣物、贴敷药物温度过低造成患者不舒适等对患者感官有影响的情况。陈华燕[23]的研究采用NSNS(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调查评分,得出结论:在使用中药穴位贴敷时,应用评判性思维对保证患者安全、提高中药穴位贴敷技术,减少操作中的并发症及不适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钟涛等[24]认为虽然穴位贴敷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较常见,但可通过根据发泡剂的浓度及患者的耐受调整贴敷时长,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避免“贴敷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误区的产生,严格病证准入,操作前进行过敏体质甄别等方面来减少或避免其发生,同时也需要仔细动态观察贴敷局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皮肤问题来减少患者痛苦及潜在医疗隐患。沈娟芬等[25]对因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导致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使用3M伤口保护膜组治愈率为100%,而使用烧伤湿润膏组治愈率为88%,平均愈合时间也是使用3M伤口保护膜组快于使用烧伤湿润膏组。3M保护膜具有独特的组成成分,喷于皮肤表面后可起到防水、透气、防摩擦、隔离刺激的作用[26],穴位贴敷致皮肤损伤后可优先选择使用。

4 小结

近年来,随着对中药穴位贴敷技术的不断研究、推行,相关的研究资料、报道越来越丰富。谢佳宏等[27]等对2009年-2014年相关中药穴位贴敷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面广,对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疾病均具有良好疗效,甚至对于一些妇科病与慢性皮肤疾病的治疗也有相关报道。虽然中药穴位贴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易于操作和被患者接受,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丸多为科内自己配置,科内需要备用多种药粉与赋形剂以满足不同疾病症状的需求,对药粉及赋形剂的贮存条件、质量及有效期管理造成一定难度,易造成药粉结块、变质,甚至霉变、生蛀、失效,且少量配制药粉与赋形剂不易准确称量,每个病区都配备称量器又不太现实,易造成药粉的浪费。王俊杰等[28]对浙江省内17家中医院612名护士进行自设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医院护理人员缺编、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度不够等占据了推广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大量配置穴位贴敷药丸过程会浪费临床护士时间,易造成护士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穴位贴敷的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在此现状下医院可以单独设置中药穴位贴敷配置中心,使用穴位贴敷配药装置一次性配备1d内全院所需中药穴位贴敷药丸,分类放置,常温下密闭保存,并根据子午流注相应贴敷时间提前运送至各病区,应用集中管理,专用配药装置配置,可以达到使药粉、药液、赋形剂等合理保存、易于监管;使配置规范,用药安全提高,用药错误减少;还能使人、财、物等资源相对集中,节约时间、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药物浪费,降低医疗成本,以利于中药穴位贴敷更好地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子午流穴位中药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子午流注法治疗妇科疾病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