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宁远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8-01-12何志红蒋承忠李松泉
何志红 蒋承忠 李松泉
摘要 对宁远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深入剖析当前茶叶产业存在的茶园基础设施薄弱、龙头企业对茶农增收缺乏带动作用、茶叶销售网络和茶叶品牌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宁远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思路,主要包括创建标准茶叶基地(园区),促进规模化生产;加强市场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标准化水平;发展茶叶中介组织,提高茶产业组织化程度;培育优质品牌,开拓茶叶市场;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等对策,以期促进宁远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湖南宁远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1-0275-02
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萌渚岭北麓,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暖,雨量丰沛,年均日照时数1 650 h,年均气温18.4 ℃,年均相对湿度79%,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泠、疑、舂、仁四水流贯全境,自南、北向西在道县注入潇水,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宁远是种植茶叶最适宜区或适宜区,栽培茶叶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从外地引种、试种进行商品化和规模化栽培,后逐年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17年,宁远县茶叶种植面积655.6 hm2,其中采摘面积532.7 hm2,总产量300 t,产值2 160万元。全县种植品种以无性系良种碧香草、福鼎为主。从事茶叶生产的4个企业和合作社共拥有茶叶面积450.1 hm2,共计生产茶叶200 t,实现销售收入合计1 500万元。现如今,茶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宁远县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富民兴县跨越式发展步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促进宁远县茶叶产业发展,现从宁远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优势、问题出发,提出茶产业发展对策。
1 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初见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宁远县林地面积广,适宜发展茶叶种植的山地面积超过4 666.7 hm2,现种植茶叶面积655.6 hm2。规模连片种植茶叶面积逾500 hm2,主要分布在棉花坪乡、九嶷山乡、桐木漯乡、五龙山乡、仁和镇、冷水镇、太平镇等地。其中,棉花坪乡种植面积333.3 hm2、九嶷山乡种植面积20 hm2左右、五龙山乡种植面积66.7 hm2、桐木漯乡种植面积43.3 hm2,其他镇种植面积逾33.3 hm2。目前,已创建市级标准化示范茶园3个,面积达233.3 hm2,已按照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规范化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包装标示、统一宣传口号,3个标准茶园年产茶300 t,产值逾2 100万元,初步形成了宁远高山茶产业布局。特别是宁远是4个瑶族乡茶叶产区,生态环境良好,海拔在300~800 m之间,空气质量高,无任何污染,茶树一般有40年左右历史,少数在100年以上,是国内最大撂荒茶集中产区。由于没有追施农药化肥,土壤为黄壤、红壤相间,酸碱度适中,茶叶中富含钙、镁、钾、磷和微量元素硒,所以其茶叶产品质量高于绿色有机茶标准,被专家认定为“茶中之宝”。宁远大瑶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富硒特色,为有机茶生产和茶叶销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1.2 生产结构逐渐优化,品种结构趋于合理
宁远茶叶规模商品栽培始自20世纪90年代,品种主要从福建、浙江引进。随后,陆续从省内引种栽培碧香草、福鼎等无性系良种品种;大力引进推广市场竞争力强的安吉1号、黄茶1号等白茶新品种。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重点发展原生红茶,以培育种植原生茶为主,重点是“九嶷古茶”“柑子园老茶”和“排山坳老茶”;同时发展名优绿茶、白茶。
1.3 企业逐步壮大,质量不断提升
全县已有天功茶叶、嶷红茶业、云雾茶叶合作社、柑岭高山茶合作社等4个龙头企业,天功茶叶、嶷红茶业等龙头企业不仅拥有自主品牌“嶷红”等,还拥有自主茶园基地,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二、三产业融合能力出众,引领茶叶种植户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能力较强,形成了以“公司化”和“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为主,以“来料加工”和“散户自营”为补充的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宁远县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茶园基础设施薄弱,有待改善
宁远县茶叶园约90%为山地,10%为缓坡地和较平旱地,茶园水利设施严重滞后,导致部分茶园失管,影响全县茶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茶园有机肥贮备沤制系统、道路系统、机械化水平、水土保持及防风系统等基础设施则更薄弱,严重制约了单位面积茶产量的提高和茶品品质的提升,增加了茶叶生产成本。
2.2 龙头企业对茶农增收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2017年,茶业企业的优质茶平均售价超过1 000元/kg,而产量占全县60%的广大茶农的收入只占全县的30%,这说明宁远县散户茶园品种不对路、管理水平低下。今后如何充分挖掘企业带动农户共同通过发展茶叶产业增收致富的潜力,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否则,有可能形成为发展茶叶而种茶叶,而农民却难以从茶叶产业发展中获得相应收益的状况。
2.3 茶叶销售网络和茶叶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宁远县茶叶产区销售网络有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但是大部分茶叶还是在本地销售,多通过熟人进行销售,与建立强大的销售网络还有较大的差距[1]。虽然注册了“嶷红”等茶叶商标,打造了“九嶷山”“潇湘八品”等农业公用品牌,但是仍然没有成为湖南省或者国内知名品牌。茶叶销售网络和茶叶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3 发展对策
3.1 创建标准茶叶基地(园区),促进规模化生产
3.1.1 优化茶叶基地布局。坚持“土地适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以茶农增收为目标,围绕建设“全国最好的有机茶叶示范县”,重点打造九嶷山湘江源头和仁和—棉花坪—中和舂水河2个万亩茶园生态旅游带。优化完善土地流转体制机制,通过租赁、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有序流转土地,使土地向新型茶叶经营主体集中,更多用于建设好新茶园,集成技术、资金、资源建设一批66.7 hm2以上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和200 hm2以上的茶叶产业园区,建成标准高、质量好、效益好的精品茶園,为引进优质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料支撑[2]。鼓励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奖励村组+土地入股+产业工人”模式流转土地,切实解决流转中介利润、盈利分红、农户就业3个主要问题,化解矛盾,提高土地流转积极性,促进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立对已建茶园田间管理积极性的政策、投入、产业等支持机制,确保已经建成的茶园标准、质量、效益都有保障。
3.1.2 建设无性系茶叶优质育种基地。鼓励农业技术部门、经济实体、茶农,实行集约化育苗,建设苗圃基地,保证种苗供应。根据茶叶品质搭配要求,主动对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并寻求技术支持。同时,引进无性系优质茶叶品种,适时更换、淘汰不适宜品种[3]。
3.1.3 加强茶叶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精准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机遇,按照茶园通水、通路、通电、通信息的要求,认真搞好茶区公路、机耕道、茶水配套、茶叶生产用电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切实解决茶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为茶叶产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3.2 加强市场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带动作用和市场化进程
3.2.1 创造条件引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宁远县茶叶原生茶、九嶷古茶、柑子园老茶等资源优势,加大以茶叶有机专用肥和生物农药的引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茶叶前端产业;通过招商引人、招商引智、招商引财,积极推出一批可行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示范作用、带动效应,带领本地龙头企业和茶农大户发展多元化茶叶产品,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3.2.2 政府扶持建龙头。鼓励和帮助竞争能力强、市场前景看好、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引进和利用先进设备技改升级,全面提升茶叶生产和加工水平[4]。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创建有机茶、原生茶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与基地及茶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茶叶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茶叶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
3.2.3 调整和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名优茶的开发力度,在严格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生产名优茶。鼓励企业瞄准不同消费群体,多元化开发红茶加工产品,拓宽市场竞争领域。
3.2.4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宁远县城南部新城市场规划建设、房地产发展上综合考虑建设茶叶交易市场、茶品品鉴商业街,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方便茶农交售。拓宽市场领域,积极对接外地客商和省内外主要消费市场,拓宽市场领域[5]。鼓励到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建立宁远茶叶门户网站,定期收集和发布茶叶相关信息。
3.3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标准化水平
3.3.1 制定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以生产大瑶山原生态红茶、高山名优绿茶、特优白茶、九嶷古茶、撂荒富硒茶等为目标,依托茶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安全标准,加强农技人员和茶叶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全面落实茶叶种植技术规范的推广运用。以标准化生产促进传统农业生产的全面升级改造,逐渐实现茶叶生产基地的田园化、生产模式的设施化、生产手段的机械化、种植技术的规程化、产品质量安全的溯源化、品质特征的特色化。
3.3.2 加强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对茶叶质量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职能部门要协同配合,加强对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和规范使用,严把茶叶质量安全源头关。建设和完善茶叶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品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推进茶叶质量认证,支持企业、合作社开展无公害产品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产品认证。
3.3.3 加大推广茶产业科技。鼓励当地茶叶龙头企业与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茶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系,鼓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采取技术承包、转让、入股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和转化[6]。大力推广农业机械,组建农机服务组织,提高茶叶生产专业化水平。
3.4 发展茶叶中介组织,提高茶产业组织化程度
3.4.1 加强茶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大对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茶叶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引导和鼓励茶叶企业、茶农依法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切实维护和保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7]。
3.4.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合作、联动发展”的原则,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经营大户等为骨干,培育茶叶产业化联合体,推进规范化经营,形成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
3.5 培育优质品牌,开拓茶叶市场
3.5.1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按照“抓基地、树品牌、抢市场、拓旅游”的工作思路,重点培育优质茶叶品牌。制定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各种茶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注册使用企业产品商标、包装、产品条型码等相关产品身份证明,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待条件具备时,全县统一申报“九嶷古茶”“撂荒富硒茶”2个地域公共品牌。
3.5.2 拓宽茶叶销售渠道。一是通过各种媒体加大九嶷大瑶山原生红茶、高山名优绿茶、白茶、九嶷古茶、撂荒富硒茶等产品宣传力度;适时举办九嶷大瑶山茶叶节,大力推介九嶷大瑶山茶叶品牌。二是充分挖掘宁远茶文化底蕴。预算资金请专家挖掘、整理普安茶文化,把历史、民族与茶文化融合,让茶产业发展更具有生命力。三是统一茶业包装、宣传口径。积极参加各种茶博会、茶叶商贸会等,由政府统一组织茶叶企业研制产品;鼓励茶企拓宽茶叶销售渠道,设立营销网络[8]。四是扩宽销售渠道。除了团购、批发、零售等销售渠道之外,应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来弥补茶叶销售时间、空间的限制;实施茶知识进学校、进单位、进酒店、进讲堂行动,推广茶知识,营造发展茶产业的良好氛围。
3.5.3 发展旅游助推品牌。丰富茶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民间茶文化和文人茶文化。完善茶叶旅游基础设施,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培育茶馆业,拓展茶文化服务内容。大力开发特色茶庄旅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体验游,借助九嶷山舜帝陵申创国家5A级景区编制提升规划项目的公共资源平台,以茶旅游带动茶经济、助推茶品牌。
3.6 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3.6.1 加强茶叶产业的组织领导。成立宁远县茶叶产業发展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农委、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科经信委、林业局、经管站、国土局、县农建投、县电力公司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县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茶叶产区乡镇要成立茶叶产业生产领导小组,把茶叶生产任务分解到村,落实领导挂村责任制。
3.6.2 保障财政引导资金投入。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支持茶产业,成立宁远县茶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支持茶企短期融资难题。县农建投利用扶贫产业专项基金,通过兼并收购、股权介入、独资新建等方式投入茶产业项目建设。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投入茶产业。对省、市、县财政资金支持宁远县茶产业发展的项目,由经营主体先期投资建设,通过县级以上部门验收后,采取现金直补方式兑现奖补资金。
3.6.3 加大财政奖补力度。一是名优品牌建设。茶叶产品被评为湖南省名牌产品、湖南省著名商标,经有机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认证的,新办证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茶产品被评为茶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产品及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新办证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龙头企业的创建。对新获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称号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新(扩)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鼓励茶叶加工企业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建设标准化厂房,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厂房和轻型钢结构厂房均给予一定奖励。
4 参考文献
[1] 张翠英.新平县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对策[J].南方农业,2013(10):64-68.
[2] 浅议凤冈县茶产业现状及其未来发展[EB/OL].(2012-02-29)[2018-06-2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29/09/737079_19045483-3.shtml.
[3] 鳳冈县茶产业发展报告(2012)[EB/OL].(2012-11-26)[2018-06-25].https://wenku.baidu.com/view/77893b71168884868762d69d?pn=-2&pu;=.
[4] 石黎星.创品牌 制名茶 打造广东产茶强县[N].韶关日报,2013-09-13(A09).
[5] 王庆,申卫伟.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茶叶加工,2010(3):4-9.
[6] 朱雪英,朱彩虹,黄志平,等.提高遂昌县茶产业发展的建议[J].贵州茶叶,2014,42(2):40-42.
[7] 雷百战,刘序,李向伟,等.韶关市茶叶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5):334-335.
[8] 积极推进茶叶发展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EB/OL].(2011-12-11)[2018-06-25].https://wenku.baidu.com/view/a01f2dd526fff705cc170a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