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发声方式作用于作品的训练方式探究

2018-01-12金秋

神州·下旬刊 2017年11期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提高。近期在电视节目中兴起了一股“清流”之风,《见字如面》作为国内首档也是唯一一档以书信朗读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节目邀请实力演员朗读旧信,通过书信朗读,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而其中演员们将艺术发声方式中的表演元素作用于书信作品的朗读中,让演员在读信时产生代入感,用声音去塑造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戏剧张力,最终实现人信合一。本文以《见字如面》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演员将艺术发声方式中的“表演元素”融入到文艺类作品中的朗读方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艺术发声;《见字如面》;表演元素

引言:

“重文轻语”的现象至今普遍存在,对“朗读”还远未达到“重视”的程度,而近期,黑龙江卫视播出的朗读栏目《见字如面》重新引发了电视观众对于文学以及朗读的深度思考。朗读,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早已从生活语言中脱颖而出了,它不但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它还能体现出人们对语言完美的追求。朗读过程中蕴含着把握语言文字、驾驭有声语言的深厚功力。在《见字如面》中演員通过一封信在其中利用鲜活的口语传播艺术,并在其中融入艺术发声方式中的表演元素使得朗读更加生动、鲜活,更具戏剧性也为朗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艺术发声元素在《见字如面》 中的运用

《见字如面》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走进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就信件的选取上讲无论古代信、现代信,名流政客的往来信都体现出三个不同的主题分别是传播人文精神、传承中国文化以及从过往历史过往中,寻找到厚重的普世价值观。在书信作品的朗读中运用了很多艺术发声元素来烘托作品的情感,而在如何呈现这些信件时则融入进了表演元素在其中。表演元素分为五力和六感,五力: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应变能力。六感:分寸感、幽默感、信念感、节奏感、形象感、真实感。与朗读学中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不同的是,因为演员们在舞台表演、语言表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经过他们用心的二次创作,把多年的表演功底融入到作品当中使观众更有代入感。

(一)合理的作品匹配

首先是节目将书信作品与读信嘉宾的合理匹配。节目组在选择1983年59岁的画家黄永玉写给73岁的剧协主席曹禺的封信时,读信嘉宾选择了43岁的王耀庆和62岁的张国立,当黄永玉的字通过王耀庆之口,铿锵有力地说出“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时王耀庆以激昂的手势抒发着黄永玉对曹禺的感情,听众通过朗读者的声音和动作,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写信者、朗读者与听众的情绪共振。通过这种合理的搭配使得情景还原了黄永玉与曹禺之间的真实对话。

(二)准确的节奏感把控

在节奏感的把控上,赵立新的一句哀叹、凝噎都做的十分到位,让听者产生了如临真境的感受。在《见字如面》第二季第二期所播出的郁达夫写给王映霞的信中郁达夫因自己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绑住,而追求不得挚爱的女子。在这种有爱难表现,只能独自下咽的情感状态下读信嘉宾赵立新从慷慨激昂,到跌入谷底,开合转承,抑扬顿挫。在阅读过程中,因悲伤至深,导致话噎在嗓子里,却无论如何也要讲出来。强节奏感的音乐配合读信人的抑扬顿挫,将表演元素中的节奏感和真实感运用到极致。

(三)适当幽默感的运用

将恰到好处的幽默感注入在作品中,同样可以将作品润色使之更有吸引力。如在《见字如面》中姜斅写给宋明帝的一封名为《凡是娶了皇帝女儿的朋友结果都不太好》的书信中的一段文言文节目组首先将其翻译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但又不乏幽默感如将“遣必以日出为限”译为“于是乎天刚黄昏丈夫就要进笼子,等到第二天太阳出来才又放出来”。在翻译古文时并没有逐字翻译,而是通过意译的翻译方式并融入现代化的语言同时演员赵立新在演绎时从语气中透漏出来的委屈与可怜,同时嘴角连带胡须向下做出可怜状,引得满场大笑。 正是多方面幽默元素的加入将读信过程变得风趣幽默。

(四)真实的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的强弱与否在最终朗读的呈现效果上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表演学习中讲求“真听,真看,真感觉”那么这种感受能力就体现在朗读者对文字作品的分析、理解的过程当中。“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包括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也能够各式各样地去‘想象它们,而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积蓄去补充和增补。[1]”所以朗读者首先是一名读者,而后做到“感之与外,受之于心”。如《见字如面》节目中林更新所读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书信距今已经几千年过去了那后人只能依靠感受力去感受公元前233年农历2月秦军将士黑夫和惊两兄弟在战场上对家人的那份思念与牵挂。当然感受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它的力量仅仅在于把朗读者的思维引向情感。

结语:

朗读,作为一项独立的语言交流形式,已经在许多国家广泛开展起来。而在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中将艺术发声中的表演元素中的节奏感、幽默感和感受力等在节目中的渗透与应用创新了朗读新模式。在多样性的文化生态里面,在朗读中融入多元的朗读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在为语言现代化开辟新路。

注释:

①高尔基:《给初学写作者的信》,《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钟永平.《朗读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新突破-----兼谈《见字如面》现象.

课题信息:2016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艺术发声作用于作品的训练方式探究》(项目编号:CX20170381)

作者简介:金秋(1997—)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本科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