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戏曲演员的舞台感悟
2018-01-12任春娟
任春娟
摘要:戏曲表演艺术,在戏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曲演出综合艺术的核心。优秀的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剧中人物形象,凭借演出的技巧和细腻的表现来吸引观众,利用自己有生命的肢体语言、恰当的唱腔和道白表现剧中人物,把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在观众面前表演出来。这就要求表演者所创造的艺术表演感情,通过直观的舞台动作、唱腔、道白等诉诸观众的视听,形成生动具体的现场交流。使观众融入到剧情当中,引起观众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成为表演者和受众者共同的戏曲艺术。
关键词:戏曲演员;表演;感觉
在戏曲舞台表演中,演员首先要了解剧情,熟悉角色。当你承担了某个角色,就要尽快把这个角色在这出戏中的整个行为状态、情感状态把握好,其次是对人物的深层次研究和把握,也就是要进一步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刻画好人物性格是演员表演成功的关键,它需要演员对人物从外表到内心、从个性到心灵理解得一清二楚,展示得合情合理。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戏曲表演中塑造任何角色都要合情合理,要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
“舞台感觉”不仅包含演员对舞台各种艺术要素和其他演员表演的反应,而且包含演员自己如何将这些反应及时地通过表演手段表演给观众。用信息科学的理论说,就是演员既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接受舞台上的所有艺术信息,又要及时、全面、准确、艺术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观众。如此说来,舞台感觉并不是神秘的东西,而是可以研究并可以掌握的艺术技能与技巧。让我们分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如果演员具备了与剧目、角色相关的综合知识,那么舞台感觉就是演员综合素质的体现
如果说,综合素质是“长期积累”的话,那么,舞台感觉就是“偶然得之”,没有长期积累,就不会偶然得之,没有整个电站与发电机,演员就无法放“电”。
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素质(如为艺术而痴迷),又有道德素质(如遵守职业道德),还有文化素质(如对剧本的分析、人物的理解)、艺术素质(如精湛的基本功与精彩的绝活以及自己的艺术个性)、心理素质(如感觉能力)等等。
综合素质是“底座”,舞台感觉是“尖儿”,综合素质是根,舞台感觉是花果。想离开综合素质单纯片面地追求所谓“舞台感觉”,无疑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高才能胆大,胆大才有舞臺感觉。
如果演员具备了驾驭全剧以及剧场的能力,那么舞台感觉就是演员全局把握的体现
所谓“全局把握”,是指演员对演出剧目的总体上的全局把握,包括对剧本主题、艺术风格、人物形象、创作个性等等,也包括导演对剧本的阐述和导演的艺术构思,还包括剧中所有演员所构成的形象体系,特别是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交流的“对手”,同时包括对音乐(主要是唱腔)以及舞台美术(布景、灯光、效果、服装、化妆、道具等)各环节,都要有全局把握,并在排练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因为对全局有了总体把握,便对自己的实力有了自信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胸有全局,成竹在胸”,说的就都是这个道理。摸清底数,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舞台感觉的系数。
如果演员崇拜、喜爱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那么舞台感觉就是演员角色感情的体现
角色感悟是指演员在角色创造过程中对角色的独到理解与独到呈现,不仅要“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而且要“龙龙不同,虎虎各异”,不仅要演活,而且要演绝。“绝”,便是舞台感觉。
无数表演艺术家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都唱《失空斩》,都扮演诸葛亮但特色不同;盖叫天被誉为“活武松”,但他在《武松打虎》与《狮子楼》中扮演的武松,就共性中又有各性,各展异彩。
如果演员的表演技能技巧已经炉火纯青,那么舞台感觉就是演员技能技巧的体现
戏曲虽然是写意艺术,表演上以虚拟、夸张为主,但也要虚实结合,也讲程式,也要进行角色的创造。情感体验的能力与水准,决定着演员的舞台感觉。演员真正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在舞台上达到忘我的艺术境地,又怎能不放射出引人入胜、动人心弦的艺术之光?而这艺术之光,便是舞台感觉的灵光。
如果演员的演出欲达到了“青春期”,那么,舞台感觉就是演员临场发挥的体现
戏曲是动态的多次性艺术,不像影视剧那样是“一次性”艺术。每演出一场,都是一次新的再创造,因此,演员的随机应变与临场发挥能力,也是舞台感觉的组成部分。尤为重要的是,演出欲望强。
总之,演员在演出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与观众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欣赏,只有相互同步进行,才能彼此产生共鸣。为了在舞台上揭示人物的内心生活和心理活动,演员要充分发挥表演艺术逼真的特点,充分运用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利用表演技巧,发挥情感效果手段,才能打动观众的内心感情。
参考文献:
[1]张水英. 浅谈戏曲舞台的表演艺术[J]. 魅力中国,2009(14):108-108.
[2]张向音. 浅谈戏曲舞台美术[J]. 黄梅戏艺术,2007(2):23-24.
[3]赵锡淮. 谈戏曲演员舞台表演如何创造艺术美[J]. 剧作家,2014(6):98-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