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影响
2018-01-12李天翼
摘要:国际新闻的传播具有双向性,是跨越国界的以新闻信息为载体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跨文化交际,或称跨文化传播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本文就主要对文化差异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影响予以简单分析。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新闻传播;影响
引言: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可以说,国际新闻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跨文化交际。
一、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传播障碍
1.语言差异产生的误读:语言符号和语境的差异带来的障碍
语言符号是跨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在跨文化传播中,传播双方对负载着语言信息的符号的理解,受到符号内在结构的根本制约。跨文化传播中语言符号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语义的不完全对等性。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体系某个方面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体系中,不是完全对等的。正是这个原因,决定了跨文化交流在不同的文化团体之间具有不平等性[1]。
文化传播中所谓“扭曲”和“误解”的产生恰恰是因为传播交流的双方缺乏对等性。跨文化传播的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个人和与个人的双向的关系,在传播过程中符号是共享的,否则传播过程就无法进行。但是很难想象,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在两个人的理解中会一模一样。符号的含义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每种语言符号都带有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它的使用者往往以自己民族语言符号所具有的特征概括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而对外语的理解就相对缺乏外语所表达的社会内容。
2.新闻语言产生的误读:新闻语言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差异
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使用的语言,也就是新闻报道中运用的语言,它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并非人们口常使用的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简单再现。新闻语言作为再现客观现实的手段并不是透明的、客观的中介,它的使用浸染着浓厚的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家Rogerfowle:在《languageinthenews》一书中提出其对语言本体的看法,他认为:“语言结构的任何方面,包括文本、句法、词汇、语义、语音等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义。”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记者在运用语言再现客观发生的事实时,总是站在所属媒体的立场上,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大多数媒体常常代表一定政治经济集团的利益。新闻记者在运用语言传播客观事实时,会根据传播目的和个人喜好选择表达哪些事实,用什么样的篇章结构、句式和词汇来表达,这样,记者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会隐藏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中。而记者的传播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都会受到所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读: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带来的理解困难
在每日每时的各种各样的新闻传播活动背后,都隐存着特定的文化价值系统。新闻传播实质上是特定文化价值系统的扩张,文化价值系统与新闻传播互为表里,新闻媒介与特定文化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这种联系较为复杂隐蔽,可以说,特定的文化传统主要是作为某种精神潜流、精神叠印渗入媒体的肌理之中。
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价值观,总体表现可归纳为:追求群体价值、群体的生存和群体的利益。群体和集体的发展以及个人为群体、集体的奉献是中国文化价值最高利益和美德。中国文化对人的评判标准主要就是道德体系所规定的标准,在文化价值观中,人的主体思想、文化观念把道德作为社会文化价值观中第一性尺度和最主要的价值尺度。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的构成,依次为道德观、政治观、哲学与宗教观,中国的儒学强调道德与政治的完美统一,伦理道德是一切观念的核心。在中国文化中引导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主要是历史上的爱国人物、舍身取义的人物、民族英雄、忠孝人物等等,这些人物起着凝聚民族文化的作用,也成为中国人的楷模。
二、国际新闻传播的文化策略
1.致力于构建全球公众领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1999年提出的公共领域理论,認为公共领域是一个独立于政府和经济力量,致力于理性讨论,可为公民所用并接受公民审查的领域。公共舆论就产生于公众领域。公共领域的理想化境界应该是信息的平民化、讨论的公开化以及相对于利益集团和政府的独立性。在市场化达到条件下,国际媒体从一个信息传播的公共领域开始转变为一个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领域,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主要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跨国传媒公司及其投资者。
公共领域理论对于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际媒体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很有益处的,尤其对一些世界性问题的讨论(如人权、环境、战争、男女不平等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可以形成一定的共识。公共领域内的世界性问题,与国际受众的心理期待有着共同的交集。我们应该肯定,人类存在着共性,不论文化背景如何不同,人性中仍然有相通的层面,否则整个人类社会就根本无法互相了解。正是因为人类有着共同的兴趣,人们才会关心他人的生活以及整个人类的进步,人们才能怀着兴趣和同情阅读关于生存状况、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当然,人类兴趣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即全球性的普遍兴趣、区域性的特殊兴趣、时间性的热点兴趣。一些全球性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一人口膨胀问题、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社会贫富悬殊问题、人际道德关系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青年妇女儿童问题、以及婚姻家庭问题等等,都是令世人关心、注目的普遍问题。有关这些内容的新闻报道,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
2.致力于在华人舆论圈里树立起权威
传播论学派的创始人,德国史学家格雷布内尔,用“文化圈”来概括文化现象,认为世界有6一s个单个和独立的“文化圈”,其中每一个“文化圈”是由一定数量(5一20个)的文化因素构成的。而文化因素则包括物质文化形式、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某些现象。这些文化因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文化的特质。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不论在什么地方,格雷布内尔都宣布它们属于某一个文化圈,因而也起源于某一个中心。“文化圈”理论与文化地理学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初经过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和他的学生们的努力而独立出来的。在文化地理学家们看来,千姿百态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景观既在时间上延续,形成一个个特定的文化时代,同时又随时在地球上占据各自的空间,构成不同的文化区域。这种文化区域是根据一定的经济体系、社会组织、行为系统、宗教信仰、人种语言等文化现象的差别而划分的。
例如,世界上可以划分出阿拉伯文化区、中国文化区、欧洲文化区、印度文化区等。当然,文化区域划分的标准是相对的,实际上难以找到一条符合地理、文化双重含义的界线。文化是超越疆界的,我们似乎可以领悟那种被我们认为属于中国的、美国的或英国的难以捉摸的东西。正是这些观念和价值,为文化间的差异提供了基础,足以把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区别开来。
结束语:
尽管从我国国际新闻的历史发展轨迹看,我国在国际新闻传播事业上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从整体效果讲,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的需要。中国的声音在国际新闻传播中还较弱,中国的声音还不足以抗拒来自西方的强势,“西强我弱”的局面还十分明显。中国国际新闻影响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其影响的范围还是本土文化圈,并没有能有效的渗透到世界范围内。
参考文献:
[1]荀伟.刍议国际新闻编译的跨文化交际方式[J].新闻传播,2014,(02):233.
作者简介:李天翼(2000.04.08—)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河北省正中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