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职业人”理论培养的创新实践
2018-01-12李海洁
李海洁
摘 要: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同时也是由各层次的生态单元和内部多维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子构成的庞大网络。各个单元和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结构,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复杂的整体效应。可以说,高职培育“和谐职业人”等相关理念,正是基于当代教育生态环境的综合诉求而提出的。本文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高职培育“和谐职业人”的路径实施及成果反馈的相关实践经验。
关键词:和谐职业人;创新实践;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培育“和谐职业人”理论建构和相关实践的开展,既是职业院校理念精神的具体体现,又需要有效解决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缺少系统顶层设计、教育资源分散、主题不突出等问题。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前我国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总体要求,凝聚和提炼出“立德为本,致用为宗”的校训,并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当中,提出高职院校“和谐职业人”的培养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谐职业人”相关实践的体系建构与落实,需要将高职学生置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生态环境当中,系统考察社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总体素质要求,多维度、多层次揭示其内在诸要素的必然联系。在此基础之上开展的理论创新与操作实施的具体路径方能渐趋明朗。从而使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成果真正具体化、清晰化、规范化、可操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和谐职业人”理论内涵阐释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余年职业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坚持“立德致用,和谐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将品德塑造放在首位,以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作为文化育人的根本要务,注重职业素质和人格素质的高度融合,在强化学生职业岗位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使高职学生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学会坚持,又学会创新,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大胆探索,不断开拓,率先提出现代“和谐职业人”理论。
高职培育现代“和谐职业人”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能力为重、专通结合、素能一体”,其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纵横两个维度。纵向来看,体现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素质的和谐统一”;横向来看,和谐职业人主要体现为四种素质的和谐发展。其中,能力是和谐职业人的落脚点,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的。其次,素质是和谐职业人的重要依托,这是高职教育高等性的重要体现。高技能必须以高素质为强大的动力基础,任何单一地强调能力的训练,是难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的。其三,和谐发展是职业人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素质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高职人才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内在统一。[1]
二“和谐职业人”相关实践的系统建构
高职院校“和谐职业人”的相关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理论的提出到具体的实践,必须加以系统建构,才能获得整体效应和积极的效果。
因此,在教育的目标上,要强调能力与素质的统一。“能力和素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和不同的表述。素质本质上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素质的外在表现, 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离开素质,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背后是以整体性的素质为基础的。和谐职业人的培育强调能力的迁移和内化,增强发展的延展性;强调通过提升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增强可持续性。
其次,在教育的手段上,要强调教学与训练的统一。高职教育作为“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通过必要的训练,达到技能的熟练和规范的成型。但就训练而言,其目的指向专业单一、个性同一以及精神服从,行为指向规范、强制、灌输;而教育的目的,则指向人的灵性解放、个性发展和精神自由,行为指向教化、陶冶、引导。[3]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和谐职业人的培育,应当实现由训练向教化的提升,是自我实践、文化化育、体验内化的过程,是自觉的、自发的、高效的、创造的。
第三,就教育的载体而言,要实现课堂与课余的统一。由于高职和谐职业人的培育不仅涉及一个独立的环节和专项的教学内容,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统筹教育载体时,应将课堂与课余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课堂内,注重专业课程和实训课堂中的人文教育渗透;在课余时间,注重发挥文化活动的系统化,强调校园环境的熏陶,管理过程的协调以及实践活动的内化等综合作用。
三“和谐职业人”培养的实践路径
本着价值引领、系统构建、有序递进、立体展开的基本原则,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培育“和谐职业人”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创新,以“七化”为实施路径,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文化融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融共生是高职院校开放性办学的重要特点,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式。其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理念上,将企业先进文化引入校园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校的职业素养。其二,在途径上,开设企业培训课程、模拟公司创业培训,同时开展社团对接企业、班级联系企业等活动。其三,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建设专业文化廊、校友文化廊,实现专业实训室工厂化、公司化氛围营建,使学生提前融入职场氛围。
2.传统文化内化。优秀傳统文化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意蕴,是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来源。传统文化内化行动依托中国诗词学会诗教促进中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立了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基地。主要举措有:开展以“诗教”为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二是建立以传统经典讲读为主要内容的“明德书院”;三是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编辑出版传统文化相关普及读物等。
3.课程建设深化。课程建设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针对职业性、学制短、任务重的特点,坚持文化基础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与商文化结合,思政文化与心育文化结合。文化素质课程体系真正成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基础平台。
4.校园文化优化。优化和整合校园活动是提高“和谐育人”体系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学校开展“爱之魂”、“学之境”、“诚之语”、“敬之歌”、“新之路”五大类主题活动,构建立体化校园活动体系,将“感恩”、“乐学”、“诚信”、“敬业”、“创新”等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和素质。通过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个层次,学校负责宏观策划、检查推动、评价考核;二级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分类推进;班级根据要求个性化落实,惠及全体学生。
5.社会实践悟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感知就业创业,体验实践生活,感悟人生哲理,积淀生存智慧的良好载体。依托“职场精英训练营”和“四千工程”,建立了联合企业、农村、社区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具体举措包括,一是搭建“千名学子访创业校友”、“千名学子入农村社区”、“千名学子进百家企业”、“千名学子做百项课题”的“四千工程”。二是通过职场精英修炼营平台,每年选拔学生骨干进入修炼营培训,选派优秀学员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浙江物产集团实习。三是形成志愿者服务品牌。
6.专业渗透细化。专业教育中实现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渗透融合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学校建立了将职业素质、专业文化建设纳入专业评价系统的机制和专业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规定专业课程必须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二是开展职业素质公开课、教学技能竞赛等方式,细化具体渠道、方式和载体。三是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院一品”的专业文化格局,系统推进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学生职业品格的养成。
7.师资队伍强化。教师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依托联合国教科文职教中心师资培训创新项目和省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建立了师德教育培训基地。倡导专业伦理精神,定期开展“德艺双馨教师”、“十佳青年教师”评选活动,树立师德典型;培养文化素质教育带头人,建设职业指导队伍等;最后改革教师激励制度,将师德纳入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现代和谐职业人目标的构建与实施,不仅在内容上注重专能、通能、素质协调发展;同时,在途径上注重工学结合、实习体验、企业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渗透的统一;在层次上实现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协同。七大行动齐头并进,最终实现系统整合的效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新模式。
四“和谐职业人”理论的实践评价体系
一般来说,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的评价可以采取一定的量化指标,而职业人的素质具有潜在性、基础性和积累性的特点。因此,评价和考核和谐职业人教育的成效不能绝对地采取短期功利的评价方式,而应使评价达到软化与硬化的有机统一。对于和谐职业人理论的实践评价体系的建构,应当充分利用事前的内容设计、事中的过程监督、事后的现场效果等手段,定性地评价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借鉴量化考核的优点,力求使素质教育具备一般课程教学所具有的标准化的素质学分和素质证书。比如,制定《学生课余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包括《学生课余素质教育学分评价体系》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评价体系》等。素质学分进入每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并颁发《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学生素质教育成果的评价载体等,根据素质潜在性、积累性的特点,探索融入过程性与结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手段,从而实现素质教育考核由软化走向硬化。
高職院校“和谐职业人”等相关理论,立足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遵循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绿色教育理念,以培养培养大批知识、技能与素质相协调、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和谐人才为目标。基于“和谐育人”基础之上的和谐职业人的成功培育,其相关实践能够在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载体上具有明确的体系建构;同时,依据价值观引领、系统构建、有序递进、立体展开的基本原则逐层确立实践路径,最终具备严谨的考察及评价机制,真正能够形成为有理论依据、有实践路径、有操作可行性、有评价机制的多维度立体交叉理论与实践系统。
参考文献:
[1]邵庆祥.高职和谐职业人的培养——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
[2]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04).
[3]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