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鼢鼠对辽东地区林下参危害及化学药剂控制技术初探

2018-01-12孙舒乐刘源森

防护林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鼢鼠毒饵鼠类

孙舒乐,刘源森

(1.凤城市凤山林场,辽宁 丹东 118100;2丹东市青山保护局,辽宁 丹东 118000)

随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人参林下栽培技术的进步,各种投资主体种植林下参的积极性日趋高涨。在自然条件适宜的抚顺、本溪和丹东地区,林下参种植面积已超过15万hm2,保存面积预计6万hm2左右,每年产值超过30亿元,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林下参受到鼠害的危害呈增加趋势,特别是东北鼢鼠已严重影响了林下参的产量和质量,特别是4a生以下林下参受东北鼢鼠危害较重。以桓仁县为例,遭受东北鼢鼠危害的林下参总面积超过3 000hm2,占该县种植面积的7%左右。2013年以来,笔者在辽宁省桓仁县、宽甸县等地,通过野外调查试验,基本摸清了东北鼢鼠的生态特性、危害情况和化学控制方法。

1 生态特性及为害情况

东北鼢鼠(Myospalaxpsilurus),在辽东地区又名瞎老鼠、瞎摸鼠子、地排子。我国分布在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

1.1 形态特征

东北鼢鼠体长20cm左右,体型圆粗,颈、胸、腰无明显区别。头吻宽扁,利于掘推土壤。耳小隐于被毛之下,尾细短,前脚掌宽大,前指爪长明显大于指长。爪呈镰刀状,适于打洞和洞穴内行走。背毛黄褐色,毛尖铁锈色,毛基深灰色。体侧毛色渐淡,腹部淡灰色,吻鼻部与面部色浅。头骨扁平,前窄后宽。骨质坚硬,骨块间相接紧密。鼻骨宽平,前端1/3显著扩大,后2/3部分平行。

1.2 繁殖方式

东北鼢鼠繁殖期主要在4—6月。在辽东地区每年繁殖1次,每次产仔2~5只,最多可产8只。幼鼠大多在出生2个月后与母鼠分居,7月份即可离巢独立活动。在7月中下旬达到数量高峰期。

1.3 生活习性

东北鼢鼠栖息于坡度较缓、土质较松软的开阔地区。在宽甸县调查,阔叶林中的种群数量大于针叶林,林分郁闭度0.7以上时种群数量较少。东北鼢鼠不冬眠,冬季深居于洞内,除取食外基本不活动。季节活动明显,4月中旬土壤未全部解冻前即开始活动,5—6月繁殖活动频繁,9—10月主要是采食和储粮活动。一天之内以早、晚活动最盛。有怕光、怕风的习性。

东北鼢鼠常年栖居于地下生活,听觉特别灵敏。地下洞道长达数10m,面积达100m2,可分为通道洞、储粮洞、粪便洞、居住洞、朝天洞。打洞时,每隔一段即将洞内挖出的余土堆成小土丘。洞道构造复杂,无显著洞口,内部分支极多。洞道直径5~6cm,居住洞与储粮洞距地面约100cm。

1.4 食性及为害情况

东北鼢鼠食性杂,食物主要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主,在挖掘洞道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茎叶和地下害虫,尤其喜食块根、块茎及植物的种子。

东北鼢鼠在辽东地区,对落叶松、油松、樟子松及阔叶树根部环剥取食危害较重,导致树木树势衰弱或死亡。对林下参的为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鼠在挖掘洞道过程中,造成土壤松动透气,导致林下参植株缺水萎蔫死亡,特别是4年生以下幼苗成片死亡;二是在该鼠取食林下参根茎导致营养供应不上整株死亡,或者部分截断林下参植株后,造成林下参伤残影响成品质量。

每年5—9月,该鼠将林下参根茎运输到储粮洞储备,其中以5—7月活动最为频繁。1只东北鼢鼠的洞道占地可达1 000m2左右。在危害严重的地块,1只东北鼢鼠每年平均可取食林下参0.1~0.7kg左右。

2 毒饵控制东北鼢鼠的方法

化学药剂防治鼠类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鼠类与人类存在共生关系,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对鼠类的防治应避免出现越治越多的问题。因此,对东北鼢鼠的防治应采取控制的而不是消灭的策略。只有当东北鼢鼠对林下参的数量和质量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时,才可以考虑采用化学的措施进行种群数量的控制。这也是本文提到的“控制”而非“防治”的原因,本文提到的控制方法就是采用降解较快、二次中毒危险性很小而非传统剧毒化学药剂。

2.1 化学药剂的选择

资料报道,溴敌隆为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慢性毒性较杀鼠灵大2倍,急性毒力大10倍,0.05%可杀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具有耐药性的鼠类。在鼠体内易降解,其体内残留量小于10%;在高湿条件下日光也能分解,二次中毒危险性很小。对林业害鼠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潜伏期平均6~7d,作用缓慢,不易引起鼠类惊觉。溴敌隆对人类眼睛有中度刺激作用,对皮肤无明显刺激。中毒时,可引起皮肤和脏器出血。

2.2 毒饵的配置

取100mL的0.25%溴敌隆液剂兑水5kg,配置成溴敌隆稀酸液,将玉米50kg直接倒入溴敌隆稀释液中,浸泡12h,摊开晾晒6h左右后即可使用。

2.3 毒饵的投放

每年5月中旬繁殖期和7月中旬种群数量高峰期各投放一次毒饵,能较好地控制林下参东北鼢鼠种群数量。

沿鼠道线路,在靠近鼠道洞口的树根下,按10kg·hm-2的剂量,采取一次性均匀投放法投放毒饵,每堆10g左右。在种群数量大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投放数量。

投放时间应在晴天的傍晚前,尽量避免雨天使用毒饵。毒饵投放3~7d后,每天清晨应安排人员巡护投放区域,对在投放区域死亡的东北鼢鼠要捡拾后集中掩埋,掩埋坑深度50cm以上。避免蛇类、猛禽等二次中毒。

2.4 控制效果

据2013—2015年在宽甸县12年生林下参地的试验,分对照区、5月中旬一次投放、7月中旬一次投放和分别在5月中旬和7月中旬各投放一次毒饵,对东北鼢鼠控制效果如下表1。

表1 溴敌隆毒饵控制东北鼢鼠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溴敌隆毒饵对东北鼢鼠种群数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可明显减低林下参被害率,将被害率控制在5%以下,特别是5和7月都投放的区域,效果更好,林下参被害率仅为2.5%。

3 结论

3.1 东北鼢鼠是危害辽东地区林下参的主要鼠害,可导致林下参减产或影响参品质量。对东北鼢鼠的防治应采取控制的而不是消灭的策略。只有当东北鼢鼠对林下参的数量和质量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时,才可以考虑采用化学的措施进行种群数量的控制。

3.2 使用毒饵,在5月中旬和7月中旬无雨水的傍晚各投放一次,可将林下参被害率控制在2.5%以内。投放溴敌隆毒饵应注意避免蛇类、猛禽等二次中毒。

[1] 段君钢.东北鼢鼠危害林下参及防治方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5):473

[2] 郑晓东.害鼠危害林下参的初步观察及其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3):52

[3] 国廷杰.东北鼢鼠综合防治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9(5):12-14

[4] 侯坤龙.黑龙江省森林鼠害发生及防治对策[J].森林病虫通讯,1995(4):43-45

[5] 任冬.东北鼢鼠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30(6):68-70

猜你喜欢

鼢鼠毒饵鼠类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zokor genus Eospalax(Mammalia, Rodentia, Spalacidae) inferred from wholegenome analyses,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endemic to Hengduan Mountains
正宁县中华鼢鼠的为害及有效防治措施
贺兰山西坡鼠种内脏重量与海拔梯度关系研究
中华鼢鼠的防治方法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探析
天津七里海湿地鼠类十年变化
高置式大容量毒饵站对东北农田害鼠的防治效果初探
浅谈毒饵站灭鼠技术
浅谈户内变电站防鼠安全工作
不同材料毒饵站诱杀害鼠效果对比试验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