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种杀虫剂对油橄榄介壳虫的田间防治试验

2018-01-12子桂才

福建林业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溴氰菊酯石硫介壳

子桂才

(丽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 丽江 674100)

介壳虫(scales)为半翅目(Homoptera)蚧亚目(Coccomorpha)昆虫,全世界已知有6000多种,我国记载的介壳虫有14科650多种,其中有160多种被认为是农业害虫[1]。在玉龙县油橄榄栽培区为害油橄榄的介壳虫有3种,分别为蚧科的橄榄黑盔蚧(SaissetiaoleaeOlivier)和盾蚧科的红圆蚧(AonidiellaaurantiiMaskell)、矢尖蚧(Unaspisyanonensis-(Kuwana)),被蚧类为害的油橄榄树,芽叶生长缓慢,叶面失去光泽,易老化,产量低,品质差。介壳虫的发生与为害受温度、湿度、光照、风、雨等气候因子影响外,与寄主植物、天敌和人类活动等有直接的关系。油橄榄介壳虫的防治应从化学、农业、生物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寻找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结合生物防治、农业防治、保护天敌昆虫,有效控制介壳虫对油橄榄的危害,对提高油橄榄种植户经济效益,提供健康食品,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油橄榄介壳虫防治进行了研究和报道,张东升[2]对油橄榄蜡蚧的化学防治方法采用0.1~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0.2%的甲基1605与0.4%的代森锌混合使用;邓明全等[3]研究了油橄榄片盾蚧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方法。本文采用6种药剂分别对3种油橄榄介壳虫进行药效试验,以指导生产上防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大具乡油橄榄基地,100°08′E、27°10′N,海拔1720 m,年均降水量600~900 mm,年日照时间2600~2700 h,年均气温13~21 ℃,最冷月(1月)均温6.2 ℃,极端最低气温-4 ℃,最高气温33.7 ℃,≥10 ℃的年活动积温5900~7500 ℃。20世纪70年代始已有零星的油橄榄栽培。2013年,丽江市政府规划到2023年丽江市发展油橄榄栽培2.33万hm2。3种油橄榄介壳虫在该油橄榄种植区域均有分布。

1.2 材料

丽江市玉龙县大具乡油橄榄基地内被蚧类害虫为害的油橄榄树,树龄5 a,种植株行距4 m×5 m,平均树高1.78 m,平均冠幅189 cm、平均地径46.81 mm。3种蚧类害虫(橄榄黑盔蚧、红圆蚧、矢尖蚧)为害情况见图1。

40%乐果乳油(福建三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80%敌敌畏(山东大农药股份有限公司),2.5%溴氰菊酯乳油(福建农大科技开发总公司),40%毒死蜱乳油(苏州华源农用生物化学品有限公司),45%晶体石硫合剂(福建省福安农药厂),40%速扑杀乳油(江苏省大丰市农药厂)。

图1 玉龙县大具乡油橄榄栽培区橄榄黑盔蚧、红圆蚧、矢尖蚧为害

1.3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7个处理:40%乐果乳油900 mL·hm-2,稀释倍数1000(T1);80%敌敌畏1200 mL·hm-2,稀释倍数1000(T2);2.5%溴氰菊酯乳油450 mL·hm-2,稀释倍数1500(T3);40%毒死蜱乳油900 mL·hm-2,稀释倍数1000(T4);45%晶体石硫合剂6000 mL·hm-2,稀释倍数400(T5);40%速扑杀乳油975 mL·hm-2,稀释倍数1000(T6);空白对照(T7,清水)。每个小区面积20 m2、1株油橄榄。每种介壳虫处理3次重复,共21个小区。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

1.4 施药和调查方法

处理前调查每个小区(每株树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挂牌标记于2年生枝条上,标记1条长30 cm的枝条,统计介壳虫虫口数量)每种介壳虫虫口基数。于2014年4月10日,根据试验设计配制药液,用喷雾器均匀喷雾。处理后第2天、第4天、第6天调查(标记枝条)活的介壳虫虫口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治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口数-施药后虫口数)/施药前虫口数×100%,校正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试验,6种药剂对3种油橄榄介壳虫防治效果见表1~表3。

2.1 不同药剂对橄榄黑盔蚧的防治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6种药剂对橄榄黑盔蚧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对照组,对照组的虫口减退率均不超过30%,说明自然条件下橄榄黑盔蚧的死亡率较小,6种药剂对橄榄黑盔蚧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6种药剂对橄榄黑盔蚧的防效最好的是T6处理(40%的速扑杀乳油),处理后第2、4、6天校正防效分别为83%、90.8%、95%,药剂见效快且持久。最差的是T2处理(80%的敌敌畏),处理后第6天,校正防效仅为72%。另外4种处理的防治效果优劣依次为T1(40%乐果乳油)>T4(40%毒死蜱乳油)>T5(45%晶体石硫合剂)>T3(2.5%溴氰菊酯)。

表1 不同药剂对橄榄黑盔蚧的防治效果

*: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下同。

2.2 不同药剂对红圆蚧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6种药剂对红圆蚧的防治见效较慢,处理后第2天最高校正防效为64.6%。处理后第6天,防治效果最好的是T6处理(40%速扑杀乳油),校正防效达91.6%,最差的是T2处理(80%敌敌畏),防效为66.1%,其它4种药剂防效大小依次为T4(40%毒死蜱乳油)>T3(2.5%溴氰菊酯)>T5(45%晶体石硫合剂)>T1(40%乐果乳油)。

表2 不同药剂对红圆蚧的防治效果

2.3 不同药剂对矢尖蚧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6种药剂对矢尖蚧的防治效果最好的是T6处理(40%速扑杀乳油),处理后第2、4、6天防治效果分别为65%、88.3%、91%,最差的是T2处理(80%敌敌畏),处理后第6天防治效果仅为67.4%,其它4种处理差别不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6种化学药剂对3种油橄榄介壳虫均有防治效果,自然条件下油橄榄介壳虫的死亡率较小;40%的速扑杀乳油对3种油橄榄介壳虫的防治效果最理想,施药后第6天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80%的敌敌畏对3种油橄榄介壳虫的防治效果较差。40%乐果乳油、40%毒死蜱乳油、45%晶体石硫合剂、2.5%溴氰菊酯对油橄榄3种介壳虫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

表3 不同药剂对矢尖蚧的防治效果

蚧类害虫主要以若虫、雌成虫聚集于油橄榄树枝叶上,用针状口器吸取油橄榄树汁液为害。玉龙县3种油橄榄介壳虫2月初卵陆续孵化,4月中旬—5月初是发生高峰期,9—10月随着雨季的结束,天敌昆虫的减少,又有一个发生高峰。参试的6种化学试剂中,速扑杀、乐果乳油均属于内吸式的化学药剂,对介壳虫若虫和雌成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溴氰菊酯等属于触杀式化学药剂,施用时很难突破介壳虫的外层的蜡质物,但在若虫移动时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速扑杀属中等毒性的化学药剂,施用时应注意尽量避免油橄榄挂果期,安全间隔期内选择性采用。其次40%乐果乳油、40%毒死蜱对油橄榄3种介壳虫的防治效果也很明显,在油橄榄介壳虫的化学防治过程中可以选择采用。

介壳虫的发生与为害受温度、湿度、光照、风、雨等气候因子影响外,与寄主植物、天敌和人类活动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油橄榄介壳虫的防治应从化学、物理、农业、生物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治;对苗木采购实施检疫;加强果园管理,及时整形修剪,保护天敌昆虫,在油橄榄未挂果,介壳虫若虫盛发期采用化学防治。

[1]王子清.中国农区的介壳虫[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2.

[2]张东升.油橄榄丰产栽培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邓明全,俞宁.油橄榄引种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72-283.

[4]杨兰英.云南油橄榄病虫害调查及综合治理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1):138-141.

[5]刘昌芬.咖啡蚧虫的生物防治和云南咖啡害虫综合治理浅见[J].云南热作科技,1997(4):57-67.

[6]宁德鲁,杨卫明.油橄榄良种选育与栽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192-199.

[7]董文霞,韩宝瑜.蚧虫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25(4):878-884.

[8]汤祊德.我国蚧虫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武夷科学,2001,17(3):82-86.

猜你喜欢

溴氰菊酯石硫介壳
石硫合剂在果树上的应用
石硫合剂使用要点
家庭简易处理对豇豆中溴氰菊酯残留量的影响
介壳虫防治须重视
石硫合剂熬制与保存
溴氰菊酯的急性毒性效应与毒性机理研究进展
一株溴氰菊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蓝莓采后立即追肥 谨防黄刺蛾介壳虫
玉龙油橄榄介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
肉肉们de天敌——介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