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除草剂对杨树幼苗生长效应的影响分析
2018-01-12于雷
于 雷
(辽宁省杨树研究所,辽宁 盖州 115200)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化学除草作为当代一门实用技术己在农、林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杨树属速生阔叶树种,是工业、民用木材的重要原材料[1].我国杨树资源丰富,杨树是人工造林重要组成部分,截止目前为止面积已有700多万hm2;杨树育苗始终是当下各类苗圃育苗的热点苗木.在育苗中杂草危害不容小觑,它与杨树幼苗争肥夺水,严重影响苗木的产量与质量;除草剂在林业苗圃育苗中以其高效、及时、经济等特点促进了育苗事业的发展,是培育出优质苗木的有力措施之一[2,3].但是,伴随着除草剂的使用不当而产生的药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今林农在购买时不知道哪种除草剂会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任意听从销售人员的推荐,而且在使用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不按照说明书推荐使用的浓度任意加大药量,这样一来虽然除草效果明显但会对农作物或林木产生药害[4,5].盖草能、骠马、莠去津是大豆、小麦等农作物及果园广泛应用的除草剂品种.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也将其应用于林业苗圃除草当中,效果也十分显著,但这些除草剂对苗木的安全性如何还未见报道,笔者于所在单位的试验基地用三种除草剂对杨树幼苗生长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辽宁省锦州市金城镇,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为大陆性季风区.春季温和多风,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8.7℃,年平均降水量610 mm.试验所在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有机质为6.36 g/kg,有效磷为165.73 mg/kg,速效钾为118.09 mg/kg,铵态氮为28.5 mg/kg,硝态氮为34.43 mg/kg,水解氮为151.69 mg/kg,pH值在7~8之间[6].
1.2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选自于2015年春在辽宁省杨树研究所金城苗圃当年繁育的银中杨(Populusalba’Berolinensis’ L.);银中杨具有生长迅速树干通直、抗病虫能力强等多种优良特性的无性系.
1.3 供试除草剂
10.8%盖草能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6.9%骠马水乳剂—安万特作物科学公司;38%莠去津悬浮剂—河北宣化农药有限责任公司[7].
1.4 试验仪器
气压背负式喷雾器、游标卡尺、塔尺等.
1.5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的是3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浓度处理、2次重复、1个对照;3个因素指盖草能、骠马、莠去津除草剂;3个浓度处理为:以厂家推荐使用的浓度为标准浓度T2,将标准浓度提高1倍为T1,将标准浓度降低一半为T3;1个对照为井水.
表1 三种除草剂的浓度设置Tab.1 Conecentration institation of three herbicides
1.6 试验方法
在试验地随机选取无病虫害、健康且长势基本一致的幼苗为试验材料,并在各试验材料植株上挂上标签作标记,将配置好的各浓度的药液用喷雾器进行喷洒.每个浓度试验处理为15株,并以井水处理为对照,各处理幼苗整株苗干、叶片喷至全湿为止.
1.7 测定指标
自喷药之日起每隔5 d测量一次每个除草剂不同浓度的苗高值,即测量时间为5月30日、6月5日、6月10日、6月15日、6月20日、6月25日、6月30日、7月5日.因地径增长较慢,所以试验分别测定试验开始即5月30日和试验结束即7月5日的地径平均值相减,作为地径增长量进行分析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盖草能对杨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表2 不同浓度下的苗高值和地径增长量(单位:cm)
注:表中数据为2次重复平均值.
从苗高影响上来分析:药后5 d,T1苗高比CK降低了35.09%,T2降低了24.55%,经方差分析差异均达极显著,T3降低14.76%,达显著水平.药后10 d,三种浓度处理对杨树幼苗的影响最大,苗高分别比CK下降了42.42%、31.75%、22.48%,经多重比较,差异极显著.药后20 d,T2、T3分别比CK下降13.06%和5.98%,而T1比CK下降18.45%,仍达显著水平.药后40 d,T2、T3与CK比对几乎无差异,而在T1下树苗株高比CK下降10.98%,差异显著.从地径增长量上来看:T2和T3在试验结束时地径增量只比CK降低7.84%和5.23%,无明显差异,在Tl下地径与CK相比降低了28.1%,差异达显著水平.从对杨树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影响来看,T1浓度的盖草能对杨树幼苗的质量已产生了较大影响.
2.2 骠马对杨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表3 不同浓度下的苗高值和地径增长量(单位:cm)
注:表中数据为2次重复平均值
从苗高影响上来看:药后10 d,与CK相比 T1苗高下降了31.59%,T2下降了21.73%,T3下降了13.81%,经多重比较,T1、T2与对照差异极显著,T3号差异显著.药后15 d,T1苗高比CK下降了17.18%,差异达显著水平,T2、T3分别下降了10.57%和5.05%与CK已无明显差异,这说明T1在药后15 d时对杨树幼苗生长还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而在T2下药害很小.药后20 d,T1、T2、T3分别比CK下降了11.46%、6.67%和3.5%,经分析三者与CK差异不显著.从地径增长量上来看:即使在T1高浓度下,地径增量只比CK下降了3.46%,经分析差异不显著.而在T3下,地径比CK还上升了2.27%.由以上分析可知骠马对杨树幼苗的毒害作用较弱,即使在T1的高浓度处理下,对杨树幼苗的生长和地径增长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在T3低浓度下还会对生长有促进作用.
2.3 莠去津对杨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从苗高影响上来看:药后5 d,T1苗高比CK下降了37.3%,T2下降了22%,T3下降了14.03%,经多重比较,与CK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由表4可以看出,药后20 d与药后5 d相比,CK苗高平均增长量为43.16 cm,T1苗高只增长了3.1 cm,叶面出现斑点,植株萎蔫处于停滞生长状态;T2增长量为13.63 cm,T3增长量为24.79 cm,三种浓度与CK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药后40 d,T1苗高比CK下降了48.9%,T2下降了26.49%,T3下降了11.83%,经分析,T1、T2与CK差异极显著,T3差异显著.从地径测影响上来看,T1地径增长量与CK相差46%,T2相差36.7%,T3相差26%,多重比较显示三者与CK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表4 不同浓度下的苗高值和地径增长量(单位:cm)
注:表中数据为2次重复平均值
3 讨 论
人类在开始耕作时代就能够认识到杂草的危害,并开始运用各种简单的劳作工具消除杂草,1895年,法、德、美等国家发现了硫酸铜具有选择性除草作用,这就是人类历史上化学除草技术的开端[8].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草甘磷、磺酞脉和咪哇琳酮等一批高效、低毒、广谱型除草剂的成功开发,使除草剂工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9,10].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化学除草作为一门现代化实用技术已经在农、林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并推动了农、林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除草剂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有关除草剂对农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论文发表,但在林木影响方面研究少之又少[11,12].杨树属于速生阔叶树种,是工业、民用木材的重要原材料,也是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和绿化环境的重要树种.从国际范围来看杨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杨树列为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并专门成立了杨树委员会.我国杨树资源丰富,每年人工造林中很大部分是杨树,因此,杨树育苗一直是苗圃育苗的热点.在苗圃育苗工作中化学除草以其高效、及时、经济等特点促进了育苗事业的发展,是培育壮苗的有力措施之一,但除草剂对杨树幼苗的安全性如何,其生长效应是否受到影响,很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讨[13,14].
4 结 论
试验结果显示,盖草能使用浓度在1.6 ml/L和0.8 ml/L时,即能有效消除杂草的同时也不会对杨树幼苗生长产生影响,但在3.2 ml/L的高浓度下,会显著影响杨树幼苗的生长发育.骠马即使在4 ml/L的高浓度使用下,对杨树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而且除草效果也很好,与此同时还会促进杨树幼苗的生长;莠去津在三种不同浓度下均会对杨树苗高和地径的生长产生较强烈的抑制作用,即使在1 g/L的低浓度使用下也会对幼苗产生较严重的药害,其抑制程度随浓度升高而加重,严重影响苗木的质量和产量,在杨树幼苗时期不建议使用莠去津除草剂.
[1] 许新桥,陈国海.林业化学除草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林业科技讯,2000,(2):42-43.
Xu Xin-qiao,Cheng Guo-hai.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hemical weed control in forestry[J].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letter, 2000,(2):42-43.
[2] 陈国海,李建国.除草剂在林业上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1993,(5):29-34.
Cheng Guo-hai,Li Jian-guo. Application of herbicides in forestry[J].World Forestry Research,1993,(5):29-34.
[3] 张泽溥. 我国农田杂草治理技术的发展[J]. 植物保护,2004,(2):28-33.
Zhang Ze-bo. Development of weed control techniques in China[J].Plant Protection, 2004,(2):28-33.
[4] 沈国祥,曹艳丽. 化学除草在林业上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295.
Shen Guo-xiang,Cao Yan-li.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weed control in forestry [J]. 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36):295.
[5] 陈亚杰,李键军,孙波,赵志伟,付 国. 浅谈化学除草存在问题与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2011,(9):123.
Cheng Ya-jie,Li Jian-jun,Sun Bo,Zhao Zhi-Wei,Fu Guo.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emical weed control[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11,(9):123.
[6] 于 雷. 钻孔注药防治杨干象效果分析[J]. 生物灾害科学.2017, 40(3): 181-184.
Y u Lei. Analysis of borehole injection control effect of Cryptorrhynchus lapathi[J]. Biological Disaster Science.2017, 40(3): 181-184.
[7] 苏少泉. 除草剂品种发展近况[J]. 农药,1999,(10):11-15.
Sun Shao-quan. Recent development of herbicide varieties[J]. Pesticides, 1999,(10):11-15.
[8] 柏亚罗. 世界农药市场概况及新产品研发[J]. 世界农药, 2012,(1): 20-22.
Bai Ya-luo. General situation of pesticide market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J]. World Pesticide,2012,(1): 20-22.
[9] 陈海伟,张鲁华,陈德富,陈喜文.除草剂及抗除草剂作物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生物技术通报,2012(4):88-91.
Cheng Hai-hua.Zhang Lu-hua,Cheng De-fu,Cheng Xi-wen. Application status and prospect of herbicides and herbicide resistant crops[J]. Biotechnology Bulletin,2012(4):88-91.
[10] 陈世国,强 胜. 生物除草剂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31(5):770-779.
Cheng Shi-guo,Qiang She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herbicides[J].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2015,31(5):770-779.
[11] 林业化学除草信息[J]. 林业实用技术,2003,(9):42.
Forestry Chemical Weeding Information[J]. Forestry Practical Technology, 2003,(9):42.
[12] 徐厚志,田野.杨树和作物间作与单作经济效益对比[J]. 林业科技开发,2002,(3):36-38.
Xu Hou-zhi,Tian Ye. Poplar crop intercropping and monoculture and comparative economic benefit[J].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2002,(3)36-38.
[13] 刘广运.在全国林业化学除草推广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林业科技通讯,2000,(5):34-35.
Liu Guang-yun. Speech at the founding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forestry chemical weeding Promotion Committee[J].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2000,(5):34-35.
[14] 王兆振,毕亚玲,丛 聪,杜 龙,袁国徽. 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研究[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5):68-73.
Wang Zhao-zhen,Bi Ya-ling,Cong Chong,Du Long,Yuan Guo-hui. Study on phytotoxicity of herbicides to crops[J]. Pesticid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13,34(5):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