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马鞍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设计
2018-01-12喻晓蓓纪韦韦
韩 钰, 喻晓蓓, 纪韦韦
(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400; 2.中外建华诚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2000)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和汽车时代的到来,自驾游、周边游、乡村游逐步展开,成为越来越多都市居民节假日的主要活动,景观的设计也逐渐从城市看向乡村,乡村各类观光农业园渐渐发展起来。在美丽乡村和一村一品的理念下,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民增收、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1]意义。
全民网络时代的到来,再远的距离都不是距离,再偏僻的乡村都不再偏僻,一个个村落走进人们的视野,绿色生态农产品种类丰富,清新的乡土气息也扑面而来,人们走进乡村的愿望也越加迫切,为满足城里人乡村旅游、农村人提高生活品质和收入的需求,各类农家乐、农业园应运而生。面对各色农业园,如何既保护好乡村风貌又满足各方所需,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本研究以低成本景观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为前提,通过江苏省南京市六合马鞍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的展开,论述一条现代观光农业的发展之路。
1 园区概况与现状
1.1 园区概况
六合马鞍生态农业园地处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距省会南京市区约60 km,南临滁河,西接程桥,东连八百桥,北至马集,临近宁连高速公路,西北方向2.4 km处有占地76 hm2的泥桥水库,良好的区位条件为发展创造了条件。园区规划总面积40 hm2,内有大量的农田和少量的水系,具有相对宁静的乡野氛围和较好的农庄基本形态,生态植被覆盖良好,青山如黛,空气清新,四季鸟语花香,是远离城市的世外桃源,可以让游客充分享受炊烟缭绕的宁静乡村生活(图1)。
园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风向全年多偏东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壤为长江、黄河、淮河冲积物以及湖海沉积物[2]。当地自然条件优越,为现代观光农业园的营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园区现状
1.2.1 景观资源分散 园区整体区域缺乏正确的规划理论指导,景观布局方面混乱。建筑有现代风格、欧式风格、徽派建筑等,其建筑风格杂乱。餐饮服务零星散落于美食街一条街两侧,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卫生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性化设施不足,环卫设施缺乏,在园区散步的游客很难寻找到合适的休息座椅;缺乏合适的购物场所,并且也不具备良好的购物氛围,从而限制了特色产品、手工艺品、农业产品的买卖。另外,园区内无停车场地,公共休息、娱乐设施也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在一些道路的交叉口,旅游小品设施及照明设施不完善,缺乏解说系统,导致一些游客不能正确地辨别方向。
1.2.2 植物种植杂乱 园区中原有的植被相对较少,存在四季变化不明显、颜色单一的问题,影响景观的整体效果。现状植被通常以苗圃或果林的形式存在,因此,林冠线平淡且树形相似,显得比较呆板。本土植物和市政植物组合凌乱,体现不出良好的乡村情趣。乡村地被植物缺乏利用,部分地块植物完全被市政植物取代,没有乡土特色。缺少高产值经济型作物和特色植物的种植,植物种植缺乏美感,植物景观风貌有待规划整合。
1.2.3 技术植入缺乏 种植业结构固化、落后,调整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传统产品居多,生产技术创新不够,没有优、新、特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的发展,且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和流通促销手段滞后,农民靠种植业难增收。农民的生产缺乏科学指导,产值低。青壮年和高知识人群缺乏,农副产品缺乏深加工的指导和网络物流的管理。利用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为农业提升,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从传统农业转型到现代农业,提高收入。农产品的品牌效应缺乏,宣传标识没有到位,需要进行系统的宣传、策划和包装。缺乏结合农业生产的体验类活动,需要进行结合乡村旅游游客体验项目的植入。
2 园区规划原则与目标
将地块功能进行有效梳理,根据每个区域自然地形特征和人文特色重新植入新的旅游功能。在定位好功能的前提下,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并尊重当地风土人情,最大程度利用现有资源,不破坏、多保护,将最优化的景观呈现给游人。严格控制建设开发强度,方便居民从事生产活动,保持地方特色,提炼产业化商品,改善生活环境和品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环境,让城市游客和农村居民能得到便利,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在综合分析现代观光农业发展背景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六合马鞍的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突出生态、经济、实用、凸显四大原则,进行园区规划设计。
2.1 规划原则
美国著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大师西蒙兹认为:“应把青山、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带进集中计划领域,细心而有系统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间、河谷之畔,并于风景之中[3]。”在充分利用乡村景观、自然生态资源的同时,应当避免规划设计与环境生态保育的冲突,并保证乡村的自然资源不被破坏[3]。有效控制人类行为活动,使之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减到最低,使得人类的活动与环境保育维持动态平衡,促使自然资源与生态体系均衡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筹兼顾。
2.1.1 生态性原则 重视项目规划区域外的景观衔接。一个区域的规划不是孤立的,要考虑水系的联通、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联系,不能切断它们之间的脉络。在园区2.4 km处,有规模更大的泥桥景区和大面积的水库,做好这2个园区的衔接,加强景观廊道,达到水路两方面的脉络联系,也是生态连接的一种体现。园区内也要加强生态性的设计,将农业生产与风景营造结合起来,创造怡静、适宜的自然田园风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尽量做到:地面铺装尽量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种植设计要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注意色彩、形态、季相变化等方面的选择,使设计场地空间与生态环境融于一体。
2.1.2 经济性原则 规划引入与农业生产结合的乡村项目,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自主的权力,加强新技术投入,提高产值。促进农产品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以低成本景观为设计原则,以生态环保为基础,并且把低成本控制到整个设计中,打造基地原生态的功能与美感。确立好休闲农业的主题,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注重投资和效益的结合。多使用一些低放射性、低污染的绿色建材;尽可能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好太阳能、风能等,通过对废物的处理进行循环利用,尽可能做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综合利用资源,以降低开发成本。
2.1.3 实用性原则 主要服务对象是游客,因此需要在空间尺度的控制、色彩的搭配、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依循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使生态环境、游人活动与场地容量、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和谐统一,形成体现人本思想的规划设计方案。设计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除特色景观外,普遍采用当地常见植物,利用当地高产值的动植物产品发展产业链。加强服务配套设施,考虑多种人群的精神需求,重点打造家庭游园氛围,如亲子游、携老游、情侣游等对应景观和设施的营造,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品质,园区规划设计注重实用性。
2.1.4 凸显性原则 规划需要体现所在乡村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即在特定的地域形成的“古、始、真、土”的乡村性(乡村的生活方式、生产耕作等),乡村的遗产、聚落、建筑、历史等文化性,以及乡村节庆、信仰、艺术等民风民俗。园区规划以徽派乡村建筑村路展开景观思路,以亲情旅游为溯源,突出乡情、科普、养生、体验等主题,通过景观建筑和小品作为文化载体,以完整的旅游经营体验打造富有情趣文化的生态观光农业园景观,使游客体验到重返自然、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乐趣。
2.2 规划目标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目标,以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为带动,在生态的理念下享受农产品对人类的宝贵回馈;充分体现乡村风貌,放松身心,满足人们心中的乡土情结和寻根溯源;同时也要兼顾乡村景观的设计美学和农产品的营销策略,力求打造一个以“农”为特色动静结合的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3 空间结构与布局
以目标为导向,在原则的指导下,对园区空间进行总体布局和建设项目安排。
3.1 规划结构
园区规划结构为“一环四核心”。一环为直通泥桥景区和园区内观光游览的主干道,四核心为农业种植、科普教育、康体养生、农趣体验。在尊重项目性质的前提下,将文化性和趣味性进行融合,并且充分考虑地块的经济效益,力求项目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3.2 分区详细规划(图2、图3)
3.2.1 农业种植 生产性空间的规划,首先要满足当地乡村的农业生产功能,然后再结合相应的旅游功能,开发出游憩者喜爱的游憩空间场所。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农作物、果园、苗圃的季相、色彩、形状、质感的变化,再加上一定的艺术构图(平面、立面、色彩构成),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从而吸引更多的游人。
该区域占地约20 hm2,结合农村粮食等经济作物来种植,规划形成稻田、花田、百蔬园、百果园、百草园、开心农场6个种植片区,结合这些农业种植开展各种观光项目。(1)利用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来种植,结合场地的高差,形成梯田效果,甚至可以用不同色彩的水稻形成有趣的图案,结合观景台营造一览无余的视觉享受。(2)利用花海营造不同时节的观花主题,漫步花海,体验花田趣事,种植可观赏性的经济作物,如杭白菊、向日葵、油菜花等品种,又可以观赏又可以食用。(3)利用蔬菜的高低、色彩、特性种植造景,结合田垄、乡间小路和利用当地材料砌筑的矮墙等来划分菜园,形成别具特色的菜园景观。(4)利用某些果树的丛植与群植,来营造一定规模的果园,在高度上丰富植物景观层次。有经济效益的果树结合坡地规划,远观效果极佳,如当地常种植的桃林景观就十分吸引人。在丰收季节开展果蔬采摘活动,让游客感受收获的喜悦。(5)将各类养生药材种植在百草园里面,如枸杞、天麻、人参、田七等品种,形成具有特色的地被景观,又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农业种植结合作物生产,形成有效益的低成本景观。
园区大部分的农业种植还是由当地农民生产种植,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便利,组织园区农民学习实用技术。为每位生产者制作名牌,生产有出处,使用更放心。生产的农产品由园区统一包装销售,利用网络推广宣传和道路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专业化的分工。
3.2.2 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体现在园区的各处,如在田间制作农作物知识展牌。园区内设有农耕文化展示馆,在展示馆里可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认识农具、农业机械的名称和用途,结合农产品商店可以促进销售。园区还设有农副产品加工体验馆,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制作米糕、面包、果酒、香肠等可操作性强的深加工农产品。普及食品制作的过程,田间地头的农作物是怎样到餐桌上的,这种体验极其适合亲子的活动和少儿科普。整个园区都侧重对儿童的科普教育,提高儿童的成长是本区的目标。体验馆一边可以由工人展示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边也可以由游客体验农副产品的制作过程,同时也能品尝和购买。
3.2.3 康体养生 结合当下的老龄化社会和老年人旅游市场,老年人出游增多,让其呼吸新鲜空气,感受田园风光,使其身心舒畅,以及体验近年来十分重视的养生之道。园区规划了康体养生的区域,利用当代药膳养生的理念,品果酒佳肴。百草园种植各种当地新鲜药材,结合农家菜特色,做出特色农家药膳,如马齿苋水饺、天麻煮土鸡蛋、凉拌田七、枸杞酒酿等,这种方式既确保了农业的种植需求,又保证了旅游的饮食需要,品尝到农家特色的养生佳肴。同时为了生产放心农产品,每样农产品都有详细的出处,如生产者是谁、产于哪块地、何时采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等在农产品销售区都有标明。食放心药膳,走健康道路,赏美丽药草,品优质生活,在园区规划中都充分考虑到。
目前,我国膳食结构也有所转变,人们对食品营养、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健康养生、放心食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温饱型向小康型的前进,填饱肚子向品质饮食的追求,促进了园区的药膳养生项目。
3.2.4 农趣体验 把大众娱乐和农作物生产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具有身心娱乐的娱乐性,还有强健体魄的健身性[4]。让城市里的大人小孩更多地了解农业方面的实践知识,不再单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增加课外生活的趣味性。游客大致可以分为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的群体,对农趣体验活动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娱乐活动设施要考虑到不同游客的需求,主要包括儿童活动设施、青年活动设施、中年游憩活动设施及老年活动设施。
园区规划开展各种农事竞技比赛,使游客参与其中,真正体验农事的乐趣,同时带动此地块的人气,吸引更多的游人。竞技项目如稻田插秧、稻田抓鱼、车水抗旱、晒场收谷、划盆采莲等,从田间到水边趣味的体验处处有。再利用园区原有的水域进行规划,形成垂钓区和水上采摘区。收获的食物还可以结合农村土灶进行制作加工,也是很有特色的农村生活体验,农村土灶可以园区提供,也可以自己制作,提供一些原生态的材料,游客可以按说明自己砌筑搭建,搭建过程也是一种农趣体验。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机的使用,园区中展示出农业机械,不仅用于生产,也可以提供给游客赏游与操作,如插秧机是怎样插秧的,收稻机是怎样收割等等,现代农机设备越来越齐全,农机使用不光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很好例证。农趣体验就是将农村中的生产生活农事提炼出来,形成有趣味性的竞技活动。
4 结论
目前,中心城市经过集聚发展,出现了交通堵塞、空气污染、房价高涨的现象,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建设让城乡距离缩短,农民融入到城市,城里人也来乡村休闲旅游,未来可能更多的城里人愿意定居在乡村。向往大自然,乡情亲情的感情溯求,体验田园的朴实生活,会一直根植在国人的心中。更多家庭式体验农业园的出现,弥补了在信息化时代日渐缺失的人情味。为了不让乡村也城市化,展现村落各自的风貌特性,需要多方考虑,设计好乡村规划。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合理规划布局,美化景观,保护环境,发展成集观光游览、调剂性劳动、学习及享用新鲜食物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5]。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可耕地资源紧缺,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要使我国农业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观光农业可使农民获得双重经济效益,即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6],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园已是一村一品、社区规划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其规划设计要结合区域特性,生态长远地发展。坚持低成本景观建设,不仅是节约社会经济的低成本,也是减少自然资源破坏的低成本,最终实现园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有效益的乡村生态环境。
[1]李 情.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J]. 中国商贸,2011(27):171-172.
[2]曹仁勇,薛俊菲,张晓东. 兴化现代观光农业园的规划与实践[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0):181-183.
[3]张 颖. 户外游憩空间设计原则探讨[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8):51-53.
[4]邓 旭,李土荣,武丽琼,等. 观光农业中生态园的规划初探[J]. 热带农业科学,2011,31(4):70-77.
[5]田晓珍,杨鸿佼,张法瑞. 观光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09(4):246-247,249.
[6]赵 岩,石晓景. 农业元素在农业观光园景观中的创新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