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石静百文艳—清砚三方赏鉴
2018-01-12邓丁三
□ 邓丁三
御制掐丝珐琅砚床及康熙款松花石夔纹砚尺寸:长14、宽11厘米
暖砚(砚床),长方形,四面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饰掐丝夔龙捧寿纹。口沿铜鎏金镂空雕夔龙纹。外底中部方框内錾刻阴文“康熙年制”篆书款。
砚床内盛热水或炭火,可以防止墨在寒冬腊月受冷凝固,因而名之“暖砚”。
康熙朝的掐丝珐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珐琅釉干涩,颜色暗淡,器表未经细致打磨而略显粗糙,鎏金较薄;另一类珐琅釉鲜艳明快,器表打磨光滑,鎏金较厚,宫廷气十足。这件掐丝珐琅暖砚明显属于制作较精的后一类。
康熙款掐丝珐琅的传世品非常少,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所藏加起来仅有30多件,可能与当时康熙皇帝专注于画珐琅的烧制有关。这件暖砚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无论器形、花纹,还是款识,都极为近似,可以算作康熙朝官造珐琅器的精品,弥足珍贵。
从使用功能的角度观察,明代珐琅器主要分为香炉、香盒、花瓶三类,全属书房或卧室焚香必备器具。进入清康熙时期以后,随着艳丽、怪巧等风格日益被文人士大夫接受并提倡,珐琅质地的砚山、水丞、墨床、镇纸等典雅型的文房用具开始流行。这件暖砚就是当时潮流导向的杰出代表。
砚床上置一方松花江石砚,折角形四足,四壁浅浮雕珍珠地夔龙纹。砚背面镌刻楷书“以静为用,是以永年”,其左下角有“康熙宸翰”篆书印章款。镌刻内容反映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良好心境。
松花江石产自中国东北松花江和黑龙江的交汇处,由于产于龙兴之地,清圣祖康熙皇帝将其用于制砚材料,视之为珍物,民间不得随意开采,乃清代皇帝的御用砚石之一。
杨伯达《唐元明清珐琅工艺总叙》,《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珐琅器》,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金属胎珐琅器》,商务印书馆,2002年,图版85。
陈夏生《明清珐琅工艺概论》《明清珐琅器展览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9年。
康熙年制款松花石夔纹暖砚
砚床外底 康熙年制 篆书款
刘墉铭砚池
刘墉铭砚池(拓片)
朱为弼铭砚背
朱为弼铭砚背(拓片)
朱为弼紫端竹节纹砚
尺寸:长16.1、宽10.3厘米
砚额铭文:“一卷之石,半亩之田。朝耕夕耨,实惟丰年。石庵。”引首刻白文篆书闲文印“仙舫”,题款后刻篆书白文“刘墉”。竹节式覆手内刻铭:“斯断简欤,乃坚多节。略似此君,风规自别。朱为弼铭。”
砚材为端溪名品—紫袍玉带。砚面开椭圆形砚堂,残月式淌池。砚背挖成竹节状覆手。造型简约,碾琢细腻,为清中期文人砚典型风格。
砚池
砚池(拓片)
卢葵生制大漆嵌螺钿“延年益寿”铭砚盒
顾二娘製款圆形竹报平安图端砚
尺寸:直径12.7厘米
款识:顾二娘造
说明:原配“卢葵生制”篆书款仿汉瓦当“延年益寿”嵌螺钿漆盒。卢葵生名栋,字葵生,扬州仿宣和漆玩世家。苏州顾氏砚多配卢氏漆盒。
石出端溪老坑,火捺遍布。砚面浅琢平堂,唇雕螭龙。阳起之古木灵芝为池,至巧至工。覆手内图竹石鹌鹑,用典“竹报平安”。篆书朱文款识,“顾二娘制”。精制严整,遂开典雅细琢之一代砚风。
砚背
砚背(拓片)
朱文篆书卢葵生制
有诗曰:雅集最盛赋流觞,逸少涂鸦千古扬。遗取文房今古事,砚林惟传顾二娘。
顾氏砚始于清顺治、康熙时顾道人。子顾圣之,字德麟,人称小道人。至其子顾启明,不幸早逝,遂由妻邹青传艺,人称顾二娘。二娘无子嗣,乃过继其侄顾仲吕传艺。仲吕于乾隆间曾应召入值清廷造办处,尤令顾氏之砚隆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