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铜镜铭文概述—以山东博物馆藏汉代铜镜铭文为例
2018-01-12刘小明王绚
□ 刘小明 王绚
据现有考古资料,铜镜铭文始于战国末期,但那时铭文数量少,并且不占据纹饰主要地位。两汉时期铜镜铭文大量出现,且发展出韵文,主题涵括了升仙辟邪、爱情相思、富贵长寿、双亲健康、多子多福、质量自夸、生活安定以及国泰民安等等,反应了当时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山东博物馆藏为数不少的汉代铭文镜,虽然不能依此推断整个中国古代的镜铭情况,但仍可管窥其一斑。充分掌握这些第一手镜铭材料,对于研究山东两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选取馆藏汉代铜镜中的典型铭文稍加分类,结合两汉时期的社会与思想文化进行详细论述。
一、太阳崇拜
西汉草叶纹镜(图1)
直径11.51厘米。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阳,服者君卿,常贵未央。”
铭文不仅体现太阳崇拜,亦是借永恒耀眼的阳光表达对天下太平、国家兴盛的美好祝愿。“天下大阳”“常贵未央”也是汉镜铭文中常见的词汇,预示大汉的兴盛长久,统治者富贵无极。铭文虽然简短,但四句四字韵文读起来字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这类铭文,与吉祥类祝愿铭文一样,均是古人借神秘自然的力量,求得自身吉祥或社会安定,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与平和,不可一概视为迷信。
西汉昭明连弧铭带镜(图2)
直径10.4厘米。两周凸弦纹内铭文为:“日月心忽而愿扬忠,然雍塞泄而。”其外两周短斜线纹内铭:“内以昭明日月心忽愿扬忠然雍塞泄而不清。”
“昭明”“日月”“不泄”均为表示心迹光明的意思。外铭比较完整,以日月之光比喻愿宣扬忠心,亦是太阳崇拜的表现。秦汉时期将日月列为八主神,受官方祭拜,可见当时对于太阳崇拜的重视,体现古人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之心。
二、爱情相思
西汉四乳草叶纹镜(图3)
直径13.8厘米。铭文“见日之光,长毋相忘。”
这枚铜镜格局规整,体现西汉时人们的作风严谨。铭文将对太阳崇拜与爱情联系,借永恒的太阳之光,抒发人们对于爱情永久的美好祝愿。同时这也是祈愿祈福类的铭文。
西汉重圈铭带镜(图4)
直径11.02厘米。外两周辐线纹中间铭文:“清治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清光宜佳人。”
纹饰比较繁缛,但格局规整,历经2000余年而不见锈蚀。此镜铭文为爱情信物类,“昭察衣服观容貌”,指明铜镜的功用是照面饰容,“清光宜佳人”,即指此镜适宜女性佳丽。事实上,单凭此句并不足以断定该镜铭文为爱情信物类,在其他镜铭上,“清光宜佳人”前通常还有一句铭文:“丝组杂驩以为信”,这就可判断该镜铭文为爱情信物类无疑。同时,这枚铜镜的铭文对用镜者的赞美,说明古人早已有广告意识。歌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汉代人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渴望是毋庸置疑的,这类铭文到了唐代更为常见,不同的是唐代爱情类铭文更具诗意。
三、升仙辟邪
东汉方格博局镜(图5)
直径14厘米。两周凸弦纹间有铭文:“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礼泉,驾交龙。”
铜镜体型适中。铭文中“大山”“神人”“玉英”“礼泉”“交龙”,均为道教思想的体现。两汉时期镜铭中常见道教元素,说明当时受上层统治者影响,道教思想在社会上极被重视,人们对长寿升仙有着普遍渴求。
东汉四乳禽兽镜(图6)
图1 西汉 草叶纹镜
图3 西汉 四乳草叶纹镜
直径10.11厘米。镜作圆形,圆钮,圆圈形钮座。座外四乳钉,乳钉之间饰两禽两兽,其外为一圈铭文带:“上大山,见佳人,食玉英,□日泉。”
纹饰简单质朴,铭文“上大山,见佳人,食玉英,□日泉”等字句,体现了道教神仙思想。“大山”“玉英”“日泉”等均为道教神仙元素 ,这类铭文为常见的升仙辟邪铭文。
四、富贵长寿
西汉方格博局蟠螭纹镜(图7)
直径11.63厘米。方格各边框内有铭文:“大乐富贵,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
这种典型的祈求富贵长寿题材,在汉代最为常见,说明那时的人们思想比较朴实无华,崇尚生活的富贵与享受,这与唐代镜铭的辞藻华丽而内容又含蓄形成明显反差。虽并称汉唐盛世,但唐代社会人文气息更浓,镜铭文学性更强;汉代追求生活的本真,追求更为直白,说明由汉至唐历史向前发展的大趋势。
西汉铜华连弧铭带镜(图8)
图2 西汉 昭明连弧铭带镜
图4 西汉 重圈铭带镜
直径17.8厘米。两周辐线纹间有铭文:“湅治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而宜文章,延年益寿而去不羊,与天毋□而日月光未央。”
铜镜尺寸较大,纹饰简朴。铭文是韵文,虽然不及唐诗那样典雅华丽,但也充满文学诗意。先是称赞青铜光华“湅治铜华清而明”,制成铜镜“宜文章”,对使用镜子的人有“延年益寿”“去不羊”的吉祥功用,并且进一步歌颂使用该铜镜可与天同享永恒,如日月之光“未央”。这些在汉镜中常见的纹饰图案与布局,及铭文字句,均表明当时的铜镜铸造是有着统一制式的,铸镜工艺已形成一定的模式。
五、质量自夸
东汉方格博局四神镜(图9)
直径18.23厘米。双线方框内饰乳钉纹,间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内区饰四神、羽人骑兽奔驰、羽人举花戏鸟、独角兽、禽鸟纹、规矩纹及乳钉纹,其外铭“尚方御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具备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敝金石如侯王”,铭文外一周辐线纹。
图5 东汉 方格博局镜
图7 西汉 方格博局蟠螭纹镜
铜镜保存较为完好,内区铭十二地支,饰以各种羽人、瑞兽,纹饰繁缛。外区铭文为一首七言诗,“尚方御镜”,“尚方”与“御”均与帝王有关,“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属少府。尚方镜最早是宫廷御用之物,后来才逐渐走向民间。在孔祥星《中国古代铜镜》中,将“尚方铭”划为单独一类铭文。 镜铭有着质量自夸的意味,而趋避不祥、和顺阴阳均为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等谶纬思想文化;同时对于子孙繁嗣、长保双亲以及生活富足、长寿的渴望,将这几种极为重要的人生愿望融入几句七言诗当中,饰以羽人、神兽等,体现了汉镜铭文语言的精炼和铸镜匠人的奇思妙想。
东汉半圆方枚神兽镜(图10)
直径8.9厘米。方枚中各铭一字“吾作明竟,幽湅三商兮”。外区铭文为:“元兴元年五月丙午日天大赦,广汉造作尚方明竟,幽湅三商,周得无极,世得光明,长乐未英,富且昌,宜侯王,师命长生如石,位至三公,寿如东王父西王母,仙人子立至公侯。”
图6 东汉 四乳禽兽镜
图8 西汉 铜华连弧铭带镜
铜镜尺寸较小,内铭“吾作明竟,幽湅三商兮”,有着质量自夸意思,有学者将之称为古人的广告意识,希望自己的铜镜被更多人购买。同时,说明汉代官私铸镜业均比较发达,而上文提及的“尚方镜”,也有许多是民间仿造,不论官私铸镜者,都想扩大自己的市场。“这一方面促进了铸镜工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大大地扩大了铜镜的使用范围。”“三商”的释义,至今学界尚有争议,对此笔者倾向于“铜、银、锡”三种金属。
外区铭文亦为祝福祈愿,“元兴元年”为东汉和帝年号,“广汉造作尚方明”,“广汉”指的是地名,位于东汉时期的西蜀。铭文前两句交代了铸镜的原因、时间、地点,后面的几句则包含了对天下昌明、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富足,以及对权位、长寿的向往,对子孙富贵的渴望。这里提及的道教神仙人物“东王公”、“西王母”,祈求长寿和保佑子孙。东汉时期,道教正式创立,当时尚未形成后世那样完整成型的神仙体系,因此汉镜尤其是东汉铜镜铭文中的神仙人物以早期的道教神仙为多。
六、生活安定、国泰民安
西汉连弧铭带镜(图11)
图9 东汉 方格博局四神镜
图11 西汉 连弧铭带镜
直径14.04厘米。两周短斜线纹间有铭文“瑟侍心志□,乐巳茂固然,日有喜月有食,乐毋事宜酒食,居而必安毋忧患兮。”
这枚连弧铭带镜,虽然锈迹斑斑,但是格局大气严整,将铭文与其他纹饰和谐布置一体。镜铭为韵文,亦为祈愿祈福类铭文,追求生活安定、优越,心情喜乐,渴望无忧无虑。铭文也间接表达了西汉时期人们对于自身生活优越、心情喜悦的渴望,以及对生活安定、国泰民安的向往,这种美好的愿望是值得肯定的,这类祈福类铭文构成了汉代镜铭的主体。
东汉重圈铭文带镜(图12)
直径19厘米。内区铭文“内而青白,日有喜月有富,乐毋事宜酒食,居而必安毋忧患,乐巳至固常然”,外区铭文为“治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羊,与天毋亟而日月光,千秋长乐未央”。
该镜铸造精良,乌黑光亮,铭文笔画清晰、文字秀丽。内区铭文与上面那枚连弧铭带镜类似,外区铭文亦为韵文,“以之为镜宜文章”,说明东汉时人对于文学之事的重视,接下来的铭文上文已有分析,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太阳崇拜,对于延年益寿、生活安乐的美好祝愿。
图10 东汉 半圆方枚神兽镜
图12 东汉 重圈铭文带镜
山东博物馆藏汉代铜镜铭文,主题多为追求吉祥、寓意光明类型铭文,这也是镜铭的主要内容主题。分析铭文,主要有两个特征:1.镜铭中少有五言。西汉时期已经有韵文铭文,有的就是四言、七言诗的形式,至于为何极少见五言诗,有学者做出如下解释:“作为铜镜背后的铭文,它要么追求经典,要么接近通俗。汉代四言是经典,七言是通俗,而五言则只是介于经典与通俗之间,五言的这种地位自然在镜铭中没有市场”。2.不同类型的铜镜铭文往往有所区别。草叶纹镜、日光镜、昭明镜多为太阳崇拜类铭文;连弧镜镜铭内容要丰富的多。西汉时期镜铭题材比较单一,尤其西汉早期,统治阶层推崇黄老思想,崇尚自然,追求升仙辟邪、长寿吉祥。而西汉中晚期之后直至东汉,镜铭主题越来越广泛。这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社会趋于开放,思想活跃。以及受儒家思想影响,家庭观念浓厚,重视亲情,追求和谐的婚姻关系、忠于爱情等等。再有就是对社会安定、国泰民安的强烈渴望,这也可以体现汉代人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