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器鉴定那些事—窑与瓷的关系(上)

2018-01-12何国森口述殷鹏整理

收藏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窑内龙窑景德镇

□ 何国森 口述 殷鹏 整理

编者按:

何国森先生出身古玩世家,其父子两代均曾长期在北京市文物公司工作,对文物古董领域各门类多有涉猎。后来机缘巧合,得以到景德镇专门学习传统制瓷技术,并在景德镇工作生活十余年。其间,重点对传统制瓷工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且多次参与古窑博览区的镇窑复烧工作,了解并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和传统资料。尤其在窑型、窑火对瓷器的影响方面更有深入的研究,进而籍此尝试分析和鉴定古代瓷器,似有拨云见日之效。这一新视角无疑会带给瓷器鉴定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更广泛的研究思路,本刊特以“瓷器鉴定那些事”为题刊登此系列文章,希望能为广大瓷器爱好者带来裨益。

一、陶瓷器是如何生产及烧制的

陶器乃是人类上古时期重要的发明创造,谁先谁后不得而知。我国最早的陶器,出现在距今约6000年至10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陕西地区的半坡文化,长江下游浙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等众多的文化层。

到了商代,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种表面较为光泽,相对于陶器吸水率低、硬度高的新陶瓷器品种,称为“原始青瓷”。在这之后又经历了将近2000年的发展,到了东汉时期,“在浙江上虞一带,首先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青釉瓷器,同时还有黑釉瓷器。”①

何国森在景德镇复烧的镇窑窑口前

陶器的制作相对简单,首先找到可供烧制的粘土,之后用捏塑、泥条盘筑、贴塑、轮制等方法制成胎坯,然后或加之纹饰或施以彩绘,最后在温度为摄氏800~1000度的窑内烧制而成。

与制作陶器步骤类似,瓷器制作简单来看可以分三步:首先,用瓷土经过一定的方式,加工成泥制胎坯;之后,在胎坯上罩以不同矿物元素配制成的釉水;最后入窑,历经10至20小时左右的炉火焙烧,在窑内温度到达摄氏12OO~13O0度时使胎、釉发生变化,最终成为瓷器。

图1 龙窑透视图

图2 景德镇复原龙窑窑口

图3 景德镇复原龙窑外貌

图4 景德镇复原龙窑窑内结构

而在整个制作与烧制瓷器的过程中,窑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窑乃瓷之母”。不同的窑型因其高度不同,窑内木材或是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度也不尽相同。窑内直径越长、高度越高、容积越大,烧制时窑温才能越高。而温度对泥胎、釉水是否能完美结合成为瓷器,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故称“火为瓷之父”。

原始社会的陶器,在不足一米高的地穴窑中烧制,窑温只能在摄氏800度左右;发展到秦代,烧制兵马俑则建造了约两米高的窑型,据推断,窑温可达约摄氏1000度。可见窑炉的变化令窑温得到了提高,在这之后,使得陶器烧造的更加坚硬,随之才能够烧造更大的器物,促进了陶器制造的发展。可以说,窑型的变化,在陶器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发展脉络在瓷器的历程中更是如此。

胎泥在与火的作用下才能变得坚硬,釉水在适合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光亮透明。所以胎泥、釉水、窑炉这三个因素,成鼎足之势,相互依托,又互相制约,只有三者达到和谐的统一,才能烧制出成功的瓷器。

瓷器是火与泥土的艺术。胎泥、釉水会随着窑温的变化而变化,窑型又会因胎泥、釉水及器型变化,及其温度的需求而不断改进。

从商代的龙窑,战国时期的圆窑,最后到元末景德镇的葫芦窑,再到镇窑,都是在胎泥、釉水发生了变化后,逐渐改变建造的。在这过程中,出现了窑温在约摄氏1200度,以青瓷为主流的单色釉瓷器;发展到窑温在摄氏1300度,才有了青花瓷。

随着窑型、窑温的不断改进,制瓷工艺随之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瓷胎才可以变得更薄、更细、更坚硬,用不同的釉水可在一窑内同时烧出更透明、更光亮、更多不同的颜色釉瓷器,使瓷器更加美观漂亮,丰富多彩。也因此,成瓷率提高,质量更稳定,品质更好。瓷器的发展史,也是窑炉的进步史,更是烧窑工匠们对热力学的研究史。下面分别介绍在历史上各时期各种不同的窑型。

二、何为窑

窑是一个大容器,将制好的胎坯放入其中,然后在容器内点燃可燃物,通过火焰使内部不断的升温,胎坯在温度的作用下变成陶瓷器。窑的目的在于将温度有效地控制在此容器的内部。

窑与瓷的关系,应该是先有窑,后有瓷。可以说窑乃瓷之母。在中国烧制陶瓷器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种窑型,从原始社会烧制陶器的“竖穴窑”、“横穴窑”,到中国历史上烧制瓷器最为普遍使用的龙窑、圆窑,直至最后将中国瓷器推向世界顶峰的葫芦窑和镇窑,无一不在烧制陶瓷器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龙窑

龙窑是在中国瓷器发展的历程中最早使用的窑型(图1~图4)。

龙窑出现在我国的商代。居住在江浙地区的先民,对火充分掌握后,创造了此类窑型来烧制陶器,并进一步研究烧制出了瓷器的前身—原始瓷器。之后从商代直至元代,几千年来龙窑一直出现在烧制陶、瓷器的过程中。它主要在南方各省的窑口被使用,北方地区的窑口使用的很少,现在可知,仅元代时在赤峰窑使用过。

先民们依山傍水而居,窑场便建在山脚下,窑头在山下,窑身顺山势向上延伸,借用山势,利用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而设计。远看在万绿丛中像一条巨龙卧在山中,所以叫龙窑。龙窑窑型从长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建在坡度在十几度到二十度的山坡上,窑身的宽度前后相同,约在1.8~2米之间;窑顶为拱形,其高度,前后也是相同的,约1.8米;窑尾处建有约2.5米高的烟囱;窑内成阶梯状,每5米或10米为一节,每节之间砌有砖墙,在窑顶下部留有几个通风孔;每一节的外侧两边,留有0.6米宽的窑门,内侧与窑门同宽为火膛。每次烧窑前先将装好胎坯的匣钵搬进窑内,从靠烟囱的窑室开始,顺阶梯一排排的码放,待此窑室装满后再装下一个窑室,以此类推,将所需的窑室都装满后,用砖砌好所有备烧的窑门并留有投柴口,然后就可以烧窑了。

图5 “串烟”瓷器残片

图9 宋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上海博物馆藏

图10 元 钧窑天青釉紫斑如意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烧窑,首先要烧制的,是靠近窑头或最后装坯的窑室,当火焰逐渐增大,并伴随烟囱吸力的作用下,不仅将点燃的窑室进行升温加热,也可以将此窑室内的火焰通过每一节的通风孔引入下一窑室,使其之后的窑室也逐渐升温;当主烧的窑室温度达标后,再去烧下一窑室。在整个烧窑过程中,两名窑工从两侧的窑门同时往火膛投柴,以此类推。此种分段分窑的烧制方式称为“火膛移位”。

根据现在还在烧制龙窑的窑工介绍,烧制一个长约十几米、三段的龙窑,时间大概只用约10小时左右,整窑就能烧好。要知道,如今景德镇烧制镇窑,仅烧制就需要20小时左右的时间,而龙窑能用如此短的时间烧制好一整窑的瓷器,主要就是因为相互连接的火膛能够在烧一节的情况下,使得后面的窑室进行加温预热,缩短后面窑室的烧制时间。

6 景德镇复原馒头窑

图7 景德镇复原馒头窑窑室内部

图8 窑室内部上方与下方的观火孔

历史上使用过的龙窑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现在还能看到的,仅存窑基。据笔者所知,现仅在景德镇三宝山、湖南礼禮还存有相对完整龙窑。

景德镇东鹅湖镇的天宝村,存有一座使用了几十年的龙窑。此窑长65米,专烧灰胎黑釉大缸。经过了解,龙窑因高度有限,烧到高温时内部因氧分不足,窑温只能达到摄氏1100~1200度上下,而釉水所需要更高的还原焰气氛的温度无法达到;再有就是每个窑室距离过短,窑室之间基本上没有温差,烧窑的方法为先烧前端再烧后面,即前文所提到的火膛移位法,因此,在每次变化烧窑的窑室时,就会破坏前段窑室的气氛。

龙窑多以烧制青瓷为主,而我们现在所知,烧制青瓷要用还原气氛或者说还原焰去烧制,而在火膛移位的同时,前一窑室就会或多或少的进入空气,使得还原的气氛被打破。而进入氧气就会使釉面颜色甚至胎体颜色产生变化,将原先本应是翠青的釉面,添上了一点黄色,或者直接变成青黄色,乃至灰青色,这一点与古玩行业内鉴定明清瓷器时,所说的“串烟”现象原理是相同的(图5)。

也因使用龙窑烧制出正色的青瓷甚难,中唐至五代时期的越窑将烧制最好的青瓷称为“秘色瓷”,专供王室使用,臣民甚至不能够使用。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写道:

末俗尚糜,不贵铜磁,遂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不得臣庶用,故云秘色”。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时已有,非始于钱氏。

一件秘色瓷“其精品曾为钱氏王朝入供后唐、后晋以及北宋王朝,作为其偏安一隅的政治工具”。②由此可见,当时用龙窑烧制成一件正色的瓷器是有多么困难,称其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也不为过。

图11 北宋 灰紫釉渣斗式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图12 宋 耀州窑印花碗 故宫博物院藏

图13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上海博物馆藏

在一窑中有“串烟”情况出现的瓷器大约能占到七八成,正色成品并不多,所以窑工为了经济效益,则直接将烧成的瓷器按照一定特点进行区分和命名,这样一来,不仅像烧出正色的瓷器可以获得利益,大量“串烟”或是说还原度不好的瓷器,都可以得到经济回报。

综上所述龙窑这种窑型,因前后温差不大,同一窑只适合烧制单一釉色;又因窑室内温度不高,无法烧制需更高温度的金属釉;再有烧制时用的“火膛移位”方法打乱了窑室内部的气氛,很难稳定的烧好需要还原气氛的瓷器。基于以上原因,为烧出更好青花瓷景德镇在元末开始弃用龙窑,改而建造新窑型—葫芦窑。

2.圆窑

圆窑在北方又称“馒头窑”,在景德镇叫“包子窑”(图6~图8)。

此类窑型的使用在南方相对少而在北方较广泛,如河南钧窑、河北邢窑和定窑、陕西耀州窑、内蒙赤峰窑等。目前从考古挖掘中发现圆窑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陕西咸阳地区。

圆窑,需要建在平坦之地,以河南钧窑窑址为例,窑由砖泥砌成,窑内直径和高度大致相同,为1.8米左右,窑顶为拱形。由一个窑门、火膛、窑床、两根烟囱组成。圆窑的燃料主要是煤和柴。但由于在现存文献资料中很少有相关的介绍,再加上从明初之后大部分窑场停烧,圆窑也早已倒塌,所以我们对圆窑的烧法及瓷器特点了解非常少。据考古发掘资料分析,有的地区圆窑最高温度可以达到摄氏1300度左右,如河北的邢窑,还能烧制一些还原气氛的瓷器。而如钧窑,窑内高度不够,窑室能够达到的温度普遍不会很高,这样一来就很难达到釉面完全呈色的效果,红色很少能够发出来,并且在没有烧出红的瓷器中釉面都给人一种浑浊不清的感觉,谓之“乳浊釉”(图9~图11)。用圆窑烧制瓷器,还原气氛也很难控制好,如陕西的耀州窑烧制的青瓷,正色应为翠青色,但普遍很难达到,绝大多数都在烧制的还原过程中产生了氧化反应,如前提到的“串烟”现象,这才会出现在青色中闪黄、闪灰,甚至烧成青黄、黄褐、灰青色,而这些偏色的器物依旧在出售,有的远销海外,有的甚至进入到了宫廷(图12、图13)。

内蒙古赤峰窑遗址建在半山腰的平地上,须经仔细认真的查找,才能发现一座圆窑以及一座龙窑的残存窑基,若是没有研究过窑型的学者恐怕很难找到。在其山下干枯的河道边散落有许多古瓷片和白胎白釉的小件瓷器,还有大件缸瓦厚胎的黑釉、茶叶未釉瓷器残片,直到行进至河道的尽头有一砖砌的石碑,上面刻有对此窑的文字介绍。

宋、元时期的圆窑普遍只能烧制白釉及以氧化铁为元素的黑釉、酱釉、茶叶末釉品种的瓷器,但釉面光润度差。

景德镇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日用瓷厂建过圆窑,并且烧制瓷器,后在瓷厂改革中拆毁了。此外在三宝山有一个匣钵生产厂,存有一座圆窑,与日用瓷厂拆毁的圆窑体积相同,此窑专门用于烧制匣钵,后在2015年也拆掉了。现北京首都博物馆四层陶瓷馆有一个古瓷厂的沙盘模形,为圆窑模型。

注释:

①②叶喆民《中国陶瓷史》。

猜你喜欢

窑内龙窑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回转窑密封装置的优化改进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活着”的龙窑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分析辊道窑结构对陶瓷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