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字与“屯田家法”
2018-01-12章碧莹
章碧莹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
柳永作为北宋著名词人,其特有的作词章法被称为“屯田家法”。关于“屯田家法”,目前学界约定俗成的一种定义即指其铺叙的章法结构。笔者认为,这个定义过于狭隘,“屯田家法”还包括很多方面,本文将对“屯田家法”的领字部分作重点探讨,以期补充对“屯田家法”理解之不足。
一、“屯田家法”内涵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同时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因此在他的词中慢词居多。王易在《词曲史》中谈道:“《乐章集》九卷中,则慢词尤指不胜楼,而令引反居少数。”*王易:《词曲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页。他的慢词对后世词的创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清人宋翔凤的《乐府余论》载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云:
词自南唐以来,但有小令。慢曲当起于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榭,竞赌新声。奢卿失意无理,流连坊曲,遂尽收理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少游、山谷等相继有作,慢词遂盛。*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98页。
这一观点直接将柳永作为慢词的开创者,认为柳永最先开始慢词的创作。刘毓盘在《词史》中也指出:“慢词当始于柳氏矣”*刘毓盘:《词史》,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5年版,第69页。。其实,慢词早在柳永之前已出现,现存《云谣集》中的《内家娇》两首、《洞仙歌》两首、《倾杯乐》和《凤归云》等已经呈现慢词的基本形式。另外,杜牧的《八六子》、钟福的《卜算子》等慢词作品形式则相对完善,是比较成熟的慢词作品。虽然柳永并不是慢词的创造者,但是柳永在慢词的创作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薛砺若在《宋词通论》中说:“慢词真正肇始的人物,则为一个不齿及于绪绅阶级的‘多游狭邪’的举子柳永。”*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5年版,第104-105页。柳永作为慢词范式真正意义上的开山鼻祖,第一个突破花间小令的传统格局,在题材内容、体制结构和意境风格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开拓和发展。从题材内容来看,他的慢词内容丰富,既写“偎红倚翠”的柔情,也有“羁旅行役”的愁思,同时涵盖“百年无事”的北宋承平气象;从艺术结构来说,他在慢词中创制了一种铺叙展衍的章法,其慢词善于铺叙形容,李之仪称其“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2页;第84页;第1631页;第3689页;第83页;第841页;第2862页;第1645页;第1645页。,王灼称其“叙事闲暇,有首有尾”*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2页;第84页;第1631页;第3689页;第83页;第841页;第2862页;第1645页;第1645页。,周济称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2页;第84页;第1631页;第3689页;第83页;第841页;第2862页;第1645页;第1645页。,刘熙载更是称其“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2页;第84页;第1631页;第3689页;第83页;第841页;第2862页;第1645页;第1645页。。
柳永在慢词发展史中居于很高的地位,其成就主要归功于独特的作词章法,前人称为“屯田蹊径”“柳氏家法”和“屯田家法”。清人张思岩辑有《词林纪事》,其中引杨湜《古今词话》 曰:
真州柳永,少读书时以无名氏《眉峰碧》词题壁,后悟作词章法。 一妓向人道之,永曰:“某于此亦颇变化多方也。”然遂成“屯田蹊径”。*张思岩:《词林纪事(卷十八)》,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版,第483页。
宋人王灼则有“柳氏家法”之谓,其云:
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⑥
又如近人蔡嵩云亦曰:
周(邦彦)词渊源,全自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家法,特清真有时意较含蓄,辞较精工耳。*蔡嵩云:《柯亭词论》,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页。
这里的“蹊径”“家法”即指柳词自身在艺术方面呈现的特色,是其词特有的艺术风格。综观目前学界对于“屯田家法”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柳词章法结构的形式及分类,对于“领字”运用的研究则很少,也没有系统地进行分析和归纳。然而,“领字”作为章法结构的主要特点之一,可以引领下面一段词的赋写,对于慢词的“赋体”结构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柳永的慢词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表达之意委婉曲折,一定程度上归功于“领字”的运用。在研究柳永“屯田家法”时,“领字”是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二、“屯田家法”领字部分
领字,最初被称为“虚字”“衬字”。沈义父《乐府指迷》云:
腔子多有句上合用虚字,如磋字、奈字、况字、更字、又字、料字、想字、正字、甚字,用之不妨。如一词中两三次用之,便不好,谓之空头字。*沈义父:《乐府指迷》,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页。
这里所列举的虚字,显然都为领字。宋人张炎在《词源》卷下也专论了“虚字”:
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之类。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使尽用虚字,句语又俗,虽不质实,恐不无掩卷之消。*张炎:《词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8页。
这段话主要指出“虚字”的类别和功能,与“领字”特征相合,可见宋人所谓“虚字”即指“领字”,不同于现代语法概念上的虚词。明代以后,由于受南北曲的影响,也有人开始把词中领字叫作“衬字”。《古今词论》引沈雄语:
调即有数名,词则有定格,其字数多寡、句读平仄,韵脚叶否较然,少有参差,委之衬字,缘文义偶不联缀,或不谐畅,始用一二字衬之。究其音节之虚实间,寻其正文自在,如沈天羽所引南北剧中,这字、那字、正字、个字、却字,不得认为别宫别调。*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2页;第84页;第1631页;第3689页;第83页;第841页;第2862页;第1645页;第1645页。
这里所指的“衬字”,含义很广,包括领字的作用在内。到清初,有人直接把“衬字”与“领字”等同,如杜文澜《憩园词话》云:“衬字即虚字,乃初度此调时用之。今依谱填词,自不容再有增益。”*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2页;第84页;第1631页;第3689页;第83页;第841页;第2862页;第1645页;第1645页。然而无论是“虚字”还是“衬字”,都不能确切表达“领字”的含义,因此“领字”的概念开始出现。清人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说到:“领句单字,一调数用,宜令变化浑成,勿相犯。”*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2页;第84页;第1631页;第3689页;第83页;第841页;第2862页;第1645页;第1645页。又说:“一领四五六字句,上二下三、上三下二句、上三下四、上四下三句、四字平句、五七字浑成句,要合调无痕。”*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2页;第84页;第1631页;第3689页;第83页;第841页;第2862页;第1645页;第1645页。之后杜文澜进一步说:“玉田所云虚字,今谓之领调,所列皆去声。”*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62页;第4052页。可见,当时“领字”的称呼已经常见,其作用也大致可见。
总之,“领字”指用在词句开头的一个或两三个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又不点断句子的字,因其在语句结构和语意上起着转接过渡、领起下文的作用,故称“领字”*王景琳、徐匋:《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其作用如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所说:“词中虚字,犹曲中衬字,前呼后应,仰承俯注,全赖虚字灵活,其词始妥溜而不板实。”*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62页;第4052页。可以起承转合,使词得以前呼后应且不呆板。领字主要出现在词中,小令是不用领字的,引、近也罕用领字,只有慢词长调才广泛使用。领字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在唐五代间,词人多作小令,很少作慢词,即使作慢词也很少用领字。领字的大量使用是在北宋中叶之际柳永大制慢词之时,从现存的《乐章集》中可见,柳永大量尝试领字的诸种形态,即单字领、双字领及三字领,并且用得非常好,给后世留下了很好的借鉴。据陶然、姚逸超的《乐章集校注》,在柳永的206首词(不包括辑佚词在内)中,用到领字的词共有152首。据统计,柳永《乐章集》中共用了550处单字领、367处双字领及106处三字领。同时,这些领字中有614处虚词领、412处实词领。可见,柳永的领字运用十分广泛且得心应手。柳永对领字的运用与其慢词的形式是分不开的,领字在慢词的章法结构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研究领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柳永的“屯田家法”,这也是研究领字的重要意义。
三、领字的作用
领字作为章法结构的重要特点之一,对慢词赋体的运用和章法的抒发都起到很大的作用。柳词领字在“屯田家法”中发挥的功能及意义主要体现在句法和章法功能上,既能领起、提挚下面的语句,也能够承接上句、起到过渡枢纽的作用,使词的过渡更为自然。可以说,柳词中时间与空间以及景、事、情三者的自由转换都与柳词中领字的运用分不开,这也是领字过渡、转折作用的具体体现。在其写景、叙事和抒情三种叙述方式中,领字都发挥了具体的作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成功将词中时间与空间进行了自由转换。
(一)实现实景与虚景的转换
古人评论诗词中的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所谓实景主要指眼前发生的景,虚景则指已经看到过、回忆的景以及从未发生的、凭空想象的景。柳永的词中实景与虚景转换较频繁,在这一过程中领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柳永词《双声子》: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这是柳永的一首怀古词,于苍凉悲慨中融入词人自身的切实感受,是实景转换为虚景的代表作之一。词中领字不多,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词的上片主要描写词人游览时眼前所见的三吴风景,“晚天萧索”“暮霭初收”“荒丘麋鹿”,给人一种凄凉苍远之感。而词的下片则由眼前看到的景物转换到想象中的景物,在这一转变中,下片起句“想”这一领字将时间由现在转换为过去,“想”字也直接点明了接下来描写的是想象之景,“江山如画”“云涛烟浪”都是词人想象过去发生的景,景物的转换十分自然。到词片末尾,词人再次将景物进行转变,用“嗟”“尽”两个领字句,既引领也承接了“斜阳暮草茫茫”这一当下之景,有一种无穷的历史苍凉之感。在这种实景与虚景的转换模式中,领字发挥引领和承接的作用,使转换顺理成章、不显突兀。
(二)实现大景与小景的转换
清代学者王夫之曰:“有大景,有小景。”*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54页。一般来说,大景指从大处着手写景物,小景则指从小处着手写景物。柳永词在大小景转换过程中,领字发挥了相应的功效。如柳永词《轮台子》:
一枕清宵好梦,可惜被、邻鸡唤觉。怱怱策马登途,满目淡烟衰草。前驱风触鸣珂,过霜林、渐觉惊栖鸟。冒征尘远况,自古凄凉长安道。行行又历孤村,楚天阔、望中未晓。
念劳生,惜芳年壮岁,离多欢少。叹断梗难停,暮云渐杳。但黯黯魂消,寸肠凭谁表。恁驱驱、何时是了。又争似、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
这是柳永慢词中大小景转换的典型之作,其中领字的作用不可忽略。上片写主人公在凄清萧索的环境下破晓行路。“淡烟衰草”“风触鸣珂”从大处着手来写景物,给人一种萧败之感;接下来的“霜林”“栖鸟”则从小处着手所写之景。“过”字承接转折,将上下处的景色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描写完小景之后,词人紧接着又用“冒”等领字将景物重新由小景转回大景,“楚天阔、望中未晓”,有一种浩渺凄凉之感。下片以“念”字领起,“叹”字继起,承接上片对景物的描写,“断梗难停,暮云渐杳”,是词人对登途天色变化的细节描写,表现天气由暗到明的变化,与上片相呼应,表达羁旅的艰辛。词中大小景物的转变很细腻地展现了词人眼中景物与其心境的变化,而在这一转换过程中,领字的承接、过渡作用自是显而易见的。
(三)实现远景与近景的转换
在柳词写景的叙述方式中,还有远景与近景的转换。如柳永《留客住》:
偶登眺。凭小阑、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
旅情悄。远信沈沈,离魂杳杳。对景伤怀,度日无言谁表。惆怅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又老。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
词中远景、近景的转换与领字的运用关系密切。上片以“偶”字领起,又以“凭”字继起,两个领字句将画面展开,为景物的展现作了铺垫。紧接着,“是处”句便领出景物。词中先是写对远景的观望,几处“闲花芳草”“遥山万叠云散”及“千里海涨”,有一种闲散辽阔之感;接着由远景转换为近景,“是”字句既承接以上“烟村院落”的画面,也引入其后“绿树”“啼鸟”等景物,给人一种寂寥的孤独感。景物的抒写由远景及近景,体现一种层次感,也让词中营造的苍凉寂寥的感觉更为突显,领字在这一转变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
在叙事方式中,领字也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主要是推动正在发生的事与已经发生的事或想象中的事之间的转换。如其词作《阳台路》:
楚天晚。坠冷枫败叶,疏红零乱。冒征尘、匹马驱驱,愁见水遥山远。追念少年时,正恁凤帏,倚香偎暖。嬉游惯。又岂知、前欢云雨分散。
此际空劳回首,望帝里、难收泪眼。暮烟衰草,算暗锁、路歧无限。今宵又、依前寄宿,甚处苇村山馆。寒灯畔。夜厌厌、凭何消遣。
词的上片“坠”字句引出冷枫败叶凄凉的景色,又以“冒”与“愁见”两个领字继起,展现词人旅途奔波的场景,写的是词人正在经历的事情。“追念”“正恁”两句则一转,将时间转回过去时,事情也由正在发生的事转为过去发生的事,由征途奔波转换为闺阁嬉闹。从愁到喜,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又岂知”一句又一转,再次将事件拉回现实。下片以“此际”领起,直接承接上文,紧接着,“望”“算”“今宵又”等领字引领的都是对凄苦现状的描写,续写愁思,表现词人正在经受的羁旅之苦。综观全词,时间由“楚天晚”转为“少年时”再转为“今宵”,事件则由词人奔途萧索转为闺阁暖香、嬉笑打闹的回忆,最后又转为词人在只有寒灯相伴的山馆中孤独夜宿。在这一过程中,领字的运用起到转折和过渡的作用,使事件的转换更为自然,也推动了词的发展。像这种在叙事方式中的转换,领字的参与往往能使叙事更为真切,也使词人情感随着事件自然而发,不用刻意为之。
领字不仅能够在句法方面领起句子,在章法上也能承接上部分内容,在写景与叙事这两种叙述方式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这两种叙述方式中的转换也伴随着时空的转换与变化,领字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过渡、转折的作用。当然,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最后都需要更进一层,深入到情感层面。清人陈廷焯在《白玉斋词话》中曰:“情有所感,不能无所寄。意有所郁,不能无所泄。古之为词者,自抒其性情,所以悦己也。”*②④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68页;第3977页;第474页。词人写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寄托情感。在抒情方面,领字往往能协助词人抒发情感。慢词的情感流程往往复杂多变、委婉曲折,这直接推动领字的产生。领字迎合这种情感流程的变化,为词顺利实现情感流变作出贡献。如《长相思》: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词的上片写京城的景象,以“过”字承接街市的热闹繁华,并将场景延伸到巷陌人家。紧接着,“那”字继起,将场景转移到罗绮丛中。此时词人的心情是轻松自在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身处其中的欣喜之情。到下片,“向”“认得”两句承接上片罗绮丛中的场景,寻得旧时相识,词人的心情自是兴奋愉悦的。然而“漫”字句一转,抒发词人兴奋中又夹杂“难写深诚”的复杂情绪。至词尾“又岂知”三字则直接引出词人“难写深诚”的原因,即受到名宦的拘束,到这里,词人的心情也跌至低谷,产生一种奔波于名宦生活的厌倦之情。词人的情感由轻松欣喜转为复杂纠结最后又转为低沉和无奈,在这一过程中,领字的运用为其作好结构上的铺垫,使词人情感的转折、过渡和起伏变化,更加贴切词情的走向和发展。
领字对情感的抒发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领字中存在很多实字领和虚字领,使词人的情感得到直接和间接的表露。如其词作《曲玉管》: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这首词主要抒写羁旅途中怀旧伤离的情绪,上片写眼前所见,下片主写所思之人。词中运用多个实义领字,如“立望”“忍”“暗想”“惹起”等,对词人抒发情感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立望”是词人眺望远方的行为,进而引出眼前所见之景即萧索千里清秋,呈现出一派萧索的景象,非常具有画面感,间接表达词人孤寂与凄凉之情。接下来“忍”这一领字句则更为直观,主人公尽力忍住哭泣,直接抒发哀伤之情。下片的“暗想”领起的是当初相爱幽会之事,然而当初有多快乐,如今的痛苦和思念便会有多深刻,“暗想”两字正好表达词人对美好往事的思念,委婉地流露如今孤寂与忧伤之情。尾句的“惹起”两字则比较显露,领起的是“平生心事”,一场消黯,直接抒发词人的伤离情绪。
从更深层面看,词中领字的运用也能推动意境的创造。“词有词境”②,对于一首词来说,词境的创造很有意义,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⑤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页;第2页。柳永的一些词颇有境界,这与领字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如其词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意境的创造主要放在上片,以“对”字领起,又以“渐”字继起,两个领字句将场景拉开,清秋满天的暮雨、凄惨的霜风、冷落的关河,夕阳残照,气象恢宏,为词人情感活动的展现扩大词境。辽阔的词境颇具唐人风采,如明人杨慎在《词品六卷拾遗一卷》载:“东坡云:‘人皆言柳耆卿词俗,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④至“是处”两句一转,由景及物,“惟有”两句又一转,由物又转换为景,景物结合,营造出一派衰败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⑤,词人的心境直接影响词境,上片意境的创造为下片凄楚情感的抒发作好铺垫,而意境的创造则要归功于领字的运用。
柳永词中领字的大量运用,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写景与叙事方式中发挥一定作用,而且也推进情感的抒发和词境的创造,对慢词的形式和内容有很重要的意义。龙榆生在《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中说:“我觉得柳永的特殊贡献,还在他所写的慢词长调,体会了唱曲换气的精神,在许多转折地方,安排一些强有力的单字(按:即直接倾诉式的领字),用来承上转下,作成许多关纽,把整个作品像珠子一般连贯起来,使人感觉它在潜气内转(按:即直接倾诉之气),摇曳生姿。”*出自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239页。柳永词中领字的运用很有价值,其作用于章法结构推动词体制的建设,是“屯田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提供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