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阶段镇痛用药效果及护理干预分析
2018-01-12岳增如
岳增如
(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无痛内镜部,山东 济宁 272100)
近年来,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病例逐年上升,其感染率呈上涨的趋势。由于感染性疾病的病症大多为体温升高,且患儿的体温为39℃,易引起患儿惊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目前,针对于患儿的惊厥治疗可采用镇痛药物治疗,并进行相关护理措施以安抚患儿。本次研究实验中,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 38 例患有高热惊厥的患儿,以临床用药不同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进行探究,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患有高热惊厥的患儿38例,以临床用药不同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行基础治疗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同时使用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的患儿设为观察组。两组参与实验患者的平均年龄(6.57±4.67)岁,且两组患儿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基础治疗及护理中添加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并心理干预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用药治疗后的表现,患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其经过常规检查后的结果显示正常为显著治疗,患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其经过常规检查后的结果显示明显改善为有效治疗,患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是加重,且其经过常规检查后的结果显示无变化为无效治疗。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实验患儿的惊厥次数、高热退去时间及惊厥好转时间,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用药前发生惊厥的次数为(5.32±1.73)次,用药后为(3.82±1.26)次,退烧时间为(43.43±17.93)小时,惊厥好转时间为(5.83±1.76)小时;实验组用药前发生惊厥的次数为(5.83±1.83)次,用药后为(1.67±0.85)次,退烧时间为(38.43±13.83)小时,惊厥好转时间为(3.43±1.17)小时;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7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7例。两组患儿用药后惊厥发生次数明显减少,观察组患儿惊厥发生次数、高热退去时间和惊厥好转时间与对照组患儿的相比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小儿高热引起的惊厥是临床中的一种神经性疾病,其病发时会对患儿带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果患儿没有得到相应有效的治疗或是治疗方法不当引起反复发作则会引起严重的脑损伤,继而影响患儿今后的生活质量。在本次实验中,临床基础治疗对于患儿的病症可起到缓解作用,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观察组中添加了复方小儿退热栓进行辅助治疗,其疗效与单一的常规治疗相比,其疗效较为显著。同时,该药物是由板蓝根、对乙酰氨基酚、体外培育的牛黄三种中药结合而成,其可起到解热、镇痛、解毒、定惊等明显的疗效,且板蓝根可增强患儿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对乙酰氨基酚降温效果明显,牛黄镇惊、退热作用强大,其中药成分可确保患儿的身体机能不受影响。
在本次实验对比中,实验组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复方小儿退热栓进行治疗,其用药前发生惊厥的次数为(5.83±1.83)次,用药后为(1.67±0.85)次,退烧时间为(38.43±13.83)小时,惊厥好转时间为(3.43±1.17)小时;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其用药前发生惊厥的次数为(5.32±1.73)次,用药后为(3.82±1.26)次,退烧时间为(43.43±17.93)小时,惊厥好转时间为(5.83±1.76)小时。
综上所述,实验中采用复方小儿退热栓进行辅助治疗,患儿高热惊厥的病症获得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1] 朱燕妮,穆琳琳.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护理干预的应用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4):180.
[2] 加孜拉·加尼木汗,雷红英,帕丽古丽·加尼木汗.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