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发展禅修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前景研究
2018-01-12张岚
张 岚
(浙江海洋大学 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禅修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意为“心灵的培育”。“禅”为印度梵语Dhyāna(禅那)的简称,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也有的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禅修实践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末年就已在中国盛行,曾在多个历史时期备受推崇。少林寺、菩提达摩、《坛经》……这些亮丽的中国文化名片背后无不闪烁着“禅”的影子。禅修注重培育“戒”“定”“慧”三学,即完善道德品行、保持内心平静、开悟人生智慧,从而提升生命的层次。所以,禅修在对治现代人激烈竞争下的身心疾患,缓减人们的心理压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禅修还能使人们对自然、生命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提升,这对于和谐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我内心的关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以“禅修、静心、休闲、减压”为主要元素的“禅修游”在各地逐渐盛行起来。除了起步较早的台湾、香港等地外,大陆的广州、深圳、成都、杭州、苏州、登封、三亚等地也都纷纷开展了禅修旅游。舟山地处佛教圣地,观音脚下,佛教文化资源极其丰厚,如何培育舟山的禅修文化市场,打造舟山禅修文化产业品牌,成为摆在舟山人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禅修的文化产业价值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的核心就是‘禅’。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是“以佛教为本位而又融摄了儒道思想的三教合一的佛教宗派”。[1]中国禅对中国文化艺术,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广的影响。
当下在全球化浪潮和“西化”的挑战面前,对禅文化的弘扬无疑具有振兴民族文化、积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意义。中国禅宗在成立以后不断延绵发展,至今“禅”的内涵已超越宗教范畴,演化为一种存在于现代生活各领域的哲学和文化。如果说基督教在马克思·韦伯的阐释中,从无涉世事转化成勤勉努力、约束欲望的世俗伦理,填平了宗教超越与现世生存的巨大鸿沟,那么禅宗则以日常生活的顿悟,解决了自性与佛性、入世与出家的传统障碍,把“生死涅槃”的大乘义理化为“日日是好日”或“平常心是道”的生活艺术。近现代以来,佛教界提出的“人间佛教”、“生活禅”更是将禅门的生活具体化到日常中,以亲切的世俗化的形态实现对现实人生的神圣救赎。“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2]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走进佛寺,参加禅修活动,除了释放身心内外压力的需求外,背后还有着感受中国灵性文化的魅力及对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情,内含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所以,“直承当下,明心见性”的禅宗修行,无疑可以成为国民文化教育的有益补充,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事业的一种健康清新的精神资源。
舟山的佛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厚,这一丰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完全可以借由禅修文化产业得以弘扬。西方基督教一直有教会办实业的传统,但东方的佛教、道教的经济运行以往主要依靠微薄的教产以及捐助、施舍、化缘来维持。近代以来,由太虚大师等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正是看到了佛教在社会中的消极、被动和衰落的一面,从而意识到佛教如果不改革,就会逐步丧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面对当下相当一部分国人的现实需求,许多寺院承担起了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佛教通过现代旅游的方式如禅修夏令营、参与佛事活动、佛教学术研讨等各种宗教文化体验形式,结合朝圣、观光、休闲、体验等多种要素,营造具有一定宗教神圣感的旅游氛围,一方面可以加大佛法的普及力度,消除人们对佛法的偏见和误解,成为大乘佛教“转圣为凡”与当下社会众生结缘的方便法门,成为佛法入世以净化心灵、祥和社会、利乐有情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通过禅修体验旅游也可以对佛教文化旅游进行提升,以适应和满足游客深层次感受佛教文化、实现对世俗生活超越的诉求。这种“转凡为圣”的宗教力量,也应该是当下弘扬和发展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就舟山群岛新区而言,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这种古老文化的现实转化。
二、禅修的健康产业价值
健康产业是与人的整体健康相关的产业的统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公众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今,健康产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了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初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所以,现代健康观念不仅仅局限于身体无病痛,而是关注人的整体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等的多元化概念。伴随着现代健康观念的发展,健康产业包括了传统医药卫生产业和健康食品业、保健品业、健身业、健康保险业等多个生产服务领域,形成了一个维持健康、促进健康、修复健康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而旅游,尤其是禅修旅游完全有可能成为一种深受当下身心疲惫的都市人欢迎的新型健康产业。
(一)禅修对心灵健康的影响
养生包含了养心与养身、修心与修身。而养生之本,在养心与修心。养心修心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中国禅宗强调“心为万法之根本”,重视的是“明心见性”,就是要让人们这颗“无明”的,充满贪、嗔、痴、慢的心,渐渐的清净、明朗。当人们真正能够“明心”之后,就能够“见性”。“见性”,就是见到宇宙的法则,大自然的法则。而明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禅修。在佛教看来,有情众生所经历的烦恼就像疾病,佛法就像药物,可以用禅修这副药来平息躁动不安的心,化解生命中的种种困惑与烦恼。
从心理角度看,随着当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焦虑、抑郁、狂燥、强迫等心理问题大量出现。科技的迅速发展虽然使人们能够探索宇宙最边缘的星系,洞察最微小的粒子,解读生命最本源的信息,却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孤独脆弱的个体心灵所承受的现代生活压力,反而愈发将人们推向疲于奔命的无奈境地。一方面,物质世界的辉煌成就不足以弥补心灵世界的巨大亏空;另一方面,受限于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现代科技和西方哲学面对心灵问题时也显得黔驴技穷。人的内心世界该如何安顿,已然成为一个严肃而重大的问题。而禅宗讲究缘起性空,但又有着活泼泼的禅意生趣,能够在心灵彻悟中重新看待当下生活,产生明心见性的主观体验,给深陷我执的现代人打开看待人生的另一重视角和另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说,禅修就是一种心理调节的方法,它强调个体应安于不安,任烦恼来去,最后烦恼会如水面涟漪自然平息。这种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的内心修炼功夫,能够使人们放慢匆忙的脚步,有时间反观自我内心,洗涤现代人心灵的尘垢,缓和解决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唐宋以后就出现了“佛可治心,道可治身,儒可治世”的说法。
就现实层面而言,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往往忽略了道德的培养。金钱至上、无度消费、盲目攀比被追崇,勤俭朴素等传统美德受到耻笑。三观尽毁,节操碎地,导致社会风气日下。而古老的禅宗智慧以自我精神的解脱为核心,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力求实现心灵解放与思想自由,是帮助现代人找回清净平和生活状态的上佳途径。返璞归真、自然俭朴的麻布衣衫、素斋淡饭的禅修生活方式也有助于矫正消费主义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过度崇尚和依赖,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利欲观,挣脱外物的牵累,摆脱心灵的奴役,保持一种可持续的绿色质朴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社会风气朝着清正健康方向发展。
总之,禅修以传世两千多年的佛法智慧为指导,超越世俗,直指人心,回归人的本性,使人们通过体悟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生命实相,安享生命中的清凉和自在。
(二)禅修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当今社会,禅修对心理的治疗效果似乎得到了公认,而事实上,禅修对身体上的治疗效果也不容小觑。禅修在进行心态调节的同时也会带来生理上良好的调节作用。古人说:病由心生。现代医学同样认为:身体疾病与心理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心对身有着主导力量,可以病之,亦可以愈之。尤其是在当下,所有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长期的紧张和不安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现代医学表明,生活压力、精神紧张、饮食无度可能引起诸如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癌症等许多健康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也表明,一个经常受到精神折磨、心情苦闷的人,其生理上的免疫功能会下降。而禅修则能令身心放松、达到平衡,禅修的饮食和修炼内容也都有利于身体功能的修复。
首先,以静坐和内观为主的禅宗修行方式,能够使修行者在静坐中远离世俗的喧嚣和尘世的烦恼,专注于自己的内心,由此消除妄想执念,通过调整自身的心性,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而意念和情绪的放松,可以舒缓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使恶化了的生理机能得到调整。目前西方医学正式将佛教正念禅修纳入医疗体系,将正念禅修与西方医护理念成功地结合在一起,[3]这样有助于人们摆脱抑郁和消极情绪,维持身心健康。同时,静坐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也能使全身气血通畅,身体的机能可以恢复到最佳状态。
其次,禅修的素食对习惯于荤腥和营养过度的现代人的肠胃也是很好的调节。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素食对深受“三高”困扰的人群无疑是最好的良药;而从尊重和敬畏生命的角度看,素食是符合宇宙生息自然法则下的生存方式,吃素是慈悲自己及其它生命的善行,使人容易进入与大自然和谐的步调中,使心灵和身体处于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状态。
再次,禅修中的经行、瑜伽等也是很好的体育锻炼方式,茶艺更是兼修身心的良方。经行和瑜伽由身心协调的锻炼入手,以身体带动内心,最终让内心平复回归自然,使自身与外界和谐统一。而“茶禅一味”使得茶与禅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正、清、和、雅”的中国禅茶文化精神让茶成为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禅,也让禅成为沁人心脾的茶。同时,茶本身所富含的营养元素与营养价值也已经家喻户晓,在此无需赘述。
总之,禅修的文化形式与内容可以让人们实现一场身与心的对话,将人们从日常浮躁烦恼的世界中暂时摆脱出来,进入到真实宁静的生命状态,这无疑是对治现代人身心疾患的绿色健康的有益方向,所以,禅修文化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文化价值和健康价值以外,发展禅修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更是不容低估。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健康价值的存在,意味着禅修文化具有巨大的市场和经济价值。禅修文化旅游对于拉动上下游链的GDP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市场经济从来都是追求“差异化”的经济,如今,传统的旅游品牌、旅游渠道开始瓦解,人们的消费也渐渐裂变为一个又一个小圈子。就这个角度而言,从禅修文化消费的角度去打造旅游品牌无疑是很好的策略。
三、舟山禅修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舟山有着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基础,近年来又适逢多项政策上的支持,发展禅修文化市场优势明显。
(一)地域优势
舟山素有“海天佛国”的美称,普陀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史称“震旦第一佛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香游客。普济寺、多宝塔、法雨寺、紫竹林、南海观音大佛等景点名扬四海。普陀山有着悠久的禅修文化历史,历代有许多文人名士曾与普陀山结下了渊源。据史书记载,赵朴初(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曾多次为普陀山题墨;明代书画家、文学家董其昌通禅理,曾寓居普陀山;近代画家、文学家、佛教居士丰子恺曾游普陀山,并留下诗文……。这些深厚的禅修文化历史积淀为舟山发展禅修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二)政策优势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舟山禅修文化的培育,为禅修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就提出以海洋文化和佛教文化为核心内容将舟山打造成国际著名的群岛型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的佛教文化体验旅游胜地;《舟山市“十二五”旅游规划》和《舟山市创建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意见》都明确提出了要把舟山打造为国内禅修体验旅游基地。这些目标的制定都为舟山禅修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
(三)基础优势
除了“海天佛国”普陀山,舟山其它各地也是古刹林立、寺庙遍布,民众信仰佛教的基础极好。加上近年来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普陀山宝陀讲寺、普陀山佛教博物馆等高端佛学教研机构与场所的修建,以及在此间开展的坐禅、讲经、抄经等活动,这些都可以成为禅修体验的重要基地和内容。而由张艺谋担任艺术顾问的具有浓厚佛教文化内涵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普陀》,则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向广大观众阐释了佛教文化深邃的思想内涵,也可以成为游客禅修体验的一项延伸内容。
(四)不足与瓶颈
禅修文化产业主要依托禅修体验旅游,而国内的禅修游最早起步于香港和台湾,目前,广州依托光孝寺、无锡依托灵山大佛、湖南依托南岳广济禅寺、河南依托少林寺等都已开展了禅修文化旅游。在广州、深圳等地,专业的禅修体验会所、素斋馆等配套场所较为完善。杭州、广州等地都有一套比较系统的发展模式,即由当地的寺院牵头,形成系统规模的禅修体验活动。
尽管舟山发展禅修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但是相比较于上述地区,这些优势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舟山的禅修旅游起步较晚,最早是由普陀山管委会于2008年推出的在普陀山寺院体验一天出家人修行生活的禅修体验游:打坐修禅、品佛茶、食素斋、学佛礼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体验游并没有得到推广,也没能形成固定的旅游项目。时至今日,舟山的禅修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尚未成为常态化产品。目前普陀山的旅游仍以观光、朝觐为主,内容单一,游客停留时间也短,缺乏深层次的佛教文化体验。总之,舟山的禅修体验旅游未能得到很好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禅修场所缺少、师资缺乏等等。目前舟山的寺庙、高僧虽多,但能够为禅修旅游者开设讲座的高僧却极少;同时在旅游旺季时,普陀山朱家尖一房难求的现状也影响了禅修游的发展。禅修游本身就是一种高端的旅游方式,来参与禅修体验的往往是社会精英和高端人群,他们对住宿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而旺季一房难求的现实会令体验者对舟山禅修游原本的好印象大打折扣。这些都成为制约舟山禅修旅游发展的瓶颈。
四、发展舟山禅修文化产业的建议和前景展望
如上所述,在舟山发展禅修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基础良好。如果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加以积极扶持和用心培育,舟山的禅修文化产业市场将有着广阔的前景。为了让舟山的禅修旅游能够尽快发展起来,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打造具有浓郁佛教文化氛围的高品质的禅修场所。目前舟山能提供给禅修旅游者体验的场地主要有三处:普陀山的宝陀讲寺、双泉禅院和朱家尖的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而在广州、深圳等地,专业的禅修体验会所、素斋馆等配套完善的禅修场所较多。舟山可以借鉴外地的经验,建造一些高品质的佛教文化主题酒店、配套的素斋馆等,并将佛教文化理念融入场所的每一处设计、每一个细节中,使每一位走入该场所的禅修者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佛教文化氛围。
(二)聘请高僧大师为禅修者开设讲座。禅修旅游的目的或是出于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或是为了释放工作的压力、纾解内心的郁结。禅修者渴望得到心灵的指导和开悟。高僧的讲座能够起到荡涤内心的尘埃、开悟心灵的智慧、提高人生境界的作用。目前舟山各大寺庙内高僧众多,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更是高僧大师学者云集之地,但是能抽出时间、专门为禅修旅游者开设讲座的高僧却极少。来舟山的禅修旅游团队经常因找不到高僧讲座而被迫取消。弘扬佛法本是僧人的永恒使命,如果能够设立完善的聘任机制,由高僧轮流为禅修者讲课,不仅满足了禅修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可以达到向民众弘扬佛法的目的。
(三)提升素餐品质,增加素餐式样。禅修是佛家的一种修行方式,体验佛家素食也是一种修行。虽然近年来素食餐饮在舟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目前各大寺院里虽有素斋供应,但往往因寺院工作人员少,服务力量薄弱,造成开放时间有限,品种、数量、质量都难以满足禅修者的需求。所以,建议出台培育素食餐饮发展的支持政策,多开设一些素食主题餐厅,提升素食品质,发展多样化的商业素食,以满足不同消费对象的需要。在对酒店素食餐饮服务上,一方面要实施餐饮标准化管理,另一方面,在餐饮原料的选择、进餐方式、就餐环境以及服务方式上,也要体现禅修素食文化的特点,要了解禅修游客的需求,不断调整素食菜肴的花色品种,创新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宾客素食用餐的满意度。
(四)丰富禅修内容,增加禅修形式。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禅修内容的要求也必然有所变化。在如今的中国,禅修一词的外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以往单纯关在寺庙里抄经吃素斋的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禅修者的需求,所以禅修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显得极为重要。舟山的禅修游应立足资源优势,结合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旅游项目,推出诸如坐禅、步行禅、听经、看经、抄经、食素、茶道、花道、香道、瑜伽、随席谈禅、出尘体验、出坡、过堂、传心灯、朝山、对话智者、梵呗音乐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这样既可以使禅修者修炼心性,也锻炼了禅修者的身体,愉悦了身心。舟山禅修游完全可以以轻松自在的形式形成自己的风格,展现佛教文化博大深厚的内涵与魅力。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舟山禅修文化完全可以借助传统媒体、互联网、自媒体、旅游指南等渠道,通过线上营销和线下互动的方式,提高舟山禅修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在佛教节庆活动中作为节庆附属项目进行推介,以活动促宣传来吸引游客。
相信通过以上的努力,舟山的禅修文化产业市场将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当然,我们在突出特质、提升品质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禅修文化的本质。禅修文化必须保持其自身的清净、高雅、平和的本质,避免过度商业化市场化,才能不丧失佛教文化的内核,才能不至于因过度关注经济利益而使禅修体验活动流于形式。也只有保持文化之魂,才能使产业化走上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