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援助是单方面付出吗
2018-01-12周琪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渐加大向非洲地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援助的力度,帮助这些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目标
对外援助是显示一个国家整体外交政策目标和特点的指标。虽然对外援助仅涉及外交政策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援助国的外交政策目标和利益都反映在对受援国、援助数量和援助性质的选择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同时,还提到中国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向周边国家提供常规援助始于1956年,那时中国向柬埔寨提供了经济和技术援助。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50年—1978年。在此期间,中国对外援助基本上采取赠款或无息贷款的形式。从1950年到1960年6月底,中国向22个国家提供了赠款和贷款,贷款形式多为无息贷款,总金额达到4亿元。当时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正如周恩来1962年所说,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中国人,必须尽力帮助正在争取民族独立的人民,这样做可以加强国际上的反帝力量,反过来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对外援助支出占总支出的1%,而且援助开始采取“交钥匙工程”的形式,亦即中国负责项目的所有方面,包括派遣中国志愿者。
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支援“世界革命”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给予对外援助国家的数量翻了一番,从亚洲和非洲扩大到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197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并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建交,也是中国扩大援助国范围的原因之一。截至1976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达到2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赠款。
第二个阶段:1979年—1994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向四个现代化,在这一背景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成为对外经济交往的首要考虑。从此,以贷款和国际经济合作形式提供的外援开始取代中国传统上以赠款为基础的非营利性外援。此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与此相应的是,互利和共同发展更加受到重视。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与受援国企业之间建立合资公司,促进生产合作管理。在此期间,“交钥匙工程”约占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60%。此外,各种形式的专项基金被建立起来,如灵活和“及时”小额赠款。
第三个阶段:1995—2013年。1995年,中国政府对外援框架进行了全面改革,旨在使对外援助资金的形式和来源多样化。无息贷款减少了,低息贷款和合资合作项目更多地被采用,对贫穷和友好的发展中国家的赠款数量也有所增加,以往的非营利和赠款方式转变为收益分享和投资方式,旨在为受援国带来长期发展利益。中国作为援助国,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分享收益,例如投资、建立合资企业和参与公司管理。中国对外援助改革的目的是帮助受援国设立既有资源又有市场需求的项目,同时支持有能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中国企业,从而把对外援助与经济合作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说,这个目标迄今没有发生变化。
第四个阶段:2014年至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从此“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内容,对现有的中国对外援助重点和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014年,中国商务部发起“援外改革年”,制定了首个对外援助的综合性部令《对外援助管理办法》。2017年2月6日,中央深改组第3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援外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会议强调,要优化对外援助战略布局,改进援外资金和项目管理,改革援外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对外援助综合效应。
对外援助战略布局体现在对外援助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和协调上。在2017年5月15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
引人瞩目的是,非洲成为当前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中国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伙伴,2016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900亿美元,远高于非洲大陆和印度、法国、美国的贸易量。另据《金融时报》旗下《外国直接投资市场》发布的《2017年非洲投资报告》,2016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达361亿美元,占非洲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39%,居投资来源国第一位。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承诺,为推动“八大行动”顺利实施,中国愿以政府援助、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融资等方式,再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其中包括:提供15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提供200亿美元的信贷资金额度;支持设立100亿美元的中非开发性金融专项资金和50亿美元的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推动中国企业未来3年对非洲投资不少于100亿美元。这是新时期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中非双方实现互惠共赢,届时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会展现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从1956年中国开始对非洲援助时,就是在自身可支配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本着帮助非洲实现双赢式共同发展的初衷。而非洲对中国的回报,在冷战时期,有“抬着中国进联合国安理会,恢复合法席位”的经典案例。类似的回报都是远非金钱所能衡量的。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渐加大向非洲地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力度,帮助这些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缩小南北发展差距,这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援助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有力践行,也是对2017年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的回应。
此外,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曾得到过许多国家的援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得到过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援助,这些援助帮助新中国初步建立了工业和国防工业基础。在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之后,中国也曾得到过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包括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美国、欧盟等。据不完全统计,1979—2003年,中国接受的外国官方发展援助总额为1072亿美元。其中,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其对华援助约为2900亿人民币,占这一时期对华援助总额的66.9%(日本的政府援助带有战争赔款的性质)。这些援助对促进完善中国的工业、国防、法治、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减少贫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表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让世界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不仅是大国的胸怀与担当,也是中国人民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