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018-01-12贺卫华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供给消费经济

文_贺卫华

9月20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作用,继十九大提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后,2018年7月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要顺应居民消费新趋势,从供需两端发力,积极培育重点消费领域细分市场,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引导形成合理消费预期,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次会议,不仅再次强调了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还指明了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的关键点,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靠保证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由危机前的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近年来,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8%,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78.5%,同比上升14.2个百分点,这表明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进入模式转型、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

(一)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

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消费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由此,马克思指出,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并且,“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明显低于投资和出口。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低迷的全球经济形势导致我国出口萎缩,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审时度势,迅速启动了内需增长模式,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转变,既保持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又提升了产品供给水平,成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众所周知,在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投资形成生产,而出口和消费则属于需求。与出口不同的是,消费形成的是最终需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在于消费能创造出新的生产需求。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厂商要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供给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供给的品质。正是在不断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消费是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强大动力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经济增速一直被当作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在这个核心指标的指引下,区域之间围绕GDP展开了激烈的竞逐,客观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从发展模式看,这种高速增长的经济模式属于要素驱动型,其动力来源于过度资本积累下的高投资。过度的资本积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但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金砖国家。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40%左右,同期,其他金砖国家的居民消费率平均却接近60%,高于我国近20个百分点。较低的居民消费率必然会影响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消费难以有效提升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同时,考虑到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继续以高投资换取经济的高增长,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也无可能。那么,如何在资本过度积累下,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呢?最理想的情况是将资本存量降至能使消费最大化的黄金律水平。(陈彦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9日)通过降低资本存量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促进生产结构的改善和供给质量的提升,从而推动经济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形成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

(三)消费升级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进器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消费层次与产业结构存在相关性。消费层次影响并对应一定的产业结构,而消费层次又受制于居民的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GDP达到59350元,对应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当一个经济体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消费就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源。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围绕消费升级来展开。原因在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居民收入持续提高。这一时期,数量巨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将随着收入提高逐渐步入中产,其消费能力也将快速提升,从而释放出巨大的消费动能,引发消费爆发式增长。在消费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将在两个方面转型,推动消费迅速升级。一是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型;二是从生存型消费为主导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主导转型。消费结构转型将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在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包括绿色消费、时尚消费、信息消费、品质消费等,从而推动绿色产业、时尚产业、信息产业、高端制造产业的发展;二是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包括文化消费、旅游消费、体育消费、教育培训消费、家政消费、健康消费、托幼消费、养老消费等,从而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教育培训产业、健康产业、托幼产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我国形成历史性交汇,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模式,智能化、品牌化、时尚化、个性化消费趋势明显,由此将推动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整个社会产业将向中高端迈进,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的着力点

《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来说,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形成,表现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消费欲望的迅速提升与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矛盾抑制了消费潜力的释放,消费环境欠佳压抑了消费热情,消费引导不到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预期等。因此,按照十九大和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提出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必须破除阻碍消费增长的各种障碍,以促进居民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增长动力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它是消费者所拥有的货币量决定的能够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制约。供给则是指卖者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能够和愿意向买者提供的商品量,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制约。居民消费就是由需求和供给两端共同决定的。如果供给端不能提供满足居民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即使居民存在扩张消费的欲望,也难以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欲望迅速扩张,形成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多数位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供给也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质量产品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从而导致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如我国老龄用品品种供应仅为日本的5%,且缺少应有的标准;机器人市场上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仅为4%,机器人生产中90%的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这是典型的中高端供给不足。(刘长庚:“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年第2期)与此同时,部分领域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问题突出。如在聚烯烃行业,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大量资本进入聚烯烃行业,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上,由此推动了中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而包括茂金属系列在内的聚烯烃弹性体、高刚性高抗冲共聚丙烯、改性树脂材料等高端和高性能产品自给率却不足40%,严重依赖进口。数控机床方面同样如此,国内企业在高端市场上的份额仅占17.6%,而在中低端市场上份额却高达87.5%,高端供给不足和低端供给过剩并存。高端供给不足造成消费外流,导致我国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难以形成。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产品和服务缺乏应有的创新。为此,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大创新供给,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与消费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度,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面释放潜在消费需求

2018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透露,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数量世界第一,而且还在迅速增长中。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的稳定阶层,也是消费的主体圈层。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能很好地促进消费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其消费特点是看重品牌、定位高端、掌握一定的购物知识,且较多受到来自朋友圈的影响和赞誉。他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推动着消费规模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然而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迅速扩大,但人口占比依然较低。按照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算,其人口占比不足30%,远远低于美国40%和日本60%的水平。当前,居民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相对缓慢,既是制约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关键因素,也是制约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全面释放的关键原因。为此建议,一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农民和低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健全就业和创业体制机制,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和低收入者的增收能力和人力资本价值。同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完善企业薪酬制度、居民财产收益分配制度、创业就业扶持制度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消费能力,全面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三)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由于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国市场消费存在诚信缺失、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服务环境差等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打击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也阻碍了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及消费质量的提高。为此,《意见》指出,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一是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意见》指出,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主体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同时,鼓励行业或企业制定高于国家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品牌建设,逐渐形成一批驰名国内或享誉国际的知名品牌。二是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消费信用缺失以及消费市场存在的“劣币驱良币”等现象,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加快推进消费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促进商户诚信经营和守法经营,提高消费市场的诚信度。三是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和消费者维权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全过程产品和服务安全防范机制,最大限度消除因产品和服务质量带来的健康风险。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跟踪反馈评估体系,畅通产品质量信息反馈通道,为政府部门进行产品监测提供有效信息;加快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全流程的电子商务综合监测体系,净化网络消费市场,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规范网络经济和平台经济秩序,释放消费新空间。

(四)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享受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将成为引领居民消费的风向标,由此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服务性消费转变。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服务型产品供给不足,制约了服务型消费需求的扩张。随着居民消费层次的提升,消费者将越来越注重消费的满足感和体验感,追求内心的消费享受。为此,要大力发展服务性经济,以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等服务消费产业发展为重心,促进消费提档升级。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努力提供更多优质文化旅游体育产品,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体育新模式和新业态,促进文化旅游体育消费提档升级。二是推进健康养老家政产业发展,通过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政府支持和补贴政策、建立信用体系,促进享受型服务提档升级。另外,根据全球互联网使用量最新预测,2018年我国网络普及率将达90%。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进一步提高,通过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体验式和个性化服务,拓展消费提档升级新空间。

猜你喜欢

供给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