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报国 钛爱一生
——记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

2018-01-12

中国有色金属 2017年16期
关键词:钛合金院士航空

从民族苦难和抗战烽烟中走来的曹春晓,人生愿望从文学家转为科学家,现已为钛材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奉献了60多年。他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同时,他专注于科研、为祖国奉献终身的精神又和很多科学家一样,都是“为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而前赴后继的奋斗者”,都是“中国的脊梁”。

高尚的品格总能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跟曹春晓院士的几次接触,都让记者产生了这样的感觉。他学识渊博、平易近人,言语中带着一种认真的幽默,能够耐心倾听年轻人的心声。在与曹院士畅聊的过程中,有时候真的会以为他只是一位睿智的长者,而忘了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是中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工龄=钛龄=院龄(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是我国航空用钛的开路先锋。

今年,记者有机会在几个场合碰到曹院士,印象深刻。在他身上,似乎很难看到年龄的困扰,他也不会因为自己是某个领域的“大牛”而高高在上,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持着快乐、积极的心态。曹院士有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同时,他专注于科研、为祖国奉献终身的精神又和很多科学家一样,都是“为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而前赴后继的奋斗者”,都是“中国的脊梁”。

曹春晓正通过观察窗监视钛合金在真空自耗电弧炉内的熔炼过程

年龄不是问题

为了写这篇文章,记者想跟曹院士约一个采访。没想到,曹院士的行程安排可真有点紧张呢。采访之前,曹院士在上海参加我国自行设计的ARJ-21商用飞机项目验收评审活动;采访之后,曹院士又要赶赴中国钛谷——宝鸡参加活动;中间的一点休息时间还要挤出来接受采访……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安排您吃得消吗?”记者不免有些担心曹院士的身体,毕竟他很早就因过劳急救,装上了心脏起搏器。

“没问题啊,我很习惯这种充实的生活。有些人不适应坐飞机,我很适应,反而觉得在飞机上的这段时间是最轻松的,不受打扰,有自己的空间。”曹院士特别善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他看来,坐飞机就是一种休闲,脑子可以暂时放松下来。

对于曹院士几乎忘却年龄的辛勤,很多采访过曹院士的媒体同行,也都和记者有同样的感受。曾经为曹院士写过人物传记的《航材院通讯》特约记者施宗灿就这样描述曹院士:

曹院士遵循自己所定的“一个不脱离、三个多贡献”的“院士后”工作思路,全身心投入科研、教学、科普和各种社会活动,有时从甲地回到北京,还来不及进家门歇息一会,便又直接去了机场,登上飞往乙地的飞机。曹院士虽已年届75岁高龄(注:传记写于2009年),至今还在精力充沛地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实在令人钦佩。

除了辛勤,自诩为“80后”的曹院士还是一位特别能接受新生事物、与年轻人“玩到一起”的科学家。《中国有色金属报》记者潘廷祥曾写过曹院士“玩微信”的二三事:

C919大飞机下线时,曹院士就把震撼的视频和照片发了过来,张张照片取景布局都是那么合理,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位科学家热爱生活的激情;

我在微信里谈对钛工业的看法时,曹院士会在评论中留言,比如他提出了“三航争钛”的思路,指出当前钛工业困难只是暂时的,相信未来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在微信中看到我晒家人的照片,曹院士也会在留言中留下几句幸福和谐的话语,令我很受感动。

点点滴滴中,我感受着曹院士的关爱,感受着曹院士那颗年轻的心。

曹院士“年轻的心”还表现为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提携、关爱年轻人。“我现在主要是做一些指导性工作,科研项目还是要让年轻人负责,只有给他们压力,才能成长得快一些。”曹春晓表示,自己有责任为培养年轻人多做贡献。因此,以指导博士生为主要战场,担当起传授知识和传递科技接力棒的光荣任务,成为他现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用武之地”。曹院士还说:“航空钛合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品位、高温度、高强度,这些肯定是需要年轻人去完成的,我希望他们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

曹院士曾经送给年轻人一副题为“善生活”的对联:巧安排忙里偷闲,爱生活情趣多样,横批:永远年轻。

曹院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爱好广泛,动静咸宜、文武兼修,文学、体育,特别是乒乓球和围棋,还有养花、唱歌跳舞等,都是曹院士喜欢“玩”的事。他说:“一个人一定要保持年轻的心态,不要以为老了就不行了,这样只会老得更快,我现在身体不错,工作和生活也都能平衡得不错。”

真为曹院士的心态点赞!

人生愿望从文学家到科学家

曹春晓出生于文化底蕴深厚、能人志士辈出的浙江绍兴上虞。现今绍兴名贤馆中,群星璀璨,记载着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重大贡献的贤人97位,两院院士61位,曹春晓也位列其中。

曹春晓3岁时,父亲在其挚友——文学家夏丏尊的启发下,决定举家迁居上海,欲闯出一番天地。“时任中国文艺家协会首任主席夏丏尊是上海抗日救亡运动中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是我父亲的挚友,家中的常客。父母时常以夏先生做榜样鞭策我,要做有学问受尊敬的人。”曹春晓说。

夏先生更是有意栽培聪明灵慧的曹春晓,赠予译著《爱的教育》,鼓励他要多读书多探究。在父母和老师的影响下,小学期间,曹春晓已经表现出了超群的自律性、专注力和探究力。他课业成绩优异,深得师长喜爱。在三年级时,曹春晓已读遍中国经典文学名著,并立志长大成人后要做一名出色的文学家。

但是,随着上海战局的日益严峻,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曹春晓与同学一起耳闻目睹了日本战机低空轰炸居民区,想起法租界内“法国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标牌,想起老师悲鸣军力太弱以至没有对空作战能力,眼看家乡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一颗被欺凌刺痛的少年心,似有燧石划过般痛得火烈。燧石的火花虽然一闪即灭,却点燃了一个光亮的世界。

“我在初中课本上读到,伟大的发明家瓦特制造出了‘蒸汽机’,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并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开启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我心底的火把被彻底点燃,懂得了科技落后是中国衰弱的重要原因,当时就产生了奋发图强、科技强国、为国雪耻的信念,我的人生愿望就从原来的文学家转变为科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曹春晓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学费减免资格进入了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经过三年苦学,曹春晓如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入读机械制造系金属压力加工专业。

目睹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与新中国成立前的萧条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党的教育下,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对待和充实自己短短的一生,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党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是党指明了我新的人生道路,党是我的重生父母。我决心要加入党,把我这新的生命,把我的一切贡献给党……”大学一年级时,他正式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1954年6月,支部大会通过决议,吸收曹春晓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到20岁,曹春晓就成为一名党员,而党旗下的庄严誓言伴其走过毕生奋斗的历程。

1956年大学毕业前夕,系主任周志宏郑重告知曹春晓,系里研究决定,打算让他留校任教。曹春晓回忆:“那个年代留校任教是相当体面的就业出路,但我觉得当时大学不太重视科研,执教工作很长一段时期还是要从课本到课本,从课堂到课堂,而我早已立志要制造先进武器,强大国防,抵御外辱……”最终,系主任被曹春晓科技强国的笃信赤诚所打动,在征得校方同意后,将他分配到刚组建的国防科研单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即航材院前身,以下简称“航材所”)。

航材所初建时只有几十人的班底,资料设备匮乏,条件艰苦。入夜只能在原来是粮仓的大屋里过宿,苍蝇蚊子哄嚷不休,可曹春晓却因志愿达成而心生暖流。不久,所址迁至环山村后,工作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地界荒僻,夜里凉风裹挟着狼嚎,可“一想到就要在这里参与筹建钛合金实验室,能够参与我们国家钛合金材料从无到有的历史见证,一种无怨无悔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个从民族苦难和抗战烽烟中走来的少年,无数次在静谧的夜空下呐喊着:“我要实现我的志愿,我要看到祖国国防的强大,我要看到外国人再也不欺负我们,我要为国防科技奉献终生!”

最看重的两项成果和美好的心愿

回顾曹春晓的职业生涯,有两项成果令他最感骄傲。一是TC4钛合金叶片等重要零件的研制和应用成功,显著减轻了飞机及其发动机的结构重量,为我国钛工业发展和在航空工业中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1956年曹春晓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64年,曹春晓与钛合金实验室主任王金友共同提出以TC4钛合金叶片和盘研制作为我国航空用钛的突破口;1965年,他率领课题组制成某发动机第一级压气机转子叶片。

“原计划1966年春节前,TC4叶片装机试车。但事到临头,有的厂领导产生疑虑,一旦试车失败会造成重大事故,破碎的叶片会把后面一系列不锈钢叶片和其他零部件打坏,近百万元的发动机将毁于一旦。试车计划一度被搁置。”曹春晓作了进一步反思,这次试验的确非常关键,稍有闪失,作为题目负责人,个人名誉受损是小事,但发动机损毁是大事。更严重的是,钛合金在航空工业上的应用如果出师受挫,今后的局面不知如何再打开了。想到这些,曹春晓不寒而栗。

但想到国家投了这么多钱,同志们马不停蹄、夜以继日这么多天,难道不该无所畏惧地勇攀“险峰”?曹春晓顶着巨大的压力走访沟通,反复讨论,最终促成了TC4上机试车。随着“启动!”令下,发动机就像猛虎一样,发出“隆隆”的呼啸,飞快转了起来。一分钟,两分钟,一小时,两小时……发动机运转正常,各项测试数据完全符合要求,先期试车成功了。在曹春晓领衔下,我国成功通过了第一台装有钛合金转子叶片的航空发动机长期试车。车间里一片欢腾,曹春晓和同事们眼里闪出喜悦的泪花。

这次试车成功,掀开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应用钛合金历史的第一页。1978年1月,全国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为“TC4钛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课题颁发了全国科技大会奖,肯定了TC4 在钛合金的航空应用领域开路先锋的地位。

“这是国家补给我们的荣誉。事实上,后来评院士这个奖是不作数的,但它始终是我一生中最看重的奖项。”曹春晓激动地说。从“不知道”到“做出来”再到“用上去”,此后的十几年中,在曹春晓等先驱者的推动下,先后有五六种航空发动机装上了钛合金叶片,取代了原来笨重的钢叶片和钢盘,使发动机的重量明显减轻,为我国航空装备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项成果是根据再结晶和相变相结合的原理,创立了高低温交替热变形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大型钛合金零件生产中的金相组织不均匀的关键问题,显著改善了大锻件组织性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使TC11合金材料和模盘锻件的组织性能不仅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而且在一些关键指标上超过了它们,从而解决了两种新型航空发动机的急需,为两种新型歼击机首飞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安大厂研制成功TC11钛合金盘模锻件后,曹春晓与技术人员在车间现场合影

曹春晓与青年科技人员讨论高温钛合金应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某发动机高调上马,国家急需一种新型钛合金盘模锻件及材料,原国家计委为此批了500万美元用于向国外订购。“当时我国的钛合金冶金工艺在制造上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内部组织很不均匀,无法达到优良的综合性能。”曹春晓为这种局面所触动,“但当我知道国家斥巨资向国外购买钛合金盘模锻件和材料时,心里有种难以名状的滋味。我知道,如果我们不自己干出来,始终就要受制于人。”

1980年,曹春晓担任负责人的“TC11钛合金材料、盘模锻件研制”联合课题正式启动。在大炉研制前,曹春晓决定先搞先锋批盘模锻件研制。这一研制很快突破了“模锻成形关”和“组织性能关”。

经过分析,曹春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高低温交替的新型锻造工艺,能显著改善大锻件内部组织性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首批试验大获成功,打响了先锋第一炮,课题组正式启动大炉研制。为了保证每个炉号的铸锭都能严格按照预定工艺规范加工,曹春晓和课题组成员夜以继日地跟班在锻造现场,丝毫不敢怠慢。

TC11新型钛合金在研发成功后批量应用于多个发动机,成为我国军工系统用量最大的一种钛合金,使我国航空工业的钛用量和冶金工业的钛产量达到空前的规模,也为我国约占世界储量一半的钛矿藏开发利用发挥了巨大作用,提高了我国在钛合金方面的国际地位。凭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曹春晓获得了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曹春晓院士沿着少时“科技强国”的理想,一步步走来,辛而不苦,劳而有乐,是他的人生哲学。“正因为我那么爱钛、那么爱航空,所以我心甘情愿地为它俩效劳,并从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如今,他的心愿达成,成就彪炳历史,但心中仍有一个美好心愿:“在航空工业工作一辈子,什么时候我能够坐上我国自主研发的大飞机呢?”他希望,自己的生命长一些,能够成为C919的第一批乘客。

猜你喜欢

钛合金院士航空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神的金属”钛合金SHINE YOUR LIFE
钛合金板锻造的工艺实践
院士速递
医用钛合金的研究与应用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