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标准国际范儿
2018-01-12
2017年6月15日~16日,国际标准化组织稀土技术委员会在加拿大多伦多成功召开第二届国际稀土标准会议。会上讨论了今年4月份刚刚通过立项的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稀土术语》两项国际标准,这是国际稀土行业的首批国际标准项目,对于中国稀土标准化工作来说,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开创了国际稀土标准的先河。
2017年6月15日~16日,国际标准化组织稀土技术委员会(ISO/TC 298)在加拿大多伦多成功召开第二届国际稀土标准会议。会上讨论了今年4月份刚刚通过立项的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稀土术语》两项国际标准,这是国际稀土行业的首批国际标准项目,对于中国稀土标准化工作来说,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开创了国际稀土标准的先河。
此次国际稀土标准会议共有来自中国、法国、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共计54位代表参加。会议主要有5项议题,包括对ISO/TC 298战略规划建议的讨论,对已立项的提案进展的汇报及讨论,新项目提案的论证等。
去年10月,国际标准化组织稀土技术委员会于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国际稀土标准会议,标志着国际标准化工作全面正式启动。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推动成立了ISO/TC 298,我国成为秘书处承担国,这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巨大成果,也体现了对中国稀土在国际上地位的认同。然而,国际标准化组织不亚于一个小型联合国,各国标准化工作者都代表各自背后的国家,在观望、争取各自的利益。加上稀土的特殊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由中国来担任国际稀土标准化秘书国,不免让人抵触和联想。
中国代表合影
所幸,中国稀土标准人没有让这种联想和抵触落入俗套。他们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开放包容互相学习的心态,在国际标准化的舞台上、在五星红旗的背景下,演绎了一场国际范儿的大戏。
大国风范 我傲娇
在2016年10月召开的首届国际稀土标准会上,初步讨论并通过了5项提案,其中就包括中方提出的《稀土术语和定义——稀土矿产品、氧化物及其他化合物》、《稀土术语和定义——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等两项术语标准提案。2017年4月,这两项提案获得P成员国投票通过正式立项,并在ISO项目计划中登记。项目执行期三年,根据要求,应于2020年4月24日前完成国际标准的出版。
为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中方代表团在会前就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有色标准所组织国内专家,通过培训会、提案讨论会等,就已经通过的两个《稀土术语》标准以及曾经提出的方法标准提案和新提案做了充分的准备。抵达加拿大后,代表团成员在团长预备会后又认真讨论了各方意见,对我方应如何表达观点、如何表态、如何介绍项目更合理等细节做了充分准备。甚至强调了统一的着装要求,毕竟在一个国际组织里,每一位中国代表,都代表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每一位代表发言的水平,体现的是我国稀土产业的技术水平,是一件无比郑重的事,也是一件让人骄傲的事。
如果说2016年10月的成立大会是圆了中国稀土标准人多年的心愿,那么这次加拿大全体大会就是我国推动稀土标准国际化工作切实的一步。显示了中国稀土标准人从形到神,都完全具备了国际化的能力和水准。
筹备这样一次会议,对于稀土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席马存真和秘书高兰来说,并不那么轻松。由于中国稀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其他成员国的代表对于参与国际标准工作一直持慎重的态度,他们在观望,在审视。马存真和高兰首先要做的,是要让所有成员国认可稀土国际标准化这件事,而这件事的前提是公平、公正、公开。作为主席和秘书,他们首先要让自己真正中立起来。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稀土技术委员会(ISO/TC298)中,他们不代表任何国家和个人,而只为这个国际组织及其宗旨服务。
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工作角色。在可控范围内,完成使命。马存真和高兰的这一小步的尝试,是中国标准化进军国际舞台的一大步。
此次会上,中方专家在两个已经立项的《稀土术语》标准的基础上准备了新的提案——《稀土产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经过交流后发现,该提案与日本专家的提案不谋而合。本着更好地开展工作,使相关标准积极推进的原则,中方代表团专家会下与日方积极沟通,双方就《稀土产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后续将联合提出此项提案,并以日方为主。这一做法充分展示了一个有深厚技术背景支撑、对国际标准化有深刻理解的大国团队力求共赢的国际范儿。
当标准遇上国际范儿
国际范儿是一个新鲜词儿,透着华丽。标准是一个严谨的事儿,写着认真。当这两个词碰撞在一起,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反应?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其目的和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便于国际物资交流和服务,并扩大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其主要活动是制定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的标准化工作,组织各成员国和技术委员会进行信息交流,以及与其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共同研究有关标准化问题。
国际标准化组织稀土技术委员会(ISO/TC298)成立于2015年9月。目前,有P成员7个(包括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印度),O成员22个(包括法国、德国、马来西亚、南非等)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稀土大国。我国稀土工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历程,技术路线成熟,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稀土标准方面,我国也拥有坚实的基础。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具有较为完整的稀土标准体系,没有检索到其他国家稀土方面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只有企业标准,并且,这些企业标准主要通过公司之间交流时获得,大多为单一稀土金属及氧化物的产品标准。从标准水平来讲,我国主要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及新材料产品标准均采纳了行业较高水平技术指标,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得到国内外用户的广泛认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量,以中国国内稀土标准为蓝本,构建国际稀土标准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各国相互依存的今天,单个国家仅凭自身力量,想要在世界舞台上唱独角戏,也是无法实现的。如果我们仅仅把成为国际稀土标准化秘书国看作是拥有稀土话语权的行为,未免狭隘了。在ISO工作准则下,每一个专业委员会的项目立项都需要成员国积极参与、投票、发表意见。这既是ISO国际组织赋予成员国的基本权利,也是保证国际标准公平,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简单点说,如果我们不考虑其他P成员国的稀土生产、贸易、需求及检测技术情况,不考虑确定检测标准的检测仪器水平和实验室分布状况,盲目提出大量其他国家根本无法参与的项目,这些项目根本就不会被关注、被接受。没有成员国投赞成票,甚至没有成员国参与投票,再好的标准都无法在全世界稀土生产、应用领域推广。想成为领导者、拥有话语权更是无从谈起。好比你在微信群里兴冲冲地发了个红包,结果没人抢,24小时后被退回,那才叫真的尴尬了。
2017年6月在加拿大召开的这次会议,或许会在今后的国际稀土标准化工作中被当做一次标志性的会议。不是因为它取得了多么重要的成就,而是因为这次会议,彻底打破了国际稀土标准化工作成员国心中的芥蒂,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主席马存真和秘书高兰以及参加会议的中方代表团来说,这是一次转变观念,实现国际化提升的实践。
本次会议上,不仅中日双方达成一致,将联合提出稀土包装和标志项目提案,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国专家也拟联合提出稀土产品溯源标准提案,我国专家则表态将积极参与。目前,国内也正在着手建立整个稀土产品溯源体系,国际提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同时,我们几年来溯源标准体系建设的经验,也会有助于提高国际稀土溯源标准的科学性。会上会下的交流讨论,坦诚而热烈,更让人惊喜的是,几乎每个代表团都有中文十分流利的代表,十分有助于我国代表会下与这些国家代表的沟通和交流。会议根据讨论内容,决定成立主席顾问组(CAG),协助主席开展相关工作。会议还确定了2018年和2019年全体会议的召开地点,显示了各个成员国积极参与国际稀土标准化工作的热情。
在国际准则下,开放共享、互相学习、互利共赢。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过程中,标准化是开启世界经济舞台的金钥匙。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迫切的大背景下,标准化是提升企业和行业竞争力的撒手锏。国际范儿不是脱下唐装换了西装,也不仅仅是把abc说得流利。以强大的产业优势和技术实力做基础,在国际稀土标准化的舞台上,我们有扮演重要角色的自信,也有携手共进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