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楚炯:猛志逸四海科研图报国
2018-01-12文/李磊
文 /李 磊
庄楚炯:猛志逸四海科研图报国
文 /李 磊
庄楚炯 运8通信指挥机总设计师运8多型特种飞机总设计师
三十余年过去了,当初那个青葱少年如今已是满头华发。然而,他的身影却始终活跃在我国多个特种飞机研制领域中。
他说,自己“不属于特别能熬夜的一类人”,但却常常连续几夜睡不着觉,只为攻克一个设计论证方案而绞尽脑汁。
他说,自己曾经干过几件特别“楞”的事儿,但这种“楞”却为运8特种机研制留下了一批青年设计人才,值!
他是庄楚炯。从违背父母意愿选择航空专业,到34年来的科研领域跋涉,他一头扎进航空知识的海洋,汲取着一切信息,从一名普通设计员成长为航空工业重点型号总师。
人生第一次抉择就选择了航空事业
“如果按照父母的意愿,现在的我可能是一名不错的医生”。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后期,年轻的庄楚炯面临着人生第一次重要抉择——院校选择。父母主张他选择医学类院校,认为医生这一职业既受人尊敬又稳定可靠。庄楚炯却觉得工科类院校也许更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最终庄楚炯顺利进入当时的南京航空学院学习环控救生专业。从此,他便与航空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在核对科研进度报表中的庄楚炯
↑运8
庄楚炯认为,“没有兴趣,没有敬业精神,你就干不好航空工作。”虽然伴随着项目研发过程的是全年无休止的加班、夜以继日的攻关,是对家人陪伴的缺失,是既伤脑细胞又毁身体的危害,可即使是这样辛苦的工作,却依然令庄楚炯和他的同事们为之着迷。他说,“航空专业毕业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个‘航空梦’。负责运8通信指挥机是我第一次担任型号总师。那时,我国还没有同类的指挥系统飞机,我一门心思的想着早点把研制方案做出来,赶紧立项、生产;另一方面,我毕业到陕飞时是厂里的第三代大学生,是厂里的‘宝’!当时就觉得,必须得干好了,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报效祖国、报答企业的最好方式。所以,我把自己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国家特种机研制的事业中。”
三十余年过去了,当初那个青葱少年如今已是满头华发。然而,他的足迹和身影却始终活跃在我国多个特种飞机研制领域中。
用户需求是设计师永恒的目标
2017年“五一”节期间,庄楚炯和其他11名航空工业重点型号总师一起走上了央视舞台,参加“中国梦·劳动美”——2017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带着他们的成果和理想向祖国汇报、向十九大献礼。他把这份荣誉归功于整个运8通信指挥机科研团队,归功于科研团队背后默默奉献的家属们的理解和支持,对自己的辛苦付出却只字不提。低调的背后,却是他斐然的成绩:原中航二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工委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航工业航空报国金奖三等奖”、中航工业飞机“年度飞机公司质量先进个人”、中航工业飞机授予“总经理特别奖”,“中航工业航空报国三等奖”……
谈起第一次担任型号总师,庄楚炯回忆起了运8指挥通信机研制的那段艰难岁月。作为我国第一个正式的“空中指挥所”,运8通信指挥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从项目启动到研制立项、方案评审、完成各系统详细设计,再到载机成功首飞、定型试飞并交付部队使用,整整六年时间。这六年里,责任与使命、压力与动力、煎熬与探索、痛心与反思交织的大网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他无数次地奔走、坚守在设计、试验、试飞现场,与型号参研人员一起研究、讨论、确定技术方案,分析、研究重大技术质量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一次次感受踏冰独行的苦闷和唯恐考虑安排不周而影响型号研制进度的惶恐;一次次因为研制方案论证而失约于家人,在办公室、会议室、试制试飞现场度过数不清的无眠之夜,在滴水成冰的西线大漠、闷热难耐的湿潮江南、酷热干燥的试飞现场留下了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成员们匆忙的身影。
设计工作中,他坚守用户的需求就是设计师永恒的目标。他说,装备研制,不仅要把产品做好,更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把控市场的能力。和庄楚炯一起共事多年的设计专家武卫东介绍说,设计之初,庄总就曾反复强调,“老飞机改型必须更加严谨。”在充分考量运8通信指挥机使用范围和使用特点后,根据飞机性能,他要求对飞机机体和任务系统进行设计减重,对航时进行延长。从初始设计到最终定型,每个专业的设计人员都“憋”着脑袋想办法,谁提出减重设计方案都得过庄总那一关,一丝不苟、严格把控,一一核算、严苛审查。那段时间,加班、熬夜成了常态。最终,飞机成功减重。正是这一个设计优势,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该型特种机在实施空中救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随着灾情紧迫,一架运8通信指挥机被紧急调往成都,迅速投入救援,成为了临时的“空中指挥所”。为了尽可能多地将参与救援的信息及时传递出来,最大程度地实施救援,这架飞机每每会支撑到最后一刻。最为紧急的一次,飞机返航着陆时仅剩下十几分钟的燃油量。
空中的需要是国防建设和军队装备的需要
庄楚炯太忙,忙得几乎没有个人时间。任设计研究院院长和运8通信指挥机总设计师期间,他要管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设计研制、立项审核、协调组织,每一项工作他都得过问。
作为型号工程“当家”人,庄楚炯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加严格。他要求自己比别人更勤奋、更努力,他坚信,业精于勤。研制过程中,他不仅要接触大量全新的技术观念,还尝试一切从未涉及过的项目。为了进一步提高飞机安全性,需要更改整个飞机尾端,按照任务系统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变更电力系统,这还不包括将要面临的飞机电子兼容、飞机减重和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等难题。对庄楚炯和他的团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作为项目研制负责人,他首先广泛收集国外相关信息,查阅大量技术资料,组织人员并亲自参与到具体涉及细节中,与设计人员讨论协调,不断更改小样,组织工作、协调现场。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工作和难题,他毫不退缩,从容面对,他坚持“改进一次,提高一次,技术创新一次”。他始终坚信,只要有敬业的精神、扎实的技术和勤奋的学习态度,成功才有可能。
研发期间高强度的工作、超负荷的运转,让庄楚炯的身体有些吃不消,那段时间,他面色蜡黄,几次病倒,有一次胃出血被大家紧急送往医院,即使这样,他硬是挺了下来,坚持亲自上阵从不下“战场”。如今,虽然没有奋战在设计第一线,但他仍然主管着几个型号工程研制,仍然在为运8、运九特种机系列化发展谋划蓝图,他清醒地知道:“空中的需要就是地面的需要,就是国防建设和军队装备的需要。”
人才是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的关键
从事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人才是关键,“留住人才,助其成长”是庄楚炯一直信奉的理念。
担任设计院院长时,庄楚炯喜欢给年轻设计员提问题、压担子。他说,有压力才有成长。担任研制项目总师时,他更是全面指导和帮助各系统专业科室的青年设计人员,强化型号技术方案的论证和确定。对留住人才,庄楚炯提出“一步到小康”的口号为设计研究院留住了一大批人才。
当年负责编制总体方案的顾明华说:“工作中,庄总给予我们最大的信任,一旦干不好,总觉得心里对不住他。”的确,给年轻人压担子、给予年轻设计员充分的信任,为他们解决房子问题、工资问题。在放手让年轻人干的同时,他也积极参加到日常设计讨论中,尊重他们的观点并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对于他的培养方式,武卫东等一批和他奋战过的老战友、老部下总结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事无巨细、考虑周详,严肃认真、执行力强。”如今,当年那些“怕”他问问题,“怕”他点名的年轻设计员顾明华、郑战星等,纷纷走上项目主管岗位,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运8特种飞机设计研发事业的中坚力量。
作为飞机总设计师,庄楚炯是孤独的,也是幸福的。十多年来,庄楚炯最好的年华几乎都是在办公室、生产一线,和同事们一起度过的。然而,他也是幸福的,当由他担任总师研制的运8通信指挥机组成预警机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飞过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上空的那一瞬间,庄楚炯感慨良多,难掩心中激动。对他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运8新的特种飞机研制成功,更意味着运8特种飞机成系列化建制的成功。对我国国防武器装备而言,更是弥补空白的一次壮举。
谈起运8特种飞机研制的未来,庄楚炯充满信心。他说,未来,运8特种飞机系列化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航空发展机制、航空技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创新,但打破壁垒、解除障碍、积累、沉淀知识和成果转化应用,增强知识工程系统化,提高产能和功效,才是企业以及中国特种飞机研制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航空工业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