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建构语文高效课堂
2018-01-11卓洪飞
卓洪飞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可视化的策略,积极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能帮助其梳理知识;还原思维逻辑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发现的过程;丰富思维信息能给学生视觉的冲击;把握思维规律能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这些方法都利用了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有助于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高效课堂;高中语文
思维可视化指的是运用一系列的图示技术将本来不可见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得人们能清晰地看见思维的过程。思维导图又被称作心智图、概念图,概念图将人们头脑中的思想、概念利用图示方法呈现,将隐形的知识显现,便于思考和交流。这个过程可以将学生抽象难以梳理的思维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加细致的理解所学知识。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一是将所要表达的知识组成网络,网络包括节点、连线,节点代表概念,连线则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将某一主题与其关系运用网状图表示,其中线条上放置不同级别主题的小标题,继而再逐层分成多层线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使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则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维路径,帮助师生互动的认知活动顺利进行,探究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合理,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为高效。
一、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抽象知识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抽象化的知识点,这对不少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会为学生理解与记忆的过程带来麻烦。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采用鼓励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主动参与到知识梳理中,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能合理整理抽象知识,有助于學生的记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必修二《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但是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写出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则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鼓励学生尝试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情节线索,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何为“情景交融”。学生在思维导图的中间位置写上课文的名字,而后衍生出若干线条,写了作者内心的变化,从心神不宁到寂寞,再到舒畅,最后感慨惋惜。同时,学生又用另一种颜色的线条在旁边标注上随着心情变化作者做了什么,分别是离家散步—走小路—欣赏美景—回家。这样学生就会发现,作者将写景和写情结合在一起,让文章变得情景交融。结合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抽象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会有更好的效果。
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导图,是一种能体现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利用思维导图能很好地将主题关键词和与之有关的各级内容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利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理清各种抽象知识之间的关系。
二、还原思维逻辑,经历发现过程
不少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路比较混乱,如若不能及时整理出来,在后期很难针对关键问题给出具有逻辑性的解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使用还原思维逻辑的方式,将自己思考问题的整个过程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就能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发现过程,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思考过程中的问题,并合理调整自己的思维。随着大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而然地运用思维导图整理思路,为今后的学习过程、演讲、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二《阿房宫赋》时,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有不少学生回答说《阿房宫赋》一文展现了阿房宫的美景,学生的理解和文章的主旨有一定的偏差。笔者指导学生尝试用还原思维逻辑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发现过程。学生在绘制还原图时,首先画出了自己对文章前半部分的理解,认为这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外观和内景,展现了阿房宫耗费巨大、规模广阔、楼阁纵横的场景。此时,学生惊愕地发现,自己在此时就武断地对文章的主旨做出了分析,没有在看完全部的内容后再进行整理,导致对文章的深意的理解出现偏差。此时笔者鼓励学生探究文章中抒情议论部分,说说这部分讲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由此发现,这部分讲的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由此学生认识到自己之前的回答比较片面。
还原论的方法指的是将复杂的系统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这部分中一定不能少了应用思维导图这一环节,因为系统关系复杂、分为多个层次,若不能将每个层次整理出思路,就不能了解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的思维变化。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尝试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各个突破,思考在哪一个思考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样才能合理调整,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丰富思维信息,给予视觉冲击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会找到各种信息,但是要运用这些丰富的信息解答问题则有一定的难度。在思维可视化中经常使用信息流程图来展示各种信息,笔者在教学中也常常指导学生运用流程图整理文章的线索,探究文章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性格,并以此来解读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必修二《祝福》这篇课文容量较大,里面有不少内容都值得学生思考。为了让学生先从整体出发,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再进入文章的细部进行研读,笔者在微课课件中展示了学习课文的流程图,让学生明白该如何有条理地阅读课文。首先是阅读整篇课文的内容,获得大致的理解。其次箭头指向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也就是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进行探究,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再一个箭头指向下一步,通过讨论探究了解祥林嫂的死因,了解作者想要揭露什么。最后是拓展思考部分,学生可以对比古今女性的遭遇,思考自己要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图表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该如何有条理地阅读课文,并从中获得信息,在探究人物形象时也会更有条理。
流程图能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学生可以用线条展现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分支结构等,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了解人物的性格发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把脉思维规律,强化系统认知
思维可视化理论还提出了概念图的说法,利用概念图将各种知识和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形成网络图形化表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尝试用概念图展现各种概念,进而把握住自己的思维规律,同时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是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了解如何才能创作一篇优秀的散文。在指导学生思考时,笔者绘制了概念图的一部分,然后让学生填写其中的其他部分。首先在图表的中间写上“散文”,在旁边分别链接上“题材”“修辞”“情感”等若干概念节点,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江南的冬景》后填写文字标注,思考撰写一篇散文要注意哪些内容。如,有学生在“修辞”的旁边标注上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并在上面附上该修辞手法的原理及其产生的效果。在填写了这样一张表格后,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对于如何写好一篇散文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学生在自主创作散文时也能把握住思维规律,思路更加清晰。
在绘制概念图时,笔者引导学生区分节点、链接和各种文字标注,利用层级结构、交叉连接等展现各种复杂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发挥创意,展现头脑风暴。
五、创设记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都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特别是长篇需要背诵的文言文部分。例如《兰亭集序》《赤壁赋》《陈情表》《廉颇蔺相如列传》等都是需要学生全文背诵的课文。从学生心理特点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深刻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心理活动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因而一味地死记硬背只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内在美,将痛苦乏味枯燥的记忆过程转变为轻松愉悦的理解过程,只要深刻理解了文言文内在的含义,背诵也就轻而易举了。对于文言文部分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其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需要课前预习;再经过通篇阅读,分块阅读来深入思考并理解内在含义,让学生自主形成一个概念,教师再将这些概念进行修正和完善,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
思维导图是构建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优秀平台。在这一平台上进行教学,就像是有人在进行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思维可视化的理论,尝试用思维导图、流程图、概念图等展现语文知识,整理文章中的信息,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责任编辑:吕研)
参考文献:
[1]杨金锋.在还原思维中提高思维的品质——以《醉翁亭记》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6(11):19-21.
[2]念扎.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課堂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7(12):27-28.
[3]张光琴.谈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4(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