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18-01-11王学伟宋爽

党政干部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

王学伟 宋爽

[摘 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状况造成了文化落后的假象。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在弄清楚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并利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进行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情怀、气度和精神,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10-0072-05

堅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涉及方法论问题,也涉及相关理论问题。

文化自信的提出,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长达一百多年的“文化自卑”心理的结束,根本改变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贯通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2]。从理论上讲,文化自信的提出,确实具有上述意义。但理论意义要想真正“落地”,还需要经过一番文化建设的努力。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这当然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但这种骄傲和自豪是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的骄傲和自豪。中华民族的文化将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完全依赖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因此,每一个中国人要担当起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心态,更应该是一种推动文化建设、文化进步的使命与担当。

使命让人充满动力,实干才能创造未来。关于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封存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供人瞻仰,也不应该只是历史久远的传奇故事供人述说,而应该是活在现代人的生活里,活在现代人的心灵中,活在现代人的情怀和精神中,活在现代人对未来的价值追求中。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鲜活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才能“醒来”“活起来”,才能称得上具有现代价值。对“醒来”“活起来”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不仅能充实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生活,又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历史支撑。

“文化自信”所谈的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表面上看这是两个问题,但深入地看,这里面至少有四个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如何界定?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如何实现创新性发展?怎样警惕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要辩证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要认真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早已成为学界和社会的共识。问题的关键是有什么具体标准进行评价?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是精华和精髓?

第一,评价标准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是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实际上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曾指出:“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3]对传统文化中可以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现实加以继承和发扬,并赋予新的含义[4]。这都是甄别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的评价标准。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那些能够适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经受实践检验、有助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精神支撑、助力民族复兴、有益世界文明的传统文化即是优秀传统文化[5]。也有学者认为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物体的价值评价有明显的不同,人类有主体需要,但不应该也不能是需要的奴仆,而应该具有节制需要的能力和智慧,因此要超越“需要决定价值”的认识,构建“现代价值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评价,那些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反思现代化弊端、有利于认识“人”的本质的传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6]。

第二,继承和弘扬哪些内容?关于继承和弘扬哪些内容,学界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例如张岂之先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一种列举了核心理念的十二个方面(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7]。最近也有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进行阐释的图书出版[8]。这种罗列式的阐述,确实能让读者较快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罗列的具体内容并不能概括传统文化的全部,如孝亲思想、中庸思想、义利之辨、公私之辨、法治精神、家国情怀等内容。如果读者把这类著作所阐释的“核心思想理念”就当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标准答案”,那么就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产生误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地阐述,他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创新,使中华文化展现出恒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1]。从“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三个方面来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从概念上来说较为周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概括的内容也是这三个方面。《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9]。

对“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的阐述,的确离不开“罗列式”的阐述。整体认识和具体阐释的“完美无缺”,在现实的操作上确实很难做到。最关键的还是要根据评价标准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科学评价。只有进行过一番“精华”“糟粕”的评价之后,才能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什么是“创造性转化”?有学者认为,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利用、扩充、改造和创造性的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10]。

实际上,概念语词就像一个瓶子,不同时代的人们往往会装入新的内容,赋予它新的内涵。赋予新内涵的过程就是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也创造性地在很多“旧瓶”中装进了“新酒”。

例如“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主要是指刘德“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11]。秦朝焚书坑儒之后,很多书籍汉朝初年流传极少,刘德通过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抢救了不少古书。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的内涵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他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和中国革命的世纪运动结合起来,本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的原则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他把这种态度概括为“实事求是”,并进行了创造性的界定,把“实事”创造性地解释为“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把“是”解释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将“求”界定为“研究”[3]。这是典型的创造性转化。

再比如“三大法宝”。我们现在一般谈“三大法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1939年7月9日,毛泽东应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先生之邀,向准备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同学作报告。据《毛泽东年谱》,他在报告中说“送给同学们三个法宝”,即统一战线、游击战争、革命中心的团结[12]。同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再次阐述“三个法宝”,他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3]606

“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封神演义》中的“三件法宝”转化而来。据成仿吾回忆,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的一次演讲中引用小说《封神演义》时说:“当年姜子牙(姜太公)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象、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13]成仿吾的这个回忆与《毛泽东年谱》的记载有一定差异,但并不影响我们对毛泽东创造性转化“三样法宝”的判断。“法宝”这个概念源自佛教,后来被明清小说家广泛使用,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概念名词。《封神演义》中的“三样法宝”,被毛泽东创造性地用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再比如“知行合一”。提起“知行合一”,熟悉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会首先想到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王阳明论知行,是从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人手,但他并没有把“知行合一”上升为一般意义上的认识与实践关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完成了对“知行合一”的创造性转化。《实践论》主要讨论的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他在文章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他看来,只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有新的进步和新的高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多次提到“知行合一”。只有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学术、知识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党性修养”对“慎独”“修身”的创造性转化,“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转化,“和谐社会”“和谐亚洲”“和谐世界”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转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天下大同”“万物一体之仁”的转化,“一带一路”是对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转化,等等。通过这种创造性转化,把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从而指导中华民族历史复兴的伟大实践。

关于“创新性发展”,我们首先需要从概念上进行准确界定。有学者认为,“创造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展、新进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并发展出符合时代特点的表达形式进行传播,从而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10]。这个界定与前面“创造性转化”的界定区别不是很大。如果“创造性转化”侧重于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扩充、拓展、改造和创造性诠释,“创新性发展”则应该侧重于文化发展的“现代表达形式”,即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文化的繁荣兴盛,除了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现代意义的阐释外,还要借助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推广、传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最终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有学者认为,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但目前还不能说我国文化落后也因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可以说中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发生了重大改变,但尚未得到根本改变[15]。这个观点说得不太明确,应该说我国目前比较落后的是文化产业,而不是文化本身。中国传统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就跳出了宗教信仰的束缚,早已完成了西方学者所谓的“启蒙”。中国文化“落后”在哪里呢?不能因为政治、经济、军事的不强大,就断定文化层面的落后。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很多人开始改变对儒家文化的态度。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整个世界都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特色与特征的差异。花木兰的故事是中国的,美国打造出《花木兰》动画电影,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功夫是中国的,熊貓是中国的,美国却打造出《功夫熊猫》动画电影,还连出三部,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德国的学术期刊《应用化学》自2011年至2015年的封面插图中用了很多“中国风”,从“葫芦娃”到瓷器,从“连年有余”到太极图,从万里长城到水墨艺术,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别出心裁的呈现。可见,中国不是文化落后,而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较为落后。

不过这种落后的局面正在逐渐改观。以故宫博物院为例,这几年故宫博物院做了大量的努力,通过文化产业的手段和技术,使得那些躲在玻璃柜中的、藏在仓库中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通过文创产品的研发、VR技术的导览、AI技术的应用、夏令营活动的开展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不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而变得活泼可爱、和蔼可亲起来。再比如河南开封打造《千回大宋》《东京梦华》等实景剧目,讲述开封的历史文化;又比如陕西西安打造《长恨歌》《驼铃传奇》等剧目,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这些都是通过现代化的文化产业手段,向人民群众讲述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深厚而丰富的神韵、情怀、气度和精神。无论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都可以利用这种现代文化产业的手段扩大影响,为实现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文化自信的提出,把传统文化热推向了新的高度。文化虚无主义的声音渐渐微弱,而文化复古主义的调门却越来越高。文化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否定和抛弃,文化复古主义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价值的推崇和复兴。文化虚无主义自20世纪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不绝如缕,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这种思潮也越来越没有市场。不过,文化复古主义似乎越来越有市场。读经热、国学热,成了很多家长争相追捧的教育套餐。很多教育机构也推波助澜,迎合这种需要,开设很多读经的课程,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背诵古代的开蒙读物。有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回应,认为传统文化的复归并不是文化的复古[16]。传统文化的复归,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心态的复归,这是一种文化情感的复归。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传统文化的复归,是为了回应“文化自卑”的时代课题,而不是为了抒发“昨夜星辰”的思古幽情。

另外,还出现了所谓“儒化”思潮。一些推崇儒家文化的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股思潮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一百年历史被证明是失败的,西方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在中国也是行不通的,唯一出路就是“尊孔崇儒”,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一些极端观点还主张“去马归儒”、回归“孔孟道统”,甚至提出确立儒教为国教,要“儒化共产党、儒化中国、儒化社会主义”。这种所谓“儒化”思潮,只能是个别人的“文化旧梦”,旧的社会制度早已土崩瓦解,社会秩序的建构也早已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有学者对这一思潮进行了批驳,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原则是明确的,始终强调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的态度。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取舍,而不能不顾实践和时代的新变化而照搬照用。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以古非今,更不能厚古薄今,要努力实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从而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4]。

综上而言,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兴盛的同时,要特别警惕文化复古思潮的抬头。文化复古主义,表面上看起来是文化自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上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阐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创造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繁荣兴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肥沃土壤和历史支撑。只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突显它的现代价值,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才能坚定起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

[2]王学典.十八大以来儒学变迁之大势[N].中华读书报,2017 -12 -13,(5).

[3]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707.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5]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J].社会科学战线,2017,(8).

[6]王学伟,现代价值观念: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J].中州学刊,2016,(7).

[7]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8]张绍元、李晓慧.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读本[M].北京:言实出版社,2018.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7 - 01/25/content_5163472 .htm.

[10]陈来.“创造性转化”观念的由来和发展[N].中华读书报,2016 -12 -7.

[11][汉]班固.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10.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46-147.

[13]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8.

[14]毛澤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15]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

[16]黄裕生,回归而不复古——建言“传统文化进教材”[N].南方周末,2018-3-8.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