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与热点融合传播初探
2018-01-11林涛
林涛
摘要:在新老媒体眼球争夺战白热化的当下,及时的热点事件追踪让后来者居上;为扭转颓势,传统媒体应该重新认识热点与传统专业媒体的关联,利用自身专业性、权威性、作者资源和读者粘性等新媒体尚欠缺的优势,与热点深度融合,以此为载体,带动新热点的挖掘与传播,找到一条传统媒体在新媒介语境下可持续发展的通路。本刊做了初步尝试,读者关注度和传播效应都有所提高,现结合具体工作实践谈一些体会,抛砖引玉,与同业交流。
关键词:热点;新闻价值;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 (2018) 10 -0127 -03
一、热点与媒体
热点除了本身具有新闻价值外,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媒体的合力造势,深入报道;反过来,热点一旦形成,反而会在一定时段内自带“媒体”属性而独立存在,成为“蹭热”媒体的载体,通过传播过程中形成的话题效益反哺媒体,多数案例都印证了这一点,这是由媒体传播的先天属性决定的,二者历来都是绝配。追热点不是追星,今天谁穿什么了,谁和谁怎么样了,这不是真正的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不值得深入跟踪。热点之所以热得起来,是因为其与有一定规模的特定人群存在真实关联,能引起广泛关注,有深层次价值可以挖掘。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追炒,爆出其真正原香;进而,让好思想观点可以步步扩散,发扬光大,推动实践,让谬误无处遁形,人人喊打,平台的存在价值也就不彰自显了。
二、选题研究
1.选题背景:城市化进程之下的城市病
近十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大跨步前进的十年,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同样,和其他国家一样,我们也遇到了诸多“成长的烦恼”——“城市病”。对此,首都北京率先打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首都副中心”“设立雄安新区”等系列组合拳予以应对;许多省会级城市也对症下药,成效如何,众说纷纭。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深有感触,“堵车”“雾霾”“内涝”“辣眼睛的建筑”“拆迁”问题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连总书记也指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城市病已进入了集中爆发期,城市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设计院的事了,普罗大众皆有话说。这为我们建筑类媒体提供了走进公众视野的契机。我们觉得,为此量身定制一个舆论平台的时机已经成熟,正可以调动一下《建筑设计管理》特有的资源。况且官方也希望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作为观点发声平台,推介相关资源也是媒体对国家和社会应尽之责。
2.组稿选稿
就近两年而言,《建筑设计管理》城镇规划栏目的来稿数量大幅攀升,根本原因就是城市的快速发展暴露出的问题多了,相关研究增多,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以往都是建筑设计类来稿最多,现在却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一期版面96页,一个栏目占比最多不过20%,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稿件刊发是时刻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怎样才称得上有代表性?笔者认为,找出热点事件中有代表性的城市和观点新颖者为上。
第一,城市影响力要足够大,有广泛参考性。
直辖市、省会、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这些城市是国家改革试点的重点对象,常住人口多,区域范围广,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属性繁多,相应带来的城市问题也很突出,相关的研究论述多,适合做范例。来稿中有关于北京城市规划和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有关于厦门植被保护的,有关于兰州城市色彩规划的,也有关于一些大中城市旧城改造的。就城市影响力而言,特大城市应优先考虑。
第二,存在的问题要突出。
这里所说的问题应该是综合而言的,譬如存在外形突兀、饱受争议的大型公建;居住条件差、出行困难,环境水平低,常有雾霾内涝等等,各种问题集于一身,有代表性,城市功能极其紊乱,亟待救治的重症城市。虽说这类城市不在少数,单论问题的迫切程度,还是各有缓急的,需要通过资料收集、比对。
第三,话题性要强,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热点的最显著属性就是屡见“报、端”——包括报刊广电类传统媒体,也包括“两微一端”(指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还应含有“雾霾”“山寨xx”“到xx来看海”“堵车”“拆迁”这类高频词汇,切实与市民生活、生存息息相关,小鲜肉们穿衣戴帽之类的琐事不在其列,这类话题只要得不到彻底解决,当下到未来的一定时期内都难逃公众视线。《建筑设计管理》作为行业传统强媒,做过很多深入报道,假以适当的热点切入去开发选题,于办刊而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显著提高。
综上,选择目标越来越清晰了。“北上广深”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北京连堵车被戏称为全国“首堵”,北京的气候也很具话题性,寒冬腊月,万众盼北风散雾霾的奇观就曾上演,从最快的微博到权威的人民网都有过相关报道。房价最高、教育医疗资源最集中、外来人口众多;奇怪建筑数不胜数,当今的北京已是集大城市病于一身,无论从那个面都能找出反例来;更为重要的是,北京是六朝古都,古建众多,就世界范围来看,她都是历史与现代文明冲突最集中之地,其问题已绝非一国一地的个案,各国学者对此都有过言论,其关注度显而易见。因此,把北京作为命题首选,其社会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于是我们把所有关于城市设计内容的来稿汇总到一处,按图索骥,筛选出关于北京城市规划方面的稿件,并以作者研究方向為参考,经过比对筛选,最终敲定在2017年第10期刊发《开创北京城市规划新局面》一文(本文作者杨德春系邯郸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是邯郸及京津翼地方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文章具体内容详见2017年第10期第58—62页)。
3.文章的话题性
这篇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文章有哪些特点,通俗地说就是究竟“热”在哪儿?笔者从文章背景、形式和内容三方面进行剖析。
第一,本文始于热点事件——北京的“城市病”。
说起当下最牛的城市、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怎么来的?就是为北京城市病开出的一剂猛药,是非首都功能输出的产物,是不是热得发烫?其实,北京城市定位问题应该说早在建国初期就是焦点,当时有领导说要工业立国,在此树满烟囱,梁思成为此曾泪洒老城墙。2003年三联书店曾出版《城记》一书,号称“一部北京老城的死亡档案”,作者新华社记者王军用详实的史料记录了北京老城在发展进程中的衰亡历程,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该书在京东建筑类图书销量榜上高居不下;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扭转,时至今日,仍然在发酵,其可谓“史上最长寿的热点”。北京定位模糊,交通、居住、入学,甚至呼吸都是话题,总让一个媒体人有开专栏的冲动。作为各大主流媒体头版的常客,用百度搜索“北京城市病”,有近240万个搜索结果,其首页都新浪、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这种头部媒体,其问题严重性、受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开创北京城市规划新局面》一文就是在此大背景下慎思之作,也可以说是为北京城市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
第二,“驳论”形式凸显文章争鸣意味。
《北京青年报》刊登了《市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建议——未来北京空间布局应有三个圈》,建议未来北京通州做行政副中心,大兴区作为公共服务副中心承接医疗、商务、教育等功能。对此一直有研究的杨德春教授一上来就开宗明义,明确反对——不以为然,文章的驳斥意味马上跃然于纸上,《开创北京城市规划新局面》开篇就反问道:“老百姓看病总不能去大兴吧?买东西、上学呢……这样所谓的公共服务副中心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对北京副中心设置问题,后者认为需要用更开放的视野、历史的眼光去规划,而不能只局限于周边狭小地区。二者争锋相对,在媒体上展开“口水大战”,让城市规划问题瞬间升级,今天看来这场争论对的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是有正面意义的。这让人不禁想起了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当时胡适倡导白话文,在《新青年》发《文学改良刍议》,鲁迅撰《狂人日记》声援,林纾在《新申报》《公言报》攻击新文化运动,媒体的力推最终不是带来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吗?
第三,文章用主要篇幅探讨梁思成关于北京城市规划思想的不合理性。
该文中除了提到连玉明院长外,还提到了近代建筑宗师级人物——梁思成,并用主要篇幅探讨了他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梁陈方案”。梁思成家族乃近现代中国名门望族,圈内圈外其人其事流传甚广,其当年力主保护城墙和北京老城区的旧事就是其中之一,北京的城市問题一出,媒体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他。这次杨德春教授反其道而行之,在文章中将此升级为质疑“梁陈方案”合理性议题,并且首次涉及了梁思成关于北京城规划的设想与日伪时期日方专家方案的渊源;接二连三的新观点让读者耳目一新,更使梁思成的拥趸们错愕不已,他们开始反击、反思,步入了独立思考的轨道,可以说在建筑界掀起了一次不小的思想启蒙浪潮。
三、结语
文章发出以来,反响褒贬不一。有人直言观点哗众取宠,在城市发展的大情景下不合时宜,对梁思成大师的刻薄也多有不敬;也有读者对难得的异见倍加呵护,对一个媒体真正应有的态度表达了敬意,并建言多多益善。这些褒扬与批评我们都视为对《建筑设计管理》的关注和支持,管理学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抱怨的才是忠实的顾客”,对此笔者也深以为然,批评只不过是读者在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对我们的支持而已,我们统统照单收下。随后文章在杂志公众号上也做了跟进分发,我们希望能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反馈来改进选题选稿机制,提升版看质量。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推动作用下,内容流向有愈发集中的趋势,热点的传播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报刊纸媒不甘人后,但不能人云亦云,丧失自我,而要找准角度,表明态度,让我们的每一张新闻纸都更有厚度和温度。显示屏冰冷迅捷,一瞥而过,希望在读者眼里,我们有别于此,不仅仅只是一道流光……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两微一端[EB/OL].https://baike.baidu. com/item/% E4% B8% A4% E5% BE%AE% E4% B8% 80% E7% AB% AF.
[2]喻国明,宋美杰,中国传媒业:发展状况、热点聚焦与未来走势[J].编辑之友,2011(2).
[3] 曹岷.霍尔文化研究理论视阈下网络热词与主流媒体话语互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6.
[4]邓莉华.从热点传播看网络媒体的新闻生产[J].出版广角,2017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