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弘扬
2018-01-11吴万毅
吴万毅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重要性;缺失原因;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2—0057—01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如何转变、课程目标怎样达成、课程任务如何安排,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无论以何种观点看待语文教学,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语文学科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同语文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笔者认为,如何将人文精神落实在语文教学中,是当前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重视“人文精神”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应该是:第一,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但要体会汉字、成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还要从内涵深处追究原因。这个思考后的认识,是人文精神获得的必经之路。二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批判标准化,追分目的单一化,容易使学生过于呆板、单一地思考和认识世界。只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从教学实践看,笔者认为传统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原因有这样几个。
1. 教师所具备的素质不够。有的语文教师在知识储备方面有所欠缺,不能较好地对人文精神进行传递。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一个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充足的知识储备能给教师崭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样的素养最终会形成一种教师气质,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增长他们对事物的见识、见解。
2. 缺乏对学生人文个性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后的备课以及课上的教学中往往给出对于某个问题指向性的思维,但这样的思维的获得对学生来说极具局限性。对此,教师应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进行归类梳理,让不同个性、不同认知的学生有独立的思考和总结,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文章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强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3. 文化人格构成上的缺陷。刘国正先生指出:“语言不仅能表达思想,酝酿感情,还能体现作者的个性和品德。”现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很少有汉语言的人文价值的发表和声明。使用者也被压抑了个性,从而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单一化,久而久之,语文教育只能培养出有知识没有智慧、有目标没有信仰、有欲望没有理想的学生。
三、语文教师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弘扬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要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语文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身为语文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尽量避免教师设计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回答标准答案这种模式,应当采用访谈的方式,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通过交流、沟通,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使学生自己认识,自己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全方位提高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孔乙己》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小说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深意?在大范围的逻辑思维下,学生往往会体会到文章的蹊跷之处,能够增加阅读的兴趣,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要善于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知道分段落、看结构、说主题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课文所表达的内涵,从而实现教育意义。语文不是呆板地教学,而是灵活地运用问题。伏尔泰说,自然需要解释,而人只能理解。學生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鲜活的生命力,他们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力、真实情感、知识经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对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文精神”将会决定一个人以后的人生境界与胸襟,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