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香熏陶的岁月

2018-01-11邓宇君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理令人讲台

邓宇君

先阅其文而知其人,后知其人而懂其文。我在年少轻狂时与不惑之年的老师相遇,若是没有机会邂逅这篇文章,我对老师的评价定是不够全面的。那是讲台上的教书人,意味着执教经验丰富,令人尊敬而有距离感。直到遇到这些文字,我与老师的距离仿佛瞬时拉近,就好像能坐下来讨论童年,追忆往事一般。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鲜有孩子能真正理解母亲年轻时也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一事,类似地,很少会有学生去想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他们会有怎样的童年。然而,就算只读文章的前半部分,也能穿过时光,看到一个亲近自然、感念亲情的少年形象。让我们独生子女一代甚为羡慕的就是那份兄弟姐妹之情,彼此照拂,相互懂得。会因为弟弟妹妹的唠叨而铭记而节俭,会因为哥哥姐姐的叮嘱而纠正而成长。或许有过贫穷,或许有过摩擦,但那些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独家记忆,成为了心里轻拿轻放的贵重物品。我甚至看到了罗平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看到了奔跑的少年和洋溢的笑脸。

最令人叹息的莫过于不想长大的心偏偏遇上了岁月年轮不停地更迭。人生五味,总有一段是酸涩的。不得不令人感叹,不同年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煩恼,可相似的是,有过酸涩滋味的年华往往被称作青春。看到老师的青春,似乎在不断地奔波,变换环境,遇到新人,一遍遍去熟悉适应,去交朋友和克服孤独。我想,对老师的情感除了敬意更多了一些佩服。佩服那份敢于从头再来的勇气,佩服那颗在更迭中没有遗失的初心,佩服那股温情脉脉的执着劲儿。几乎可以说,在众多排解孤独的方式中,老师选择了我最喜欢和看好的一种。读书,以书为友,需要的是一种“虽千万人而吾独往矣”的勇气吧,更何况是在那样容易叛逆的年纪。

然而,通读全文,我几乎都要喊出声来:“这样的童年,这样的青春,要是不做语文老师,何其可惜!”当然,我无法评说生活本身的艰辛。且说我从文字里感受到的那一份善感多思和匠人精神。我想,在老师的童年里有一段关于罗平县(有“鸡鸣三省”之称)的记忆是很幸运的。那是辽阔的油菜花田,是质朴的人和最本真的土地。在童年时就懂得亲近自然、尊重自然是受用一生的财富。因为在我看来,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喜怒哀乐都取决于此,文学中超过半数的创作都来源于此。再说大理,所谓古城,那必然有其厚重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青年时遇见大理——所谓“文青的发源地”。在年轻时去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是需要文化熏陶的,甚至可以说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时期才能成长为这样的人才。而大理很适合遇见文字,创作文字。兜兜转转,无论是回到曲靖还是来到昆明,我想对于老师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在这里,完成身份转换,为人师表,去追寻自己爱的事业,或者去改变一群人的命运,又是另一份的幸福。

最后要说的是,或许地点变了,或许身份改了,可是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一份不曾改变的初心和令人佩服的坚持。作为学生,倍感汗颜,老师接触书籍之早,接触范围之广,令人惊讶。和自己一对比就会发现,当自己抱怨没时间看书,或是受周遭环境影响而无法静心时,老师却可以——就在我认为的,最不可能心无旁骛的年纪。从《红楼梦》到《飘》,从金庸到三毛,从文学书籍到戏剧电影,内容逐步深入,形式逐渐多样。从学生的角度,我甚至可以在课堂上感受到老师的教学方式所受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影响。无论最初是因为什么而接触书籍,至少在我看来,长年累月,阅读已经成为了老师不忍放弃的习惯。不同的书籍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老师的生命历程中,必然留下或深或浅的烙印,影响着老师自己,现在也潜移默化改变着他的学生。于我而言,我甚至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在我还有机会改变未来命运的时光里,多去阅读和积淀,多去走路和看世界,多去感受那份文化底蕴和艺术文明。

老师接触粉笔之早,那是和讲台有缘。老师接触名著之早,那是和语文有缘。正所谓“知其人而懂其文”。与老师三年的缘分,让我越发懂得字里行间的那份细腻和用心。是啊,能听得出四时雨声变化的人,心中有丘壑而不忽略门前花开的人,自会带上一份令人尊敬的亲和力。我想,老师所说“我爱教语文,我爱当老师!”一定不是酒后诳语而是肺腑之言!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理令人讲台
做梦都要去大理
爱在讲台
大理好风吹
令人惊喜的均衡与成熟 B&W Formation Bar/Bass
想念大理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在那个令人心跳的晚上
讲台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令人匪夷所思的《公平竞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