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通督穴位贴敷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颈源性眩晕
2018-01-11李松
李 松
(北京燕化医院,北京 102500)
调经通督穴位贴敷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颈源性眩晕
李 松
(北京燕化医院,北京 10250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超短波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二者联合应用的作用机制及意义。方法选取92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颈椎推拿和口服眩晕宁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配合超短波疗法,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于2个疗程后观察颈性眩晕的相关改善情况,分析2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DHI评分、VAS评分及TCD(Vp、Vd)变化情况,评估其疗效,随访分析3个月后复发率。结果2组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P均<0.05),尤以治疗组评分增加为明显(P均<0.05);2组DHI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均<0.05),尤以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P均<0.05);2组Vp、Vd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3个月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经通督穴位贴敷配合超短波二法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的相关症状,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调经通督;穴位贴敷;超短波;颈源性眩晕
颈源性眩晕属中医“眩晕”“头痛”“痹证”范畴,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实者风阳上扰和痰浊上蒙[1]。临床以眩晕、颈肩痛、头痛及随体位改变而症状加重等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将其归为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发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2]。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多采用颈部推拿、针刺、牵引等方法,然而部分患者经治疗后虽症状缓解,但在康复中或康复后复发率仍很高。2015年1—8月笔者从眩晕的中医基本病因病机出发,以穴位贴敷法结合超短波物理疗法,以调经通督为原则,采用穴位贴敷法联合应用超短波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上述时期在北京燕化医院中医科就诊颈性眩晕患者92例,均经过临床辨证分型及颈椎MRI、TCD等检查确诊。患者均以眩晕为主要表现,伴有明显颈肩痛、头痛及随体位改变而症状加重的表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33~70岁,平均56岁;病程5 d~3年。对照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28~70岁,平均55岁;病程7d~3年。
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诊断及纳入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中颈性眩晕的诊断:①有猝倒史;②旋颈征阳性;③X射线片有异常所见;④多伴交感神经症状。
1.2.2中医证候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眩晕症分型标准。①痰湿阻络: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②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③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④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符合以上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标准者,即可确诊。
1.2.3病例排除标准 ①治疗期间依从性差、间断治疗的患者。②体内置有金属的患者。③合并颈椎椎体骨折及颈椎部囊肿、肿瘤患者。④孕期、哺乳期妇女患者。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病患者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⑥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⑦除外椎动脉V1、V3段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⑧颈肩背部皮肤破损患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颈椎推拿为主配合口服眩晕宁片治疗。颈椎推拿以拿、捏、揉、拇指平推及点按颈部夹脊、肩井、四神聪、风池、风府、太阳等穴为主,以局部酸胀为度,舒筋活络并促进血运,以缓解颈肩等部肌肉紧张度,缓解疼痛和头晕症状。口服眩晕宁片以健脾利湿、滋肾平肝为本,其升清降浊从而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颈部推拿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10 d为1个疗程;眩晕宁片(三金制药)3片/次口服,3次/d,连续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从中医补虚泻实机制出发,以调经通督为原则,以平肝熄风、祛痰补虚为辨证要点,给予穴位贴敷疗法配合超短波物理治疗。选穴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为主,包括昆仑、天柱、风池、阳白、大椎、风府、腰阳关7个穴位。药物选配:将半夏15 g、天麻15 g、川芎15 g、赤芍15 g、制附子10 g、细辛5 g,以上6种药物按比例配置研成粉状,装入容器内,备用。贴敷材料的制作:选择直径为15 mm的无纺布胶贴作为贴敷材料,胶贴中央为圆形防渗膜,周边为不干胶涂层,防渗膜边缘粘有2 mm高凹槽,以固定药膏为用,穴位贴防渗膜面覆盖薄塑料,使用时将此薄塑料撕下即可进行贴敷。贴敷工具的制作:取2.5 mL的一次性注射器,去掉针头,沿注射器“0”刻度线用剪刀剪断,使注射器前面为开放通透状,将注射器内的推杆前端皮塞从基底部削平[4],后将其重新插入开放式针筒内,备用。穴位贴的制作:将小块儿生姜用榨汁机制成鲜姜汁,把鲜姜汁与制作好的粉状中药于容器内用小勺均匀搅拌调和;向后抽注射器活塞,使其前端留有10 mm空间,将注射器前端对准调制好的药膏下压数次,使药膏压入10 mm针筒内;轻推注射器推杆,将针筒内的药膏推到备好的胶贴防渗膜下凹槽里,即制作完成一个穴位贴。贴敷方法:用75%乙醇对穴位皮肤消毒,将制好的穴位贴撕掉贴膜,平整贴于穴位部,周边压好贴牢皮肤即可。穴位贴敷每日1次,每次6~8 h,连续10 d为1个疗程。超短波(型号DL-C-BⅡ)治疗,嘱患者卧床,除去身上金属物品,取适合体位,将电极置于颈肩部,预热电极,再调至治疗档,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剂量,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状态,如患者出现心慌、过热等不良状况,应停止治疗。超短波每次15 min,连续10 d为1个疗程。
1.4观察项目 ①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5]对颈性眩晕状况和功能状况进行评估,其评分满分为30分,从眩晕(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共16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和社会状况(4分)5个方面进行评估,状况越差分数越少。②通过眩晕残障量表(DHI)[6]以问卷调查方式,整体评估治疗前后眩晕情况的变化程度,DHI评分共10个问题满分为40分,病情越严重分数越高。③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8]评估其治疗前后疼痛变化程度,VAS评分为0~10分,以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8分为差,痛感越强分数越高。④检测治疗前疗后TCD中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末期血流速度(Vd)的变化情况。临床疗效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评价临床疗效。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体征积分减少≥60%,且<9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且<6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后2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DHI问卷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DHI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DHI问卷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VAS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VAS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2组治疗前后VA、BA的Vp比较 治疗后2组VA和BA的Vp均明显增快(P均<0.05),且治疗组Vp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VA、BA的Vp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2组治疗前后VA、BA的vd比较 治疗后2组VA和BA的Vd均明显增快(P均<0.05),且治疗组Vd均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后VA、BA的vd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6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6。
表6 2组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72组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组随访43例,复发5例,复发率11.6%;对照组随访44例,复发16例,复发率36.3%。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总统一身阳气,瘀与虚皆使督脉之气受阻,清阳之气不升,故见头晕头痛,项背强痛。选大椎发挥其解表散寒祛风之功,解其头项强痛;风府通利机关、祛风开窍,解颈痛项强及眩晕;腰阳关强腰补肾、调经通络,对血虚肾虚导致的眩晕和头痛具有良好的效果。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其经上额交巅络脑,故瘀邪之气随经上逆则见头痛头晕及项背痛。昆仑穴舒筋活络、清利头目,缓解目眩头痛项强;天柱疏风清头、通经活络,亦治头晕痛及项背痛。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达额,故肝阳化风、胆瘀化火易循本经上扰,其经气不利则发眩晕头痛。阳白穴可清利头目,治头痛目眩;风池穴清脑通经,亦可定眩止痛。“无痰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在药物选择方面,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祛风止痛,二者合用可有效缓解脾虚痰湿及肝阳化风引起的眩晕;方向平等[9]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梅尼埃病患者42例,总有效率达95.2%。川芎行气祛风活血,赤芍行气活血止痛,联合半夏、天麻四者合用,对半夏、天麻具有较强的辅佐作用,对肝阳、痰浊及瘀阻脑络等瘀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王净净等[10]用眩晕定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性眩晕,其治疗组总疗效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方中活血行气药即含川芎、赤芍等。制附子补火助阳,细辛通窍止痛,二者合用对肝肾阴虚引起的眩晕具有良好功效,对于气虚血瘀导致的头痛及颈项痛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超短波具有方向性强、能量集中、穿透力强三大特点。超短波通过电容电极输出能量,在高频电场的作用下,使病变部位的分子和离子在其平行位置振动并互相摩擦而产生热效应,其可使血管持久扩张,血运加快,有利于血液对局部组织的滋养及炎症水肿的吸收,可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头痛。刘敏娟等[11]利用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膝骨关节炎50例,其总有效率达到96.1%;何爽等[12]利用超短波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3例(A组),采用西比林口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2例(B组),结果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瘀和虚为辨证要点,以调经通督为原则,采用穴位贴敷法配合超短波物理疗法,可使药物充分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盛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针对颈性眩晕及相关症状,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超短波的应用,更有利于促进椎基底血运及局部炎症的消散,营养病变部组织神经,加强局部病变组织有氧代谢,可有效地改善眩晕的症状,对颈项强直及头痛等有明显效果[13]。二者联合应用,对改善眩晕的程度、频度、持续时间及改善日常工作状况具有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2组DHI评分均显著减少,且治疗组减少更明显;2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2组VA和BA的Vp、Vd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3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以调经通督为原则,穴位贴敷法配合超短波疗法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的各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状况,对颈源性眩晕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复发率较低,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7
[2] Wrisley D,Sparto P,Whitney S,et al. Cervicogenic dizziness: a review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J Orthop Sports Physic Ther,2000,30(12):755-766
[3] 孙宇.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6):472-476
[4] 杨宗云,付燕. 应用一次性注射器制作穴帖中药饼[J]. 护理学杂志,2009,24(7):3
[5] 王楚怀,卓大宏.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6] Jacobson GP,Newman C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J]. Areh Otolaryngol-Head Neck Surg,1990,116(4):424-427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5
[8] Snow S,Kirwan JR. Visual Analogue Scales a source of error[J]. Ann Rheum Dis,1988,47(6):526
[9] 方向平,杨忠山.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梅尼埃病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3):212-213
[10] 王净净,潘向军,黄云峰. 眩晕定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性眩晕30例临床研究[J]. 中医药导报,2006,13(3):5-8
[11] 刘敏娟,王魁,杨定荣,等.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膝骨关节炎50例疗效观察[J]. 天津中医药,2011,12(28):469-471
[12] 何爽,骆钧梵. 超短波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4(16):100-102
[13] 崔豫. 超短波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60-61
10.3969/j.issn.1008-8849.2018.01.025
R681.55
B
1008-8849(2018)01-0085-04
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