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奈山记
2018-01-11格桑亚西
文 | 格桑亚西
一
中东时间凌晨4点,滴水成冰的山顶,我蜷缩在贝都因人的毯子里,居然睡了一觉。
不是无偿,但价格公道。
很宽大的一条毛毯,满满都是骆驼的气息,把我从头包裹到脚。没有限定租赁时间,要价30埃及镑,按照当天汇率——1美元等于17埃及镑换算,不到2美元,差不多12元人民币。
没有漫天要价,就是雪中送炭,可见对生存在沙漠旷野、高坐于骆驼峰背的淳朴民族,金钱利诱作用有限,他们的天性中,依旧散发着高贵与温暖。
登山沿途,有几处他们设置的石头房屋,用作歇脚和供应茶饮。
荒漠本来干燥,而在完全由石头、黏土构造的大山上,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无异于甘霖。在这里,所有饮用水的送达完全依赖人畜的力量,但即使靠近顶峰,矿泉水、饮料、滚烫红茶的价格,也只是比城镇商铺里的稍贵。
他们并不叫卖,只是默然守着,点一盏灯,供你自选,照你上路。
那些牵骆驼的,或等在布满碎石的路边,或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
没有热情推销、反复纠缠,他们等待你的主动,等待脚力不济或好奇的客人。
包括圣凯瑟琳修道院在内方圆4350平方公里都属保护区范围,核心地带进入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没有理所当然的门票,在入门时有荷枪实弹的士兵仔细进行安检,除了必须配备的当地贝都因向导,没有额外的花销。
这是座很安静的山,也是座很质朴的山。
在《圣经·旧约》记载以前,它是这样;记载过后很多年,还是这样。
山以山本来的面貌兀立着。
酷似月球和火星的地表:干旱、静谧、砾石遍布。几千年过去,来这里的人不计其数。也有战争,最近的一次是1967年的“六日战争”,这里被以色列占领,1979年才归还埃及。但是它受到的扰动,无论是从人文还是地理角度去考量,都微乎其微。
有路,但不是刻意铺设的,一米左右的宽度,浮土松软,有的路段要淹没鞋面。路边断断续续有乱石垒砌的矮墙。接近登顶,是七八十度的陡峭台阶,两边没有设置扶手铁链,人们手足并用,奋力攀登。
率性、朴拙,原汁原味。我和数千年来所有的前辈一样,以登山原本的方式登山,自然而然,累并且快乐。
二
这一夜,我是逶迤队伍中唯一的中国面孔。
元宵节后,月色正皎洁。
向导手指高远处,我抬眼望去,在缀有疏星的天幕衬托下,朦胧显现出一仞孤峰。
那是目标,会当登临的绝顶。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心中跳出这样的诗句。
这样的句子,在有月亮的晚上常会涌现,但是这次不同,这里的古人也有特指。
因为这山不是普通的山,它地处古埃及西奈半岛,记载于《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中。
“古人”不再泛指,说的是受神启示,引领犹太民族挣脱埃及法老奴役,徒涉红海,取道西奈荒漠,辗转回归流淌着奶和蜜的故土迦南(今以色列约旦河谷新月形地带,濒临死海),过上自由生活的那个人。
他是摩西,犹太民族杰出的领袖、先知。他活了120岁,人生以40年为限,划分为3个阶段。
40岁前,他是埃及公主娇惯的养子,在王宫里过着优渥的生活。那时的埃及是文明强大的国家,神庙庄严,城堡巍峨,巨大的宫室里绘满鲜艳的神像。
40岁后,他是隐姓埋名的逃犯,浪迹于西奈山麓的旷野,娶妻生子,替岳丈牧羊,过着不求闻达、自给自足的生活。他并不知道身负的使命,以为自己从此就是一个寻常牧人,生于尼罗河畔,老死西奈山谷,和千万人一般,听天由命,默默无闻。
直到上帝通过一束燃烧却并不毁灭的荆棘,向摩西展示自身的存在,并且不由分说地向他诏告了神圣并且艰辛的使命。
摩西百般推脱,找了好多借口。
诸如养家糊口、年迈(已经80岁高龄)、没有文凭、天资不足……但是人终究拗不过神,中国先哲们也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说辞。
《出埃及记》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包装在神性的外表下面,其内核是人类求自由、谋幸福的不朽故事。
试想,3000多年前,200多万人因受天灾要挟,一夜之间举族离开他们已经生活了400多年的埃及,离开肥美平坦的尼罗河谷,扶老携幼,赶着他们的牛羊,带着不多的家当,还有他们惊骇的埃及主人仓促中给予的金银器皿,抬着先祖约瑟的骸骨,浩浩荡荡地走向黄沙漫漫的西奈半岛。前有红海阻隔,后有反悔的法老派出的追兵,食物、淡水都成问题,队伍内部意见也并不统一。
这是惊天泣鬼的大事件,难怪《圣经》中要反复记载,近百年来,一再成为影视题材,被翻来覆去地演绎,其中不乏经典。
再说摩西,即便在接受使命以后,作为人子的他,也并非从此就一以贯之、坚定不移。40年的回归旅程太过漫长,推诿、迷失、动摇、怀疑如影随形。人们更因路途艰辛与前景渺茫而忧虑重重,有人抱怨食物单调,饮水苦涩;有人怀念过去几百年做稳了奴隶的日子,责怪摩西领他们走上不归路;有人不相信上帝的唯一性,铸造黄金牛犊,作为崇拜的神明。
上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就在人心浮动的紧要关口,神灵再次指引摩西攀上西奈山顶。在那里,整整40天,摩西替族人求情并最终得到谅解。上帝和摩西立约救赎人类,也要求人类必须谨遵十条法律。
这便是著名的“十诫”——犹太法典的伟大雏形,犹太民族也从兹伊始,守承诺,重信誉,遵奉“十诫”至今。
西奈山从此有了“摩西山”的美名,被誉为“旷野里的宝石”。
摩西怀抱“十诫”,信心满满地步下山来。他集合支持自己的族人,捣碎金牛,铁腕镇乱,据说一共击杀了3000人,可见其强硬与酷烈。然而若非如此,民族将分崩离析,自由也将遥遥无期。
自由从来昂贵,通往解放的道路曲折艰辛,代价往往就是血流成河。凝聚起分属12个支系的以色列人,建立一个属于自己族群的强大国家,是获得自由的可靠保障。关于这一点,几千年后,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暗黑绝望的深夜,在如今的特拉维夫井然有序的街头,摩西的后裔们一定体会深刻。
记载中的荆棘燃烧处,现在是圣凯瑟琳修道院,就在西奈山下,是登山的起始点,全世界信众朝圣的重要去处。
1844年,在修道院引火的废纸堆里,发现了距今1600年的“西奈山抄本”,它是最古老的完整版《圣经》,经过修复,保存在大英图书馆。
三
摩西最后的归宿,有着悲剧的成分。
《圣经·旧约》记载,迦南已经在望,成功指日可待的时候,民众再次为缺水而生怨言,神命摩西吩咐磐石出水。年近120岁的摩西依然体魄强健,目光明亮。这一次,他没有遵循命令轻言细语地吩咐,而是急躁地用他的杖重重敲打磐石。
磐石流出清水,神却责备摩西,怪他没有不折不扣地遵从其意旨。
神命令摩西登上尼波山,在山上指示迦南给摩西看,却不允许他进入。上帝最终没有给他发放“入境签证”。
在眺望了美好的应许之地后,摩西死在山上,被就地埋葬。史载,是在公元前1237年。至今,仍然有笃信此说的考古学家在寻找他的坟墓。
至此,第一代走出埃及的犹太人已凋零殆尽,而能够趟过约旦河回归故里的,全都是40年颠沛中在旷野里出生的新新人类,脱胎换骨的他们将要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度,彻底摆脱掉世代为奴的所有印记。
这是上帝的意志。他老人家没有形体,不能触摸,却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有时还特别的小气。
四
我此次登山也依据几千年的传统。
夜里一点出发,月光照亮前路。回头观望,盘旋蜿蜒的山道上,有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闪烁,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旅行者。
这山早已是全世界几大宗教共同的圣山,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心中怀有同样的目标:会当凌绝顶,迎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
当然辛苦。夜晚的空气冰凉干燥,道路崎岖,路面松软,行走吃力不说,尖锐的石片还常常硌痛双脚。
海拔不过2285米,不算太高。然而这是西奈半岛,起点海拔可能低于海平面。它的2285米,是没有任何折扣的绝对尺度。
山道一共两条,都有非常形象的名字。
里程较短、多是竖直陡峭石头台阶的,叫“忏悔之路”,共有3750级,由就地取材、简单切割的粗粝岩石铺就,在距离山顶还剩下750级的“以利亚”盆地,与另外一条道路汇合。
迂回平缓、距离较长,可以行走骆驼、骡马的,直接就称为“骆驼之路”。
这条路上分布有饮水和食物补给点,可以选乘骆驼直达“以利亚”盆地。有过往的撒哈拉沙漠旅行经验,我知道长时间骑骆驼,走这样起伏颠簸的山路,表面上浪漫,却实在不是一种享受。
为了安全,这个晚上,所有人走的都是“骆驼之路”。
开始很轻松,大伙儿彼此招呼,有说有笑,他们对“洋面孔”的我很好奇,常来寒暄两句,表达友善,传递友谊,也有直接说出对中国的向往和期许的。
一个小时后,激情开始消退,身体渐渐疲乏,人群沉默下来,只听到粗重的喘息声。而山顶,还只是月光下遥远模糊的一个影子。
远远的山下有灯光,是一些散落谷底的贝都因村落。更远些的是修道院,我们今夜的出发点。
大约两小时后,大部分人抵达了“以利亚”盆地。
同行的开罗胖女孩选择放弃,向导留下陪她。我和巴西青年继续前进,好在路只有一条,剩下的全是台阶,手脚并用着,往上走就成。
又是将近一个小时,几幢石头建筑出现在眼前,不大的平台上晃动着人影。
这是山顶。
五
我在各种语言的欢呼声中醒来,从骆驼味道浓烈的毯子里探出头。
风依旧凛冽,起伏的山峦被染成橘红色。
绚烂,壮美,凝重,静穆。
这是千万年来,西奈山一个平凡又绝不普通的日出。
我终于登上西奈山顶,见到每天都在更新的太阳,把父辈的讲述和神往,变成眼前色泽明丽的现实。
这应该也是摩西当年见过的,一模一样的情景。
但是今天早晨,上帝态度温和,完全没有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