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唤醒青少年生命的教育
2018-01-11韩童李宝国
韩童?李宝国
摘要:青少年生命的全面发展关乎民族未来,国家命运。青少年缺乏生命意识,生命全面发展问题就无从得以解决。而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生命体验。导致青少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校园暴力的威胁,因此必须唤醒青少年生命意识,保障其生命全面发展。而生命的唤醒需要体验,体验来自实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最具有实践性的当属体育课。要唤醒青少年生命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必须回归体育课堂,从体育教学中寻求“良药”。
关键词:体育课;体验;唤醒;生命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生命的全面发展与民族未来,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生命发展问题,但青少年生命的全面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挑战。青少年体质下降,自然生命被忽视;自杀游戏“蓝鲸”的盛行是对青少年社会生命的践踏;近些年来校园暴力案件屡禁不止,是青少年对社会生命的伤害;青少年之所以会发生吸毒,滥交,赌博,酗酒等不良犯罪行为,是精神生命一度被忽视的结果。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体育课作为青少年广泛喜爱的实践课,是唤醒青少年生命的重要途径。青少年从体育课上不仅可以习得运动技能,同时将其生命唤醒。在呼吁公众生命意识觉醒的今天,要唤醒青少年生命,促进青少年健康,必须回归体育课堂,从体育教学中寻求“良药”。
一、生命:无法逃避的话题
(一)生命教育:推动生命健康的东风
生命,一直是崇高的。不论是孔子在《周易·系辞下》所道“天地之大德曰生”还是荀子在《荀子·非相》所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都将人的生命置于崇高地位。自古以来,对于生命的追求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努力,王侯将相为求长生,寻仙炼丹孜孜不倦;华佗观五兽(虎、鹿、熊、猿、鹤)而创“五禽戏”;道家为求阴阳平衡,天人合一而创“太极拳”。
生命教育的诞生,就是为解决青少年不尊重生命行为。1968年美国作家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为解决青少年酗酒、吸毒、滥交等无视生命的行为而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概念。随后,澳大利亚创办世界上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生命教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兴盛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为解决青少年校園暴力,自杀等问题开始了对生命教育的探索。21世纪初,辽宁和上海为了预防青少年问题,青少年生命教育走入校园。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生活”“重视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并把它与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相提并论”[1]更是将生命教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是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2]就必须以生命意义教育为重点,与多种学科融会贯通,让生命教育扎根基础教育,真正为提高青少年生命质量服务。
(二)体育:促进生命健康的法宝
我国“体育”一词属于舶来品,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スポーツ”一词。可以理解为“身体的教育”、“体教”、“身教”,其本质是个体通过身体活动认识、肯定和塑造自己的一种独特方式。[3]我国的体育活动产生于日常的生产劳作,在农耕时期与祭祀,巫医相互融合。是古代先民对于自身身体的一个认识和开发过程。西周后,士大夫贵族极力推崇“六艺”的学习,其中“御”“射”的学习就是利用体育来增加君子之道的理解,促使体与德相融合。古里奥尼斯称:“古典希腊教育三大支柱:知识、艺术和体育”[4],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肩负着塑造完整的人的重要使命。通过走、跑、跳、投、掷等达到对青少年耐力、爆发力、柔韧、平衡、反应力等能力的锻炼,使青少年拥有更健康的体魄与活力投入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并且通过学习掌握一至两种运动技能,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
人的健康体魄对自身生命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毛泽东同志曾在《体育之研究》中谈到“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没有健康,野蛮的体魄,是无法获得精神层次的最高文明,生命健康的促进更是空中楼阁。所以,欲促进生命健康,必须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欲野蛮体魄,必须提高体育活动意识与能力,这就必须回归体育课堂,通过体育教学来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综合素养,提升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实现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生命的全面唤醒
(一)自然生命的唤醒
自然生命,通俗来讲就是肉体生命,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承载着人的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都应该爱惜。正如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所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
信息时代,互联网的不良信息伤害着青少年生命。2017年年初,一款名为蓝鲸的死亡游戏通过网络交友平台悄然传入中国,唆使游戏参与者,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煽动用自杀了结生命。而参与这一游戏的主要群体就是10—14岁的青少年,最可怕的是此游戏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大。我们通过批判网络来表达愤怒,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自身是否将生命的真谛传授给他们,反思我们的课堂教育是否将他们的生命之火点燃。
青少年最多只能从语言层次理解生命,我们得让他们去感受身体,感受灵魂,感受生命。而最直接的感受是来自体育课的,“体育教育是人的动态的生命教育,是直接的生命现象,从本质上更接近于生命活动规律。因此,体育可以起到挑动生命的激情,激发生命的灵感,感受生命的乐趣和功效。”[5]青少年通过体育技能的传授、练习、游戏中感知生命的律动,通过身体的功能的开发、使用过程中发掘自身生命,为自身生命所展现的能力而着迷。生命的激情在课堂竞赛中被激发,身体将糖,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中,自然生命在随着心跳的节拍在起舞。
(二)社会生命的唤醒
人出生就被赋予社会生命,社会生命是人进入社会生存的前提,是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而社会生命的关键在于社会关系,就像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任何不利于社会关系的行为都是对自身社会生命的伤害。校园是青少年面对的“社会”,青少年与青少年是最直接,最大的社会关系,而青少年伤害青少年就是对其社会关系的破坏,就是对自身社会生命的伤害。如何让青少年停止对自身社会生命的伤害,加深其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创建和谐同学关系,是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在课堂中加入的元素。
通过体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群体意识,培养他们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勇敢顽强、创造开拓等品德和作风,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之一。[7]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诸多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社会性”。青少年在习得技能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竞争、成功、失败、冲突、伤心、兴奋等,这些体验是社会关系之间角色与角色的转变过程中的直接体验,这种体验会日积月累凝结成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勇敢顽强、创造开拓等品德和作风。该体验不仅是对青少年社会生命的唤醒与哺育,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在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青少年通过体育运动的学习,能够加深对集体荣誉、社会责任、规范意识的理解,丰满自我社会生命。
(三)精神生命的唤醒
荷尔德林在《人,诗意的栖居》中写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意识世界也被建构;这里的意识世界通俗来讲就是“精神生命”,人的社会活动,需要精神生命指引。动物和人的区别就是人在从事活动时,精神生命能像舵一样,掌握着方向。洛克曾说过“健康之精神始于健康之身体”,欲使精神不迷失就必须拥有健康的身體。而健康的身体来源于先天和后天,先天因素无法改变,后天却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获得,而体育运动技能是通过体育课习得的,在体育技能的习得过程中,又能加强自身精神锻炼。
体育课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实践教育活动。体育教师不仅传授体育技能知识,还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课堂学习技能的过程,实际上是青少年克服困难、艰苦磨炼的过程,是对青少年的意志、性格、信念、情操的陶冶过程,也是青少年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唤醒的过程。锻炼和训练的参与过程,是青少年是自我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和个性取得长足发展的过程,也是自身精神生命加强的过程。青少年在运动技能泛化,分解,巩固,自动化的过程中需要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还需要神经系统的配合,这一过程使得青少年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同步成长。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精神生命,是未来中国的精神生命,是不可以被忽视的。体育课就是“苦心志、劳筋骨、磨精神、学本领”的实践体验,体育教学自身的特殊性为青少年精神生命的唤醒与成长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条件。
三、总结
青少年生命的全面发展关乎民族未来,国家命运。青少年生命全面发展问题要得以解决,就必须从生命意识入手。而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是青少年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形式,忽略了其生命体验。导致青少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校园暴力的威胁,因此必须唤醒青少年生命意识,保障其生命全面发展。而生命的唤醒需要体验,体验来自实践。体育课从实践出发将青少年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唤醒并促其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体质的提高,社会意识的增强以及精神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青少年要强,就必须加强其生命教育,体育课为解决青少年生命问题,唤醒青少年生命意识,提高青少年生命质量献上了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 -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30—36.
[3]易剑东,何明辉,熊俊华,等.生命的脉动—体育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4.
[4]唐刚,彭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3):10-24.
[5]但艳芳,李新科,陈晴.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报,2008,42(l):78-8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7.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