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助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2018-01-10刘广启

祖国 2018年22期
关键词:小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教学改革

刘广启

摘要: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以及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活动生活化以及学习所得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希望能有效提升今后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 教学改革 生活化教学

对于广大一些的任课教师来说,为了进一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则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将生活化的问题融入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这样能保证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极大化丰富学生的体验,满足课堂活动生活化的要求。另外,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开展课堂内外的联系,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保证学生的体验丰富化,能够实现课堂联系生活,确保教学的生活化。

一、概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素质教育则是各方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品德与社会在所有的小学课程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应该通过课程教育,进一步塑造小学生所具备的良好的法制教育、品德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正确观念,同时,还能积极培养学生进行相应的国情教育、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所具备的良好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让其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接班人。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也影响着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因此,相关的任课教师则应该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积极践行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学生在社会活动、人文规则、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交互体验,能够对于社会发展以及接人待物都这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已经存在的问题

(一)最大的问题: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品德与社会课程犹如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一直潜在的问题:采取理论化的上课模式给小学生讲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用‘一人讲,满堂灌的传统方式,然后小学生就在乖乖地听课,实际上讲了和没讲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就不能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三、对这些问题所出的措施

(一)社会应该多关注这个问题,让学校与老师做好心理准备,参与关于品德课程的听讲,从心里接受这个课程以及对这个课程有更多的了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再融入自己的文化教养,多关注身边的细微事情,以做为课堂的素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以此更容易和小学生产生共鸣。以多方面的努力,让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更多的了解,而不是懵懵懂懂,简简单单就算了。

(二)师生平等交流,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有的学生觉得学习烦躁;有的学生在冬天不想早起;有的学生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做家务但家长不允许……面对这种问题,除了让学生自己讨论,还要我们适时引导学生怎么去做。我们要从言语与实践去规劝或给建议、鼓励,这些就要体现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三)采用一些游戏来帮助进入课堂,这些游戏可以是平常的、也可以是心理学上的。如:拼图教室,拼图教室的学生会彼此依赖,通过这个拼图过程,学生们开始关注别人,并且彼此尊重。拼图教室的学生存在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会有所减少,对队友的喜爱有所增加。老师用这样的游戏可以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也让学生学会什么是合作团队。当然其他的游戏也是可以的,但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若是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不能实现游戏的作用了。

四、生活化教学的运用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在开展品德與社会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方向。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果偏离了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情况,使其不符合道德发展规律,这样的教学无疑则是失败。如果将教学内容偏离生活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理解,而仅开展脱离实际的照本宣科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及效果,广大一线教师应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能够积极将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补充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上述方式,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目标的明确化,进一步提升其品德修养。这里通过《平安回家》为例进行说明,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机械化的照本宣科,则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意义,也就丧失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机会。同时,如果教师能将生活化内容融入到教学的内容中,让其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这样就是通过身边的各种生活案例来进行展示,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恶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也了解相应的交通标志情况,必将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能够将模范遵守交通规则的理念植入学生头脑中。

(二)课堂活动生活化

在教育界中,有这样一种流行的教育理念,单纯的看和听所获得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重视听、看、做的教育过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则应该充实学习方式的创新发展,在其过程中积极融入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开展多样化活动,但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如果存在着单一化的说教方式,则会造成学生非常容易对于品德的学习感觉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所以,只有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便进一步保障学习效果。这里同样以《平安回家》为例进行说明。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能够先熟悉相关的课本教学内容,对于其中存在的重点进行勾画。在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来进行交通标志的收集和整理,并开展小组讨论形式来交流如果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造成的严重后果。然后,进行各个小组的交流展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小组能利用小品的形式进行展示,有同学能够惟妙惟肖地展示走路一瘸一拐的情况,这正是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受伤,这样就表明能实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会出现家破人亡的问题,能进一步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习所得生活化

根据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用以促学”、“学以致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书本上知识的理论性往往比较强,这就應该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才能更好理解相关的内容,同时,利用实践活动,还能进一步补充相关的知识的不足,保证知识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要求理论和实践并行,保证其相互促进和结合,以期构建学生的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教学的实践化问题,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则是远远不够,为了满足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要求,则应该从各方面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外延,以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鼓励学生去实践中开阔视野,积极印证课本中所学的理论内容,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开展平安回家的教学中,课程结束后,结合放学时间的学校大门的拥挤的交通情况,对于可能会存在交通事故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中所学的交通知识,还有部分相关的指挥交通的手势来进行实践应用,做好义务交通疏导员的工作。在第一天的实践中,部分同学嗓子都喊哑了,但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好转,学生们的心理非常着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积极联系附近的交通警察,通过警察叔叔的交通指挥示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交通知识内涵,有效实现了课堂知识的课外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在教育品德与社会课注意事项

(一)教师在授业解惑时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你心目中的那些学生,既然当选择当了教师就一个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不易。摆正好姿态。因而在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应如此,该课程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但它的存在却是无形。所以教师要通过生活化来展现它,用实践性要讲述它,让它的存在鲜明起来,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对待了。

(二)对于班上的学生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例如学生生活的环境,家庭的狀况等,这些情况会給学生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内向、害羞、自尊心低、社交能力差或活着最自己的空间里等。这些现象会一定程度上摧残学生的心智,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确实改变不了学生的生活状况,但是可以心理上引导他们,给他们多些关注和安慰,让他们的心态可以积极向上。这就是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的重要体现。在树苗小的时候扶正它,更利于它的成长。这些情况的了解就要教师细心注意了。

六、结语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往生活化转向,需要教师耐心与积极地投入实践的工作,以此引起小学生的共鸣与注意。以达到教学的效果,让小学生知道什么是品德,怎么做是对的品德。教师所做的一切都要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对学生有帮助的。要有目标和方法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胡斌.浅谈《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8).

[2]张向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学周刊,2015,(20).

(作者单位:兰陵县金岭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教学改革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