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双赢

2018-01-10杨琼

中小学德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编钟笔者音乐

杨琼

摘 要 作为“情感-交往”型课堂的一次生成性实践,课堂立足教学主题内容和师、生的情感与兴趣分析,在前期教学分析、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调控课堂生成,疏导师生情感,铺垫情感感受,最终在矛盾解决中实现情感升华,达成教学情感目标。

关 键 词 情感教育;中学音乐课程;教学情感;情感-交往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2-00-04

北京中学是朱小蔓教授“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的种子校,从2015年开始,朱教授团队在学校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的观评课、学术讲座和专题研讨等。作为项目的骨干成员,笔者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对情感—交往型课堂的理解也逐渐系统化;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试图对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能尽一份绵薄之力。

教学情感指在学校的整体风气中,师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它既可以指“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环境的感知”,也可以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正在生成状态的感知”,更可以指教师对于课程资源重组,学科专业的人文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期待,教学中言语、肢体、情感表达的觉醒,以及对自我教学风格、教育目标至高追求的感悟。[1]多年来,北京中学一直吸引着有教育情怀的老师驻足聚集,在“和而不同,乐在其中”校风的指引下,大家在一起积极探索着师生的发展空间和平衡点。而音乐课程是学校雅趣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对人、事物、历史文化的情感是其重要目标。“情感—交往”型课堂理念和价值的理解和实践有利于发展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达和文化理解,这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体现。因此,我们尝试设计并开展了“膜拜礼乐——曾侯乙编钟”情感-交往课堂,在古今对话,师生对话,器乐对话中一步步将先秦时期礼乐状况呈现在学生面前,期待激发其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崇敬之情。

一、“情感—交往”课堂的教学设计分析

情感-交往課堂是充分关注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课堂,它需要整合师生情感、课堂内外的兴趣点和教材内容的文化情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膜拜礼乐——曾侯乙编钟”情感-交往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教学材料、学生兴趣和教师情感的分析基础之上。

(一)教学材料情感背景分析

美丽动听的音乐背后往往都有数学、物理学、铸造学、律学、音响学、乐器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支撑。情感-交往课堂学习可以引领学生揭开这美丽的面纱,感受到生活的神奇,感性背后的理性,动听背后的数理规律。

编钟作为钟鼓之乐时代的重要乐器,是我国先秦时期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侯乙编钟这一饱含先秦音乐文化的珍品,是律学集成、文化生活集成,其律制完备,工艺精湛,铭文的记录较为完整地呈现出先秦时期贵族的音乐文化生活,填补了多项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教育教学价值。让后世千年膜拜、追寻不止、赞叹不已!编钟的制作过程有22道工序,融合铸造业、冶金业、雕刻、音响学、物理学、数学、美学、力学、律学、乐器学等多学科内容,其制作的艰辛、礼乐的凝重、匠人的匠心是情感-交往课堂的良好展开点,也是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律学等关注的焦点,更是学生从多角度走近音乐的好机会。其一钟双音的声学现象和音乐现象可说是跨学科研究的完美切入点,通过学习编钟,学生可以感受到先秦时期人们音乐生活的点滴,敬佩之情、热爱之情便会自然而生!

(二)教师情感分析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不同方法的可行性和价值。正如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强调的: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对文化的持有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文化容量,而学习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再解读和再传承。通过与音乐相关的体验而形成的音乐记忆与能力,才能根植于学生血脉。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2]

实际上,笔者也是在备课过程中,对编钟和曾侯乙编钟的了解逐渐加深,欲罢不能,进而从各个角度尝试开发课程。编钟的学习内容极为复杂,笔者在教学中选取了与音乐相关,与学生其他学科知识相关联的部分内容,并将其作为重点,其他内容则为辅助;同时,选用教材中的《竹枝词》作为聆听学唱内容,将编钟的学习浓缩在两节课中,借助跨学科学习,在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实践中,此类型的音乐课较少,需要建立新的统一的音乐课堂约定,以帮助学生适应新的音乐学习风格,从而构建融合歌唱、欣赏、多现象、多问题、多学科探究等于一体的音乐综合课堂。

(三)基于学生兴趣的学习者分析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3]真正的学习是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进而主动探究,在个性化学习基础上产生共鸣的过程。

近年来,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博物馆学习的背景下,学生对传统文化、考古、文物等已有一定兴趣。北京中学学生每学期会有阅历课程,他们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科技馆中见过编钟,在陕西民俗博物馆参观过历代的钟,甚至敲过钟。学生对编钟音乐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和愿望,但是,他们对于编钟“一钟双音”的发声原理、制作过程、所代表的文化则不甚了解。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编钟的探索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拉近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距离,学会跨学科思考问题,发现生活中与音乐相关的现象,产生更多了解与探究音乐文化谜题的愿望和兴趣。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歌唱、欣赏及与之相关的活动。对于声音、音乐是如何产生的,音阶中的音是怎么来的,学生则从未涉及。如果课堂过于强调音阶、音准,容易导致部分未经良好音乐训练的学生不爱或者不敢爱音乐,甚至惧怕歌唱。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听觉能力和音乐形成全新的认识,让惧怕唱歌的学生愿意主动演唱,对数学、物理、音乐有不同程度抵触心理的学生实现态度的转变。

二、“情感—交往”课堂实施中的困惑与疏导

(一)哭与笑的矛盾

在教学的情境导入部分,笔者带着学生展开了音阶、音程歌唱学习,帮助学生在《竹枝词》的学唱、视听中打下课程的音乐底色。在最初的课程设计中,为了让学生尽早聆听到曾侯乙编钟的声音,笔者在让学生通过图片观察曾侯乙编钟后,将历尽千辛万苦打磨的编钟发声的视频放在了课堂的较前部分。

为调动学生情绪,笔者专门将在场观众的表情和言语表达都保留下来。视频呈现了编钟铸造大师李明安三十年如一日,精心打磨编钟的心路过程。虽然工资微薄,工作艰辛,但是他觉得这是一份责任,一份坚守。当他听到多人同时敲响编钟的时候,眼睛折射着异彩,神情激动不已,而音乐家龚琳娜更是泪洒当场,激动的情绪难以抑制,“一下子听到两千多年前的声音……那个时候音乐是至高无上的!”张国立则震惊不已,而后无限感慨地说,“我们和古人比起来,实在是,太渺小了!”

笔者原以为这是良好的情感契机,但是课堂上,面对此情此景,竟然有学生在笑。当笔者问道:“他们为什么哭?”竟然有学生调侃地说:“节目组给他们钱了,他们必须哭!”这样的回答让笔者真是哭笑不得,甚至感到些许愤怒,对学生的这种情感矛盾十分不解:为什么学生的笑建立在别人的哭的基础上!为什么对文化的敬仰变成了浅薄的金钱解读?笔者压抑复杂的心绪,说道:“大家一定不了解编钟,对编钟还没有情感,才会有这种判断。相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有新的认知,也一定能理解他们的哭!”

(二)矛盾的化解:分析与策略

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曾侯乙编钟相关内容学习中,感受先秦时代钟鼓之乐的魅力,重新认识传统音乐文化和其音乐地位,进而唤起学生对中华古乐的由衷热爱。这一目标必须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的铺垫才能顺利达成,而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都十分有限,他们与中华古乐依然距离很远。距离不止产生美,也产生了陌生和隔阂——这也许正是“哭与笑”矛盾的根源所在。

于是,笔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决定通过故事带入、情感调控、难点设疑、教师演示、思维点拨、实验验证几个环节入手,逐渐缩短学生与中华古乐的距离,引领其在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中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1.故事带入: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理性

笔者希望在曾侯乙编钟挖掘的故事中将同学们带入其惊世亮相的一幕,但是观察发现,学生们还是不够专注。此时,笔者说道:“所有课程内容都是老师花了几十个小时一点点寻找,下载,观看学习,才从中截取几秒、几十秒对大家最有用的部分,为的就是让大家在有限的课堂上有最大的收获,请同学们尊重自己的学习时间,也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在故事的带入和笔者的期待下,学生慢慢安静下来。

2.难点设疑:激发学生的普遍参与

进入中学,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增强,他们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较难的问题能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理性思维进行深度思考。因此,笔者抛出这些与物理、数学相关的问题,即“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是如何产生的?五音是怎么产生的?”让音乐学习有优势的同学有了新的学习点,让理科好,情感表达不主动的同学有了释放的空间,从而将“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4],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问题,让同学们亲身体验、手脑并用,从而发现其中的奥秘。

3.思维点拨与实验验证:引领学生“发现”编钟

一钟双音:声音产生—振动—频率—声波—波峰波谷—共存—合瓦体

五音产生:文字描述——数学算式——观察数字——数字应用

听音识乐:用听唱、视唱的方式,加强对编钟乐曲的感受。

参与体验:学生进行频率、弦长、音高的测量,感受音高与频率关系。

直观演示:教师搜集截取编钟介绍相关片段,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发探究:教师根据目标和材料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探究编钟的相关原理,思考礼乐的相关内涵。

在此过程中,教师演示事先调制好的能形成音阶的烧杯,并用烧杯演奏乐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尝试的欲望;同时在数学算式的演算中,老师先开个头,鼓励学生来尝试,学生发现音乐老师能做物理实验,还能算算术,还能把它们和音乐连接起来,真是太神奇,太厉害了!对老师也暗暗充满佩服的情感。

实验中,笔者深入各小组指导其实验操作,弯腰观察、聆听,主动引导,尤其对刚才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进行针对性、长时间的指导,通过这些身体语言言传身教,他们慢慢融入探究、操作、思考中,可以较长时间有针对性地关注一件事情。

此环节经过调烧杯水量测音高,学生体会到编钟校音的艰难;经过弦长测量与音高、频率关系,学生发现宫商角徵羽五音的来历,通过敲击烧杯,同学们感受演奏编钟的乐趣。

4.结果考量: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双赢

原理上明白了,学生情感上的调整进入状态了,那么,他们能不能用艺术表现来呈现对编钟的理解、感情和文化理解呢?

从艺术表现层面考量,音乐的情感教育要在艺术表现中体现出来。为此,笔者设计了模仿编钟一钟双音三度的游戏,学生各领一个音符,单音组配合歌唱《竹枝词》,在此过程中,学生变通地体会到编钟音乐的美妙。经过前面的铺垫,是时候介绍礼乐制度了。在礼乐制度的历史、礼仪介绍后,笔者让学生通过调配音色、音量、声部配置,将此曲编创为与礼乐相符的祭祀音乐和钟鸣鼎食音乐,都得到了不错的呈现。

从文化理解层面考量,学生在文献解读“声-音-乐”的认知中,了解了语言进化与音乐发展的关系;在对编钟失而复得的感动中,树立了文物保护的意识;在对音域、铭文、材质的综合认知中感受了编钟之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地位和意义;在课堂丰富的纪录片、音视频、文字、文献中,感受到编钟文化含量的丰厚;在综合理解声音、制造、使用等方面的奥妙后,对礼乐表象之下的深意、制作的艰辛、系统的完备、音乐的地位有了充分理解、认同与敬佩之情,理解了课堂之初人们的感慨、笑过后的哭。当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情感上都达到一定程度,他们就自然而然理解了不同时代背景的不同价值观导致人们对同一行为的不同理解,也认识到自己的笑与音乐家哭的情感冲突。

通过编钟之形、编钟之声到编钟之神的层层深入,笔者和学生一起把流传千年的乐器较为完整、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有体会、有体验、有迁移、有思考、有表现,在音乐、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共同作用下认知曾侯乙编钟的文化内涵。经过立体感知,多学科结合,以他思带乐动,真正实现“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回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5]。当纲领被践行变成指导方法,一步步落实,教学成效也就跃然纸上了!在情感的疏导、铺垫和升华中,教学的情感矛盾得以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华军.在课堂教学中建构师生关系——以北京中学"情感交往型课堂探讨"为例[J].中國教师,2016(6):26-28.

[2][3][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编钟笔者音乐
编钟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音乐
千古绝唱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音乐
性能相差达32%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