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育中“思维导图”的意义与应用

2018-01-10范维明

新一代 2017年14期
关键词:发散思维小学教育思维导图

范维明

摘 要:加强思维导图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小学教育课程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思维导图的基本内涵和作用机理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论述了小学教育中“思维导图”的意义,并提出了思维导图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维导图;发散思维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小学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成为广大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存在教学手段单一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阻碍。通过加强思维导图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教育的效率。因此,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内涵和作用机理

(一)基本内涵。思维导图也称心智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具有简单性和有效性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导图通过实现图片和文字的有机结合,利用层级图表示各级主題的隶属关系,依据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通过对人体右脑机能的充分利用,实现对记忆、阅读、思维规律的有效掌握,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充分挖掘人脑的潜能。

(二)作用机理。第一、思维导图能够通过对人脑科学理论作为依托,实现对人脑潜能的有效激发。有学者指出,人类的左脑具有理解、记忆、推理和分析的功能,左脑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分析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人类的右脑具有想象、直觉的功能,右脑的思维方式呈现出跳跃性和无序性的特点,思维导图的作用原理与人脑机能具有一致性特点,实现了对人脑处理信息方式的有效还原,加强了左右脑的合作,通过将左脑的理解、记忆、推理和分析功能作为基础,激发右脑形象记忆和详细那个功能,实现对人体大脑潜能的充分调动。

第二、思维导图能够通过对图示技术的充分利用,将思考方法、思考过程等不可视的思维直观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促进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程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思考分析过程往往不可见,这就要求教师将不可见的思维简单化、形象化,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思维导图和思维可视化理念具有一致性,通过实现图片和文字的有机结合,利用网络图和层级图对思维过程中各级主体的隶属关系进行表示,通过更改图像、颜色和文字的方式建立记忆链接,将人脑的抽象思维过程具体化。

二、小学教育中“思维导图”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导图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导图法具有简洁美观和图文并茂的特点,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使用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图像和灵活的线条,能够有效提升思维的可视化,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对色彩、图像和线条的充分利用,有助于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大脑的兴奋程度,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思维导图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思维方式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和活跃性,为思维导图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知识和观点进行灌输,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思想的统一性,制约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有效克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2]。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思维导图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思维导图能够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对可视化符号的充分运用,能够辅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串联,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克服传统死记硬背学习方式的弊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学生通过加强思维导图在预习和复习过程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同时还能够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第三、加强思维导图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充分利用,能够实现所学知识内容的立体化,提升教学课程的吸引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3]。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积极推广思维导图。积极推广思维导图是提升学生对思维导图认识程度的关键举措。学校应加大对思维导图的宣传力度,提升各年级和学科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识程度,定期组织校内教师进行培训,加深教师对思维导图的理解程度,着力提升教师对思维导图软件和工具的运用能力,通过对校内和校外资源的有机整合,深化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完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具备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例如:在《菊花》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当某教师为学生介绍思维导图时,学生们一脸茫然。某教师: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紧接着,该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菊花”的写作题目,并询问学生:“你能想到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吗?”学生回答:“形状”,该教师接着说:“好,形状,那谁能扩充一个“形状”,并为学生举例——形状是千姿百态,有的是怎样的,有的是怎样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常识积极发言。该教师又问:“你还能想到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菊花?”学生回答:“颜色”,教师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了菊花的形状、颜色、功效、品种、产地、香味等,并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而对于如何写,写什么,该教师并未过多的强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充分了解到菊花的各种性状,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有效提升了写作课堂的教学效率。endprint

(二)合理设计思维导图

合理設计思维导图是促进思维大图作用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利用思维导图做好备课工作,合理设计思维导图,并将其发送给学生,为学生的预习提供科学的参考资料,通过图谱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增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信心。同时,在课后复习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布置具有开放性特征的题目,使学生基于对题目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自主建立思维地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奇异的琥珀》教学过程中,某教师问道:“老师课堂上经常会问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我们通常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的呢?学生回答:“词语、句子、过渡句、结构、顺序、故事等方面。”于是,该教师引导学生从上述方面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从琥珀的由来、化石形成的条件、词语和句子等方面对思维导图进行绘制,实现了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具有良好的教学成果。

(三)注重评价思维导图

注重评价思维导图是提升思维导图应用效率的关键。小学教师应建立思维导图评价机制,注重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效率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予以重点关注,实现提升学生合作、创新和探究能力的作用。

例如:某教师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偏低的情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画课文脉络的思维导图。学生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为绘制的脉络,无法进行后续的绘制。于是,该教师在分层概括层意后,在黑板上板书层意,利用思维导图将各个层次连在一起,建立了清晰的行文脉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小学教育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推广思维导图,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使用频率。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思维导图,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注重对思维导图的应用过程进行评价,有利于提升思维导图的应用效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上述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捷.思维导图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2017(18):54.

[2]华继忠.探究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12):15.

[3]谢素珍.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微[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12):240.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散思维小学教育思维导图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