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人教版必修Ⅱ“西欧商人清点钱币”插图再认识

2018-01-10朱仁乐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纳斯西欧钱币

朱仁乐

(樟树市滨江中学,江西樟树331200)

对人教版必修Ⅱ“西欧商人清点钱币”插图再认识

朱仁乐

(樟树市滨江中学,江西樟树331200)

西欧商人清点钱币,误读与误用,银钱兑换商,宗教信仰,资本主义新教伦理

一、写作缘由

人教版必修Ⅱ中的“西欧商人清点钱币”(见图1)一图,为尼德兰①历史上尼德兰包括今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地方在内的地区。画家马里纳斯·凡·雷默斯维勒(下文称“马里纳斯”)于1540年创作的风俗画,其在1538年还创作了一幅类似作品(见图2,人教版高中教材《世界近现代史上》(1997年)插图),两幅画在构图、风格、立意等相差无几。有研究指出它们均是尼德兰另一位画家昆丁·马修斯(下文称“马修斯”)于1514年所作的《银钱兑换商与他的妻子》(见图3,下文称“原作”)的变体画。换言之,三幅画虽在构图细节、呈现方式存在差异,但立意是一致的,都表现出传统宗教信仰与资本主义商业精神的冲突,以及谴责画中人物追求金钱的贪婪等。马里纳斯很大程度上模仿了马修斯,变体画很难超越原作,故教材应选择原作。②学界对此研究不多,可参考代表文章:詹国强:《如何讲述“银钱兑换商夫妇”图》,张巧萍:《历史教科书插图之“科学性”管窥:从人教版“西欧商人清点钱币”一图说起》等。

图1

图2

图3

在讲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许多教师会运用图1作为教学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女主人公注意力集中于金钱而非宗教书籍这一细节,说明宗教信仰不抵世俗诱惑,讽刺男女主人公对金钱的疯狂追求,以此讲述当时西欧普遍存在的“寻金热”成为新航路开辟的一大原因。③《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在研读了相关资料后,笔者发现该处存在误读与误用。原作能体现宗教与世俗间矛盾,但图1无法体现这种矛盾,也无道德谴责的立意,并不是原作的变体画。此外教学中不能用图1来讲述“寻金热”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关于图片误用,张巧萍认为该图应用来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非原因。下文笔者将从以下角度来论述这一观点,以求教于同仁。

二、插图时代背景与作者简介

先看时代背景。原作创作于1514年,而图1是1540年,后者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16世纪基督教世界形成天主教与新教的对立。1517年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此后“德国的路德派和再洗礼派,瑞士、阿尔萨斯和法兰西的加尔文派,纷纷进入尼德兰”,②〔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6卷),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484、485页。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加尔文派。宗教改革促使了世俗伦理与价值观的大转变。中世纪教会认为“商人是耶稣的敌人,把商人看做是只知道赚昧心钱的人”,③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65页。对财富持批判态度。而新教,尤其是加尔文教,强调人的得救与否完全依赖上帝的选择,个人的祈祷、忏悔等皆无济于事,事业成功是成为选民的主要标志之一。④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99页。新教鼓励人勤奋工作,积极追求现实财富的价值观,符合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⑤〔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6卷),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484、485页。故宗教改革与新教传播,提升了商人的地位,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提供道德支持。16世纪中叶,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繁荣,南方中心城市安特卫普开设了来自欧洲各国的上千家商行和代办处,城内设有国际性交易所,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和信贷中心。北方各省的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与英国、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等有频繁的贸易往来。⑥大型历史纪录片《世界历史·尼德兰革命》解说词。由于尼德兰商贸经济空前繁荣,兴起了一批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他们开始赞助并购买绘画艺术品,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创作主题和表现内容提出了要求,由此,大量反映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应运而生。

再看作者。关于马里纳斯著述不多,维基百科提到他于1490年出生在尼德兰,1504年就读于鲁汶大学(现位于比利时),1509年在安特卫普成为一名画家。宗教改革后,尼德兰新教势力不断扩大,引起了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统治者不满。西班牙严厉打击尼德兰工商业发展,迫害新教徒,双方矛盾日益加深。到16世纪中叶,双方冲突已不可避免,最终导致尼德兰的反叛。⑦大型历史纪录片《世界历史·尼德兰革命》解说词。在此过程中,马里纳斯成为了一名新教徒。⑧John Oliver Hand,Martha wolff,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 Gallery of Art,1987.转引自王小丽:《对十七世纪荷兰称金题材的比较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546年马里纳斯去世。他的作品包含相对较少的主题,大部分是改编马修斯与德国著名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的作品。他创作的以“税吏”为主题的系列作品,流行于16世纪,被许多人模仿。

综上,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第一,图1创作于新航路开辟后,不能说明开辟的原因;第二,图1是宗教改革与新教传播的产物,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新兴市民阶层追求世俗财富等史实;第三,作者马里纳斯为新教徒,其作品可能会体现相当的新教伦理意味。

三、插图的误读与其所赋予的新立意

图1能体现宗教与世俗的冲突吗?插图中最关键的物品是妻子手中的书籍,詹国强、张巧萍两位老师认为是宗教书籍,只不过变体画作了粗线条的处理。笔者认为原作妻子手中可能是一本画有圣母子插图的日课祈祷书,即除《圣经》外用于祈祷礼拜的诵读书籍。而图1书籍作粗线条处理,很难准确判断其内容。但有学者指出“十五世纪的祈祷书传统,被增长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势取代”,⑨Craig Harbison.The Mirror of the Artist,New York:Harry N.Abrams Inc.,Publishers,1995.转引自王小丽:《视觉的“欺骗”与真实:对〈借贷银钱的人与他的妻子〉及其相似画作涵义之辨析》,《荣宝斋》2015年第10期。取代祈祷书的正是手写的、没有插图的账簿。①转引自王小丽:《对十七世纪荷兰称金题材的比较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这一变化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动写照,又符合作者的身份,因为新教徒不可能在作品中绘出《圣经》以外的宗教书籍。此外插图中其他物品如天平、钱币与钱袋等,已变成商人的一般工具,宗教色彩大大减弱,性质趋向世俗、单纯,异于原作。②转引自王小丽:《对十七世纪荷兰称金题材的比较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因此图1无法体现宗教信仰与世俗伦理的冲突。

作为新教徒的马里纳斯对男女主人公注意力集中金钱是持谴责态度吗?要回答此,必须了解男主人的职业。教材对此的表述为商人,张巧萍认为是货币兑换商、银钱兑换商或银行家。笔者认为教材表述较笼统,认同张老师的观点。男主人可能是一名银钱兑换商,这类商人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中世纪早期西欧商业经济落后,货币流通数量少、低劣、混乱。11世纪商业经济复兴,城市和市集的逐渐发展,跨地区、跨国界交易的扩大,不仅使货币的流通数量增加,且货币开始向这些交易地区集中,“汇集到市集来的各地商人,随身带来了大量金银钱币。这些钱币种类繁多,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在成色、价值上各不相同,使用起来使交易双方均感不便”。③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第186、203、265、206页。于是在商品交换中,出现了兑换不同货币的银钱兑换商,其最初工作包括银钱鉴定与兑换业务。12世纪出现与行会结合的兑换商,他们接受私人存款,发展与贸易结合的异地间银行业务。银钱兑换商还不断集中资金与扩大经营业务,“涉足商业和影响商业的力度不断增大,使商业交易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即以信用为主体的商业交易时期”,④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第186、203、265、206页。由此催生了早期银行和信用制度。

基督教会较早从事信用借贷,目的用于消费,但谴责高利贷,反对借贷取利,认为商人从事损人利己的高利贷违背了教规。⑤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第186、203、265、206页。这种信用借贷缺乏商业性,是商业经济落后的价值观。与之相反,银钱兑换商是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从事借贷,目的是从中获取利息,主要用于商业流通及再生产,较少用于消费。且“信用借贷的发达使商品交易变得更便捷,拉近了各地距离,使更大规模的交易成为可能”,⑥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第186、203、265、206页。这些使得长期统治西欧的高利贷禁令理论失去合理依据。故银钱兑换商的出现,促进了商业交易发展与社会价值观变化,“直接拥有钱财的商人更加得到羡慕和尊重”。⑦赵立行:《中世纪西欧货币流变与商业变迁》,《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社会对商业借贷不再一味谴责,宗教改革后更如此,如新教“尊敬财富,认为储蓄冒险出借所得之利息是合理的报酬”。⑧〔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6卷),第580页。

马里纳斯对从事银钱兑换与借贷业务的夫妇俩的评价亦趋向正面,并没流露出任何道德谴责的色彩。理由如下:第一,作为新教徒的马里纳斯不可能在作品中对商人追求钱财的正当行为进行鞭笞;第二,图1有一处细节(右边出现了小孩)也可以印证此。中世纪教会对高利贷者存在着无子嗣的警示。⑨〔法〕雅克·勒高夫:《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而作者绘出此细节,旨在对夫妇俩(有子嗣)勤劳工作,努力追求财富的认可;第三,夫妇俩的行为(教材表述为“清点钱币”,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欠妥,男主人实则用天平称量钱币,女主人翻阅账簿,积极协助丈夫)不能简单理解为对金钱的疯狂追求,甚至贪婪。有研究指出“称量钱币在16世纪的尼德兰是普遍行为。因为当时金银币较软,在使用过程中常有减损,因此需要称量钱币来确定真正的价值。加上当时没有标准货币,在币种混乱的情况下,唯一不变的是钱币所含贵重金属的价格。因此在交易、计算和管理中,用天平称量钱币是必要而实际的”。⑩转引自王小丽:《对十七世纪荷兰称金题材的比较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综上所述,笔者尝试描述图1反映的历史场景:16世纪尼德兰一位普通银钱兑换商正在仔细称量、核对钱币,妻子翻阅账簿,积极协助丈夫,屋中置放了商人许多日常物品;他们追求现实财富,希望通过辛勤工作,成为“上帝的选民”。插图并不能体现宗教信仰与商业精神间冲突,也无任何谴责财富的意味等,而是传递出宗教改革后,新教伦理观念逐渐取代传统宗教信仰,追求现实财富成为社会正当行为,在此大环境下新兴资产阶级逐渐突破宗教束缚,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而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等历史信息。因此图1虽然借鉴了原作的绘画风格,但反映的立意却不一样。

四、教学启发

“图像不仅具有具象直观的特点,有利于吸引学生注视,激发学生兴趣与探索潜力,而且现实感强,能将学生带入历史深处”。①陈仲丹:《中学历史教学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方法浅议》,《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3期。怎样解读历史图片?黄牧航认为“研究历史图片需要根据历史的角度和历史的方法”。②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学》2001年第9期。受此启发,笔者认为要重点关注作者及其所处时代,回到历史现场,以历史视角来审视图片的细节,探寻图片背后折射出的丰富历史信息,以便充分达到“以图证史”的教学目的,从而更好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素养与能力。

G63

B

0457-6241(2017)23-0050-04

2017-11-06

朱仁乐,中学二级教师,江西省樟树市滨江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学历史教学。

王雅贞】

猜你喜欢

纳斯西欧钱币
简单的纳斯
钱币翻倍
借驴
解析中世纪西欧园林及其影响
组合钱币
喜见乐闻:史料呈现的“增值”方式——以《西欧一体化进程》为例
借驴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论西欧中世纪刑法的理性因素及其在现代各法系中的投射
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