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文中的就“近”取譬

2018-01-09刘应诚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李清照诗人

刘应诚

譬,《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比喻、比方”的意思,百度汉语对它的解释有三个义项:①打比方;②领悟;③晓谕。本文涉及的“就近取譬”之“譬”不仅含有《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意义,还含有百度汉语对它的解释的一些意义。从语言运用上说来,关涉到修辞格中的“比喻”“比拟”“双关”。下面主要就诗文中取“近”物为譬的艺术魅力展开谈谈个人的初浅认识。

孙犁先生的诗化小说《荷花淀》讲述了白洋淀一群妇女在抗日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个情节:几个年青妇女在丈夫去前线打仗时,私下商议相约去探望。作品叙述时说:“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这里的“藕断丝连”用得极其精妙,它是与小说人物近在咫尺、与故事环境甚为吻合的一个成语,在这里比喻妇女们的心理状态,既表现了妇女们对丈夫去前线打仗的支持,又表现了她们在情感上的难以割舍;再说,这是一群生长在荷花淀的妇女,“藕断丝连”让我们联想到了一望无际的白洋淀中那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和粉白粉红的荷花,还有那群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青妇女们。还有什么更贴切更形象的词语能够有如此的表现力呢?

就“近”取譬为文说理达情的文章古己有之。苏轼《赤壁赋》写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与客在七月既望之日泛舟于赤壁之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空灵的世界,眼前的江月惹人情思,令人遐想,苏轼以江月喻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思考着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人生哲理。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月做譬,确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最为恰当的选择。

诗歌中的这种就“近”取譬的现象尤为常见,其艺术魅力也各呈异彩。

《太原早秋》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全诗如下: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一年的光阴过去大半,花儿都凋谢了,正是大火星向西移的时候。雁门关一带霜降得早,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看到这边城的月亮,我梦想回到了家乡。对于家乡的思念,就像汾河水一样,悠悠不断。《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作者写思归思乡取眼前汾水为喻:我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思,就像这眼前的汾水一样,连绵不断,没有哪一天停歇过啊。此刻这位豪放的诗人的缠绵情思似乎可以伸手可掬。作者这里没有以黄河为“譬”,其实“云色渡河秋”的“河”就是黄河,作者舍黄河而取“汾水”,大概黄河的汹涌澎湃,不及汾水的细腻绵长,也许更主要的是“汾水”是作者当下可见、可触、更可感之物吧!

《旅夜抒怀》是唐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当时正在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的途中。全诗流露出奔波不遇之情。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后半写“抒怀”。自己原本是有政治抱负的,没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如今独自漂泊江水上,顿感自身渺小,前途迷茫,与眼前在苍茫的天地间飞翔的沙鸥何其相似!以江边“沙鸥”为譬,让读者如见其忧伤之泪,如闻其哀怨之声,加上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写景烘托,更显诗人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孑然一身漂泊无依的情景,何其苍凉!

即或是同题材的诗词,就“近”取譬,比之于非就“近”取譬,情感生发更显水到渠成,不露痕迹。同写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愁恨,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与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事了)同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其艺术魅力早有定论,无庸多言。但就其取譬特点而言,本人以为李清照更自然天成。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李清照把“愁”比拟为有形有重量的事物,担心“愁”重得舴艋舟承载不了。恰恰是用来散心的轻舟,这一此时此刻的近身之物,与“愁”构成了一组比拟关系,才让诗人的情感找到了贴近诗境的载体,才让女诗人的“愁”具体可感。李煜形容“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愁之多之厚重,愁之无穷无尽,写尽了曾经贵为天子的愁恨,诗句不可谓不形象,意境不可谓不宏大(毕竟是曾经的君主),但就贴近诗境来说,我以为还是稍逊李清照。

这种善用眼前之物,就“近”取譬,表情达意的艺术在南朝民歌《西洲曲》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诗中写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诗句善于用眼前的寻常之物,或比喻,或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伯劳”鸟,喜欢单栖,一方面表明仲夏的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的孤单处境。“莲子”谐音“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怜子青如水”,隐喻爱情的纯洁。这些取譬,既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更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现代诗歌也不乏其例。诗人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作而成的。其中很多诗句就是就“近”取譬,如“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起了共产党”、“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紫红犍牛自带耧,闹革命的心思人人有”,这些比兴,取于陕北高原的农村生活,带有明显的陕北地域特征和浓郁的陕北风情,这些带有陕北泥土气息的诗句,很好地塑造了王贵与李香香这对敢于反抗、争取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的形象。

东汉学者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里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中国古代诗文歌咏的对象大多是与生产生活紧密关联的事物这种情况在《诗经》中随处可见,《魏风·伐檀》中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的吟唱,《卫风·氓》中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感叹,而这些极具现实风格的作品,就“近”取譬是其常用的表情达意的形式,这种常用常新的形式,不仅在我国传统诗文中不断传承,得到发展,更使这类作品具备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和艺术魅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清照诗人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最帅的诗人
点绛唇
澳大利亚最有名的诗人是谁
如梦令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性格刚烈
“诗人”老爸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