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与广东革命历史资源融合探究

2018-01-09桑立群刘龙华

青年时代 2017年3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

桑立群+刘龙华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重要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改革中,研究者虽注意利用各地革命历史资源,但受制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等,相关改革只能浮于表面。就广东地区而言,微课的到来,可以更为有效的利用广东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提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微课;广东革命历史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自从TED与可汗学院将微型网络教学视频带入社会公众的视野,这种以微视频教学为核心载体,依靠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教学模式便开始在国际教育领域掀起波澜。胡铁生最早在2011年提出“微课”的基本概念: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近年来在由世界名牌大学引领的慕课(MOOCs)浪潮中,教育界对微课的理解与应用日趋成熟深入,Coursera、Udacity、EDX是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三个慕课平台,许多国际名校在这些平台中推介自己的王牌课程,并且注意将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以适应网络教学,而微课是他们的一个主要选择模式,如国立台湾大学吕世浩先生的《秦始皇》、《史记(一)》等课程受到学生的追捧。在国内,爱课程微课、清华学堂在线、网易云课堂则是主要的微课教学应用平台。可以说微课已经是时下教育界的一片蓝海,国内外各大高校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期待在慕课可能引起的教育革命时代能够引领时代潮流,至少不被这次革命所抛弃。

一、地方革命历史资源在“纲要”课程中利用的局限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如何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易受到学生们的接受和喜爱,从而达到立德育人的教学目标,是一线教研工作者们一直孜孜不倦进行探求的所在。自“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现实情况也告诉我们:教学实践并未如理论上探究的如此之理想,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应有之预期效果。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当代“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维性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权在慕课时代正被逐渐肢解并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当教育界都在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之时,如何真正将理论落实到实践的探索也需要群策群力。

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而言,在课堂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多注重将本地域的革命历史材料作为授课时的典型案例进行史料分析。在实践教学环节,则组织带领学生到相关革命纪念基地、纪念馆、博物馆等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作为“纲要”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再开发,两者都不失为将“纲要”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较好途径和举措。然而理论与实践仍横亘着巨大的鸿沟。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经费支出等原因,课外教学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并不能大规模地进行,其覆盖面和效果也因之大打折扣。如何弥补这一缺憾,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当中的地方革命历史资源有机结合,提升“纲要”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仍旧有一定的改革拓展空间。

二、广东革命历史资源在微课中的应用与整合

广东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以本省生源为主,如广东白云学院的生源90%以上是本省学生。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中,借助广东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微课的形式把丰富多彩的本土化历史资源呈现给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而言,加强广东革命历史资源在微课中的应用与整合,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典型性

在近一个多世纪的革命历程中,广东保存和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遗产。据统计,全省有4300 多处革命遗址,其中包括313处红色军事文化遗产。诸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呈现不太现实,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点线面结合,重点把握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人物的呈现,把广东近代革命的浪花放到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画卷来理解。

2、逻辑性

广东革命历史资源从鸦片战争以来至建国之初,呈现无数的历史人物及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加以梳理,既有纵向分析,又有横向分析,层次清楚,条例清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亲和性

近代中国革命,一大批革命先进人物脱颖而出,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大批改良主义思想家, 以及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家,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铁路之父詹天佑等革命先驱。说身边事,讲身边人,以身边事影响身边人,增强了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兴趣,使学生将所学的抽象理论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先进人物不再是“高大远”的英雄形象,不再是“虚幻”的革命先烈。学生发现原来英雄就在我的家乡、在我的身边,能够感受到英雄的“存在”,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种无形的熏陶和感染,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多样性

广东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中有诸多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三元里抗英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共三大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教师可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學生以“缅怀革命先烈,追寻革命足迹 ”为题,实地调查采访,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的形式再现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学生可以自编自导自演,通过拍摄微电影的形式,再现革命历史画卷。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团队也可撰写脚本、现场教学、配音配图,增强画面的真实感;也可以购买专业解说员的解说视频或音频,可以邀请场馆负责人课堂主讲,拍摄教学视频。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建共享“纲要”微课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再现广东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拓展教学时空。

5、针对性

通过广东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加工,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广东革命历史文化的认知,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学习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奉献牺牲精神,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比如以重要历史人物名字命名的学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执信中学、中山大学,在身边就可以感受革命先烈的高尚气节,投身报国的志向,校本资源对学生就是一种鼓舞,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更好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6、贯通性

教师要把广东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统一教材理论之中,把广东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整个中国革命洪流之中,避免两张皮、隔热层及碎片化材料堆积,使两者更为契合,实现无缝连接。教师要能够驾轻就熟,融会贯通,搭建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微课课程网站平台,图文并茂、声像并存,静态和动态结合,平面和立体结合,传播广东革命历史文化资源。

近代以来,广东地区作为革命的策源地,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把本土化的革命历史资源通过《纲要》微课的形式予以呈现,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和探索,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还需要从事《纲要》课程的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在配方、工艺、包装三个方面不断创新。在内容配方方面,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融入本土文化的焦点,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体现社会的热点,在工艺、包装方面,需要深加工,精耕细作,美化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提升可视效果,进一步提升《纲要》微课程教学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微课程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资源研究,2011(10):61-65.

[2]南方时论: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P]化,南方日报,2017.3.21.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