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
2018-01-09孟晓东
孟晓东
在朱丽清老师还没成为我的名师工作室成员之前,我就认识她,并对她有所了解。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要到学校调研、听课、参加活动,每到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都能听到一些对她的评价:能写,学校各类总结都能交给她;会上课,能上出自己的想法;善带学生,教学质量总是名列前茅。再加上她当年中考曾取得的“辉煌”,应该说,她在学校还是小有“才”名的。
2011年,锡山区成立首批“名师工作室”,她成了我工作室的首批学员。这些年,看着她在语文教学路上孜孜不倦地探寻追求,看着她在一次次活动中历练成长,我很高兴,她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欢喜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某一事物的喜欢到了极致,大抵就成了一种迷恋。朱丽清是迷恋语言文字的,这种迷恋投射到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一种情结。在她眼里,语文课是所有学科中最具色彩、最有温度、最富意义的。在课堂上,她引领着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样子,品咂着语言文字的滋味,努力在孩子的生命中点亮语言文字的灯。因为做的事是自己喜欢的,所以她就使出了浑身解数,充实饱满地做。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保持心灵的开放,秉持直面自我的教学勇气
在工作室的几次课堂教学研讨中,我发现,朱丽清老师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规划,并始终有一种自我审视、自我突围的教学勇气。
我工作室有一项规定:人人需要“亮相”,上教学研讨课。朱丽清在工作室的第一次“亮相”,就是执教苏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在上课前两天,我和她有过一次电话交流,她说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过于细密,此次最大的担心就是课上得过“满”。她说的问题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普遍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在一些骨干教师身上也存在。她能看到自己的問题所在,说明她在寻求突破。我在电话中告诉她,要简化课堂线条,以主问题构建学习活动,要充分地和学生展开互动交往、合作对话。两天后,她呈现的课堂是令人欣喜的,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交往中表现出的语言素养。不管是点拨、追问、评价,几乎每一句话,都让人感觉妥帖、自然、干净、舒服。我在评课中给予了她热情的褒奖:“高质量的语文课,最终的指向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是学生语言素养的生长。今后要立足自己语言功底的优势,在这方面再努力。”
朱丽清再一次上研讨课,是在我的工作室成为无锡市名师工作室后,与武凤霞名师工作室、许敏峰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联动研讨时。她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五上《黄果树瀑布》,在这节课上,她抓住课文中一些关键字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之精妙,几处文字感悟,处理得很轻巧,又很有语文味。但由于过分追求“语文味”,她对一些语句的解读过于求深,使得课堂略失灵动。如何让学生以清浅适切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的生长,是我再次给她布置的“任务”。
在她参加第十一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总决赛获得特等奖后,我让她将赛课内容苏教版六上《麋鹿》一课在全区再次展示。在引导学生理解麋鹿“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经历时,她是这样展开教学的:“漂泊不定”“颠沛流离”在词典中都有四处流浪、生活困苦的意思,读着这两个词,再读读麋鹿在不同时间段的经历,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在与学生交流中,她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点评:像这样,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落到另一个地方,就是“漂泊不定”;像这样,在异国他乡饱受艰难困苦,这就是“颠沛流离”。这样的总评,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学生学科品质的涵养高度融合。透过这一节课,我看到了她在语文教学上的自觉“蜕变”。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追寻思想的自我,追求独立地行走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一直鼓励并要求自己工作室的成员探寻自我教学主张,并逐渐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朱丽清老师在这方面是一直有思考和行动的。早些年,她曾研究过一个专项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确立及达成的有效性个案研究”,她主张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要考虑教师的教学个性。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个课题并无太多新意和深意,但看得出,她在语文教学上一直是求真务实的。这两年,她又把目光投向了对学生“学习印记”的思考研究,以期通过更细致的观察、更科学的研测、更鲜活的描述,确定并呈现学生的学习原点,从而具体描绘课堂生长愿景。这两年,她立足学习本质、学科特质、个人气质,积极追寻“真实、简约、清新”的语文课堂。我相信,假以时日,她定能在语文教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
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认识你自己”。语文教学路上,朱丽清老师,正是凭着那份对语文的本真情怀,凭着直面自我的教学勇气,找寻着自我的坐标,努力做着最好的自己。
(作者系无锡市锡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