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藤蔓的姿态,简单地生长
2018-01-09朱丽清
个人档案
朱丽清,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教导主任,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她立足学习本质、聚焦学科特质、追寻课堂气质,探寻语文学习的本义,努力打造真实、简约、清新的语文课堂,让语文学习在学生生命中留下真实的生长印记。曾获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特等奖,在《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扎根:生命的藤蔓,在教学初感的品悟中贴地而行
1996年,我师范毕业,跟当时的大多数师范生一样,回到了自己所在乡镇的小学工作,这里,也正是我的母校。安排任教学科前,校领导询问我们几位新教师的意向,并婉转地提醒:“中心小学不缺语文老师,如果想教语文的话,可能会被分去村小。”当时的我近乎执拗地表示要任教语文。也许是我的执着和坚持,我竟如愿任教了语文,并幸运地留在了中心小学。
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除了语言文字上的些许天分,你别无优势。所以,每講一篇课文,我都凭着自己对语言特有的敏感,悉心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力图讲出些“不一样的东西”。开学两周后,学校领导听了我的随堂课。可能是对新教师没有过高的要求,领导直夸我的课有想法、有灵气,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信心。任教第二年,学校竟让我担任高年级的语文教研组长。我似乎看到,语文教学之路,已经在自己面前铺展开了。
对当时的年轻教师来说,最渴望的莫过于参加高层次的赛课了。但连续几年,在学校的选拔赛中,我似乎中了第二的“魔咒”,每次都以第二名的成绩惜败,屡屡错过出线机会。每次,评委老师都说:“教学设计不错,但课堂表现力不够啊,可惜了。”那段时间,我的内心满是挫败后的沮丧与苦涩,我认定自己是成不了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了。当时的业务师傅蒋红娟校长觉察到我的情绪,特意找我谈话。“想过问题出在哪吗?”“我天生就不是当教师的料,光会备课,到课堂上又不会表演。”蒋校长笑了,随后的一番话却让我至今难忘:“教师不是演员,课堂上也不需要表演。上课时,只想着演绎自己的教案,就会架空自己,课堂能不生硬吗?心中要有学生啊,去听学生说,去想学生想,放低身子到学生中去,课堂表现力自然就有了啊。在课堂上,要‘恋上学生!”我如同迷路的游客突然间寻见了路标,心头一下子敞亮起来。
“恋上学生”,一幅新鲜而美好的课堂教学图景,在我的眼前渐渐展现。如何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学习着,摸索着。我读一本又一本的教育专著,先贤大师的真知灼见,刷新着我的思想理念;我看一节又一节的录像课,名师专家的课堂风采,修正着我的教学行为;我在家常课上一次又一次实践,和学生一起徜徉在课堂,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与自如。在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我品味着幸福的教学初感,在语文教学上迈出了第一步:专业觉醒。我终于看到,生命的藤蔓,向着语文教学的土壤,欣欣然扎下根须。
攀缘:生命的藤蔓,在教学岁月的砥砺中绿意渐浓
2002年,在我工作的第六年,机会来了。那年,无锡市锡山区被确定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实验区之一,实验项目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区内的首次课堂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学校决定把研讨课的任务交给我。锡山区教育局的分管领导和教研员跟我一起探讨、定位、设计,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将目光锁定在让学生依托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建构性学习上,并由此选定了教材内容——人教版五下的科普性说明文《太阳》。这样的定位,让“恋上学生”四个字又一次在我的心头回响。不管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如何变化,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接下来几个月的忙碌近乎疯狂:寻找资料,制作“太阳宫”虚拟网络,备课,试上,反刍修改,再试上,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这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网络课,在课件还未普及的当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课堂录像获得了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录像课评比一等奖。
一只蝴蝶在亚马孙雨林扇动翅膀,两周后可能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而我从教路上的第一次公开课教学,也给我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奇妙的“蝴蝶效应”。锡山区小学品德学科会课,锡山区小学语文学科会课,锡山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我捧回了一个又一个一等奖。手握多张区级会课、技能大赛一等奖的证书,我终于有了参评学术荣誉的资格。这时,有老师善意地提醒:“选报品德学科吧,竞争少,保险系数高。”但是,一路跋涉而来,我对语文教学的情结已历久弥深,我再次执拗地选择了语文,并一举跨越锡山区教学新秀的起评门槛,破格晋升为“无锡市教学新秀”。
成长路上,最难忘的是有幸成为锡山区首批名师工作室“孟晓东名师工作室”的一员。每一次参加工作室活动,都如享用丰美的教学盛宴,导师高屋建瓴的指导,工作室伙伴的优秀课例,学员间畅所欲言的思想交锋,都带给我强烈的冲击,推动着我一次次审视自我,剖析自我,也使我站在更高处探寻语文教学的本质,以更迫切的态度追求专业发展的新突破。
难忘在工作室研讨活动中执教苏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走上讲台前,我在心中重温导师的话:“把教案抛掉,在课堂上,你的眼里只有学生。”课堂上,我以“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在园中的自由”为主问题构建教学,引领着学生在园子中率性玩闹,感受园子中无处不在的自由;交流中,我用心聆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不时给予灵动的点拨。40分钟的教学,我与学生之间没有被动的回应,没有程式化的表达,师生充分享受着心灵的自由,读得用心,想得开阔,说得畅快。导师评价时说,他从我的课堂上听到了学生拔节生长的声音。
伸展:生命的藤蔓,在教学主张的追寻中丰盈蓬勃
在一次工作室活动中,导师突然问我们在座的十多名学员:你们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吗?有几位师兄、师姐侃侃而谈,也有几个学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的教学主张,就是跟随师父的‘生长课堂啊!”导师的脸色严肃起来:“你们都算得上是锡山区小学语文界的精英,对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啊!教学主张,是个人教学思想的魂,没有教学主张,就永远无法真正站立起来。”那次活动后,“教学主张”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开启了我对语文教学新的探索。
立足学习本质,求“真”。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科系统的模糊性、弱逻辑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难以把握也疏于研究,这导致教师的教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学生的学偏离了原本的轨道。这些问题昭示着我回归教学的原点,把目光投向对“学习印记”的研寻。2016年,在参加第十一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分赛区比赛时,我上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上《伊索寓言》。在设计教学时,我从知识积累、能力储备、情感态度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印记和生长愿景进行了分析,其中对学习印记的准确把握使课堂教学从真实的学习起点出发,学生经历了真正需要的学习活动,获得了真实的生长。我的课堂教学得到了评委的认可,获得了分赛区一等奖,我也顺利晋级决赛。
聚焦学科特质,求“简”。语文学科在学生生长中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即要以学科本质的力量增加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促进个性能力的发展、引发生命潜质的变化,使学生获得带得走的生长印记。所以,语文教学要剔除“非语文”“伪语文”的杂质,从手头的“这一篇”教材中研寻教学价值,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判断与选择。因此,在执教苏教版五上《黄果树瀑布》一课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分析:学生能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读到瀑布声响的气势非凡,但只是读懂了文本的字面意思;同是“哗哗”的瀑声,却因赏瀑地点的变化而成了“独一种”,在作者不同的比喻中成了“另一种”,在细腻的描写中有了灵韵和生命,这些文字背后的意蕴是学生暂时还未读到的。如何在学生最需要学的地方教,让学生以清浅的方式走进文本——“嘩哗”这一鲜活的拟声词是一个很好的“入口”。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哗哗”一词引入各处描写声音的句子中,使之与学生的理解相融相生。就这样品着、想着、读着,瀑布声的丰富多变演绎出来了,作者精巧的构思呈现出来了,文字的滋味和韵致流淌出来了。
审视课堂气质,求“清”。教师个人的思想、个性、喜好、特长,都会汇集、折射到课堂教学中,形成有别于他人的课堂气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致力于扬自己文字功底和语言素养之“长”,追求精深的文本解读、轻巧的教学设计、灵动的评价调控,以构建清新自然的语文课堂。在执教苏教版六上《麋鹿》时,我从课后的一项练习入手,将课堂个性化地展开:让学生以“我是麋鹿中的男子汉(小公主)……”向游客进行自我介绍,我则化身为“游客”,不时与“小麋鹿”展开对话:你从一出生就有角吗,你们的妈妈能生双胞胎吗……这样的对话交往加深了学生对麋鹿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了解,而且也使课堂在整体化的学习活动中显得简洁清新。
在对教学主张的思考、探求中,我且思且行。我深知,“真实、简约、清新”,还只是一种朦胧的教学意识,缺乏系统的思考和理论的支撑,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辩明晰。但我相信,对教学主张的追寻将成为我的一种专业自觉,将使生命的藤蔓不断伸展、丰盈、蓬勃、攀缘,向着蓝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