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素养视角下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

2018-01-09宋非

江苏教育 2017年13期

【摘要】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多样性、深刻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恰当地使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合作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9-0059-03

【作者简介】宋非,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南京,210000)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百度“思维”二字,它的定义:“人用头脑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是一种力量,它不仅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更是需要后天的思维训练。然而,思维教学的研究是很困难的,它既有复杂的逻辑网络,又有广泛的分支门类。本文就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题一:如何从语文素养的视角去理解思维导图?

首先,关于“语文素养”。有学者将“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其次,关于“思维导图”。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了思维导图,他这样定义: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简单点说,就是用大脑画图,让思维看得见。它是一种可视图表,一种整体思维工具,可应用到所有认知功能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东尼·博赞称它为“大脑的瑞士军刀”。

最后,关于“思维导图在提高語文素养上所起的作用”。思维导图能够辅助大脑的工作,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的自身规律进行思考,增强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可以通过图示,建立完整的框架体系,提高思维整体性。

人脑乃是一台施了魔法的编织机,千百万织梭往复翻飞,织就的花纹转瞬即逝。当人类一旦意识到可以把内心的“思维图谱”外化出来,发展的速度就变得很快了。通过图示,表现出你对主题的理解和描述。比如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讲授课文,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建立完整的框架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可以通过多个角度了解事物,丰富认识,提高思维多样性。

每当我们看见树叶的纹路或者树木的枝干,我们就看见了大自然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模仿脑细胞的无数突触和连接,解释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不同。比如做读书笔记,恰当地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发展思维。下图是学生关于丰子恺散文的主题阅读笔记,学生不仅用眼睛看,也要用大脑去思考,探索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层层拆解,步步递进,真正走近作家,走进作品。

3.可以通过归类纵深,增加对事物的理解,提高思维深刻性。

一张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你很快地确定核心,以此合并、归类,建立起层次,找到新的联想。思维导图极大地利用了规则,会在距离你目前思想最远的各个角落搜寻,以此往复,层层深入。

问题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

1.提炼要素,梳理层次。

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或一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整体感知,确定其主题,提炼其要素,再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梳理层次。例如苏教版六下第一单元“壮丽山河”,先横向比较,围绕这一主题,这个单元的4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出山河“壮丽”之美。再纵向比较,从一篇文章中去寻找表现“壮丽之美”的语言文字,感悟情感。

课外阅读也是如此,读《福尔摩斯探案集》,利用思维导图,学生探究了“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的故事为什么吸引人”这一主题。学生提炼出“看线索图”“看目录”“看整套书”三大要素,从“故事”“作家”“作品”三个层次思考下去,建立起一个立体的阅读体系,提升了思考的技巧。

2.深入思考,展现过程。

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得以自主地发展。思维导图很好地将学生思考的过程展示在纸上,通过思维的核心,可以放射出无数条链条,每一个链条就像一只钩子,钩出无限多的联想与链接,让你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无限的存储量。例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抓住人物霍金,查找资料,分类研究。运用线条、关键词等要素,把大量的信息、思路和线索,整理得一目了然。

3.合作交流,探究创新。

课堂不是舞台,一切都应自然地运行,一切都在学生的独特体验中。语文课上,老师应创设互动讨论的氛围,在交流补充中,让语文课堂时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寻找资料,研究姓氏,这是苏教版五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百家姓》的教学策略,通常大家都会这样做。然而如果教给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研究成果,汇报展示,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师:请研究相同姓氏的同学聚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邀请其中一个小组上台汇报,将一份思维导图贴在黑板上,将互相补充的内容添加在思维导图上。)

生1:我是从“司马”这个姓氏的来源、得姓的始祖,以及这个姓氏的名人三个方面来研究的。

生2:我给大家介绍“司马”姓氏的来源。渊源一: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大家还有补充吗?

生3:我补充你刚才说到的渊源一。程伯休父是“司马”姓氏的得姓始祖。据史籍上记载,追源溯流,司马氏的得姓始祖是周宣王执政时期官拜司马(管辖军政和征战的官职)的程伯休父,因他屡次征战有功,而被赐姓为“司马”,其后世子孙即“以官为氏”。

生4:我知道“司马”这个姓氏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陈、田姓是它们的来历,这个姓起源于春秋时期。

生5:我研究的是司马姓的历史名人。大家都知道的是司马光……

尽管思维导图是在纸上画出的研究成果,但是它可以代表一个多维的现实,包含了空间、时间和色彩;包含了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思维、无限延伸的探索。